当“鸡头”还是“凤尾”,这个议题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从学生时代的择校开始,是冒着排名倒数的风险挤进一个好学校呢,还是去一般的学校当学霸呢?
是找一份薪水平平但稳定的小职员工作呢,还是去大公司在波云诡谲的职场里步步为营?
是在一个物价相对较低的三线城市安家乐业,还是去一线城市打拼出一番事业?
不同的选择,都会发展出不同的人生轨迹。
好友的孩子是准高一学子,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难免会区分实验班与普通班。目前成绩不错的他却苦恼着一件事:“去实验班当中下好,还是去普通班当第一好?”
这个孩子有着去实验班的能力,然而又担心去了实验班后高手云集,压力过大,学习进度太快,自己反而会失去信心,跟不上大部队。而在普通班则大概率能像现在一样如鱼得水,比较轻松,对未来充满希望。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孩子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还要考虑其抗压能力是否强,心理弹性是否足够支撑未来可能面对的压力。
不妨让我们做一个这样比喻,普通班就像是CBA(国内职业篮球联赛),实验班则是NBA(世界最顶级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对于顶尖水平运动员来说,如果有去NBA锻炼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
首先NBA的上限更高,能给出的薪资水平和荣誉更高(相当于更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姚明为NBA效力的8年共拿到近1亿美元的薪资,并在退役后成功跻身名人堂。
其次,即便去了NBA之后发挥不佳,只能沦落替补席(实验班凤尾),在NBA也能接受更加科学的训练,自身实力与技战术水平得到提升(知识与分数提高)。易建联在去NBA之后身体对抗水平明显提升,体能素质也提升不少。
即便是NBA深度轮换,再加上自身不努力,水平没有明显提升的饮水机管理员、毛巾挥舞者——周琦,回到CBA仍然具有统治力,一样可以碾压国内其他球员(即实验班吊车尾实力也能达到普通班鸡头水平)。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相比普通班的鸡头,实验班凤尾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上限得到提高,下限有保障。如果不考虑被学霸虐得丧失生活意义这一精神方面因素,实验班一定是首选。
优先选择当“凤尾”,无论是从青少年心理成长方面,还是着眼于实际情况,都是利大于弊的。
挫折教育的必经之路
许多高中生不愿去实验班,或许是害怕自信心受到打击,觉得留在普通班做鸡头,自己会在班级里得到重视,班里所有的机会都会是自己的。
这其实是逃避现实,患得患失,自我意识过剩,害怕丧失自我优越感的一种体现。
第一仅仅是虚名,而且是有范围限定的虚名,当我们把范围扩大时通常会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作为普通人几乎不可能在某一方面达到顶尖,即使是专精小众单一的领域也是极其困难的。
具体到校园内的“鸡头”,不客气的说可以是在坐井观天。一些初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进入重点高中之后发现学霸随处可见,自己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特别,论天赋和真正的顶尖水平还差很远。
同样的,在高中进入大学,大学踏入社会时也会发现,扩大范围之后总是有人会比自己更强,可以说漫漫人生路,“鸡头”是有严格范围限制的,而“凤尾”则是一种常态。
明明实力上已经达到了实验班,但是为了保持自己普通班班级第一名的虚名,刻意固步自封,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逃避,为了维护可怜的自尊而逃避挑战。
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自我设障行为: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
绝大多数人对失败有着强烈的恐惧,尤其害怕重要场合的失败。因为失败后会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产生自我否定,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如此出众。
为了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保持自己的心理防线。他们通常会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求稳,只做自己擅长、简单的事。
第二种:主动为自己设置障碍,为将来可能的失败找好借口。
求稳留在普通班继续当班级第一就是属于第一种自我设障行为,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个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在别人眼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如果不得到班级第一,我就是一个废物……
类似追求完美主义、妄下结论的不合理信念阻碍了孩子的进步,如果在学龄阶段无法扭转的话,这种信念会深入内心,变成一贯的行为准则,以后甚至会影响职业成就和亲密关系的发展。
有这种心理惯性的学生不妨换一种想法,了解椅子在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叫做“犯错误效应”,也称“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的人际吸引力提高。
永远当“鸡头”的人并不一定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偶尔的失利反而会提升人际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必再担心失利会影响到自己的形象进而失去信心,而是应该重振旗鼓,再创佳绩。
群体影响的巨大威力
“双减”之后,许多家长十分焦虑,觉得孩子出身普通家庭,没啥背景,也没钱请私教补课,肯定拼不过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
然而现在的教育学观点普遍认为,老师并不是学习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些专家甚至认为,老师的主要工作并不是主动教授学生知识,而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因此,通过课堂活动借鉴其他同学的经验、获得替代式学习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之处。而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好坏,是决定孩子进步速度的最主要因素。
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与公司的经理们一起工作,帮助他们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公司经理希望员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月销售额,并且尽量减少成本。心理学家加里· 莱瑟姆就接受一家伐木工厂的委托,帮助他们研究如何提高伐木工人的工作效率。
经过研究,莱瑟姆发现一个现象:即使不带有任何惩罚和奖励,仅仅是每天公布每位工人们的伐木数量,就能促进工人们的工作效率。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成绩被公布后,就会形成一种公开“承诺”,为了维持自我的良好形象,每个人都会更倾向于去达成承诺,并且超额完成,从而整个组织环境就形成了一种“学习型”氛围。
而在实验班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更可能放到与学习相关的事情中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热爱学习的氛围会影响到在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如果一旦偏离这个轨道,个体就会失去归属感。
因此,为了符合团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与想法,大家都会倾向于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教育教学资源有实际保障
首先,实验班的师资是有保障的,从教育理论上来说,教师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许多: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作业反馈……
我们普遍认为的老师水平高并不是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且不同的孩子适合的老师也不同,对于某些家长眼里的优秀老师的品质(比如说严格),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导致师生关系不佳,从而讨厌这门老师的课。
而选了实验班则可以避免大部分上述烦恼。虽然我们不知道实验班的老师身上有哪些品质让孩子的成绩得到提高。但是历史数据证明,他们带过的学生确实表现都不错,不然也难以解释为什么学校会让他们继续留任实验班。
上述推论可能存在经验主义错误,但是对于信息不够透明的家长来说,相信长期的历史数据要远比片面的观察要来得可靠。
其次,不仅师资是教育资源,班级里的同学也是一种资源。
实验班的学生可能会有效率高的学习方法,可以互相分享推荐课外辅导资料,这些都是另一种学习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老师提供的教育资源更加有效。
而普通班所交换的资源可能更多是王者荣耀英雄怎么配装,哪个地方的黑网吧不用身份证就可以进去……
这些资源在人际交往和生活方面很有用,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不错的成长经历,但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的提高显然落后于实验班。
实验班就像是一群候鸟队列,跟在队列最后虽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获取更多食物,但是候鸟的人字形队列能帮助你飞得更加省力,达到更远的地方。
**********
然而,无论是哪种选择,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适合自己。在深度剖析自己的基础上,了解自我的追求,听从内心的声音。
在普通的环境中做“鸡头”,并不意味着你不出色,在自己的环境里,做一个强者,是一种荣耀的存在。而“凤尾”也不意味着比同等人更低一层,在一个强者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已经是强者。
每个人或者说每个家庭都自己的评判标准,追求优秀固然可取,平庸也同样是一种选择——只要你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作者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资深心理教育工作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