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2月28日,星期二,农历丁酉年二月初三。
1901年2月28日,诺贝尔奖的双项得主莱纳斯·鲍林出生了。
作为诺贝尔奖的双项得主,莱纳斯·鲍林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更是世界和平运动的热情倡导者。
首先,他用化学和物理办法解决了各种与化学有关的难题,并发展出一套独一无二的、可以研究蛋白质、氨基酸及DNA结构的技术,由此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同时在科学探索中,他注意到游离辐射尘对遗传疾病的潜在影响,因此强烈反对核子试验,并为他的陈情书募得1.1万余名科学家的签名。他于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1901年2月28日,鲍林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幼年聪明好学,他在11岁时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捷夫列斯。
捷夫列斯有一所私人实验室,他曾给幼小的鲍林做过许多有意思的化学演示实验。
这使鲍林从小萌生了对化学的热爱,这种热爱使他走上了研究化学的道路。
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全班第一名。
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
1917年,16岁的鲍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
他希望通过学习大学化学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图为鲍林童年照。
鲍林的家境贫寒,父亲只是一位一般的药剂师,母亲多病。
家中经济收入微薄,居住条件也很差。
由于经济困难,鲍林在大学曾停学一年,自己去挣学费。
复学以后,他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
图为年轻时的鲍林
图为鲍林的妻子海伦
图为鲍林的妻子和孩子们
图为鲍林
图为鲍林夫妇和大儿子
2000年,《自然》杂志的世纪评论中相关专家这样评述鲍林:
“鲍林把分子提升到圣坛上,它变成了所有物质重要特性的基础,以致于此外没有其它世界了”。
实际上,鲍林几乎是与第三个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众所周知,克拉克与华森破解了DNA的双螺旋之密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2001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文说,他们的策略就是复制鲍林,追综鲍林的研究进展,几乎复制了鲍林的思维方式,最终在鲍林的游戏中击败他。
图为鲍林在实验室。
鲍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不关心政治,但战争的后果及他妻子的和平主义价值观对他日后有了重大影响,而使他成为和平的行动主义者。
鲍林坚决反对把科技成果用于战争,特别反对核战争。他认为,核战争可能毁灭地球和人类,因此号召科学家们致力于和平运动。鲍林倾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防止战争、保卫和平的问题。
他为和平事业所作的努力,还曾遭到美国保守势力的打击。50年代初,美国奉行麦卡锡主义,曾对他进行过严格的审查。他被怀疑是美共分子,限制他出国讲学,干涉他的人身自由。
1954年,鲍林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后,美国政府才被迫取消了对他的出国禁令。
1955年,鲍林和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罗素、约里奥·居里、波恩等,签署了一个宣言:呼吁科学家应共同反对发展毁灭性武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
1957年5月,鲍林起草了《科学家反对核实验宣言》,该宣言在两周内就有2000多名美国科学家签名,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49个国家的11000余名科学家签名。
1958年,鲍林把反核实验宣言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向联合国请愿。
同年,他写了《不要再有战争》一书,书中以丰富的资料,说明了核武器对人类的重大威胁。
同年8月,他参加了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
由于鲍林对和平事业的贡献,他在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图为美国发行邮票纪念鲍林
他以《科学与和平》为题,发表了领奖演说,在演说中指出:
“在我们这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世界问题不能用战争和暴力来解决,而是按着对所有人都公平,对一切国家都平等的方式,根据世界法律来解决。”
最后他号召:
“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全人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公正合理的世界,建立起一种和人类智慧相称的世界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文/俞乔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