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706青年空间
文字 | 蔡澜
编辑| Bruno
记者来做访问,最多人提出:「你吃过那麽多东西,哪一种最好吃?」
已回答了数百回,对这些问题感觉烦闷,唯有敷衍地:「妈妈做的最好吃。」
其实,这也是事实呀。
更讨厌的,是:「什麽味道?为什麽说最好?吃时有什麽趣事?」
味道事,岂为文字可以形容?为什麽说最好?当然是比较出来。有什麽趣事?哪有那麽多趣事?
我已开始微笑不答了。
今天,又有一个访问,记者劈头就来一句:「你写了专栏已有三十多年,请你讲讲写专栏的心得好吗?」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很感谢这位记者,回答了她之后,在这个深夜,做一个较为详细的结论。
专栏,是香港独有的文化,也许不是香港始创,但绝对是香港发扬光大。每一家报纸,必有一至二三页的专栏,这能决定这家报馆的方向和趣味,虽然有很多人写,但总能集合成代表这张报纸的主张。
认识很多报社的老板和老总,他们都是一览新闻标题之后,就即刻看专栏版的,可见多重视专栏。
专栏版做得最好的报纸,远至六十年代的《新生晚报》,到查先生主掌时期的《明报》和七八十年代的《东方日报》。
专栏版虽然有专门负责的编辑,但最终还是报馆老板本身,或者交给全权主理的总编辑去决定由谁来写。
《新生晚报》的专栏,有位明星,叫十三妹,她从六○年开始写,到七○年逝世,整整十年,红得发紫,每个星期收到的读者来信,都是一大扎一大扎的,当年没什麽传真或电邮,只有用这个方式,与作者沟通。
十三妹的特色,在于她对外国文化的了解,那个年代出国的人不多,读者都渴望从她身上得到知识,而且她的文字也相当泼辣,左右派都骂,看得大快人心。
《明报》和《东方》的全盛时期,倪匡、亦舒、黄霑、林燕妮、王亭之、陈韵文等等,百花齐放,更是报纸畅销的主要因素之一。
外国报纸,没有专栏,不靠专栏版吗?
那也不是,影响力没那麽大罢了。他们的专栏一个星期一次,插在消閒中,没有特别的一页,也没那麽多人写。成为明星的也有,包可华专栏是代表性的,自从他出现以前或之后,也看不到有哪个人可以代替。
说回香港,专栏版的形成,被很多所谓严肃文学的作者,批评为因编辑懒惰,把文章分为方块,作者来稿塞了进去就是,故也以豆腐块,或方块文字来讥讽。
但不可忽视的,是香港的这种风气,影响到全球华文报纸,当今几乎每一家都刊有此版。最初是星马一带,多数报纸把香港报纸的专栏东剪一块,西切一块填满,也不付作者稿费。
有一回我去追,到了槟城,找到报馆,原来是在一座三层楼的小建筑裡面,楼下运输发行,二楼印刷,三楼编辑和排字。因受当地反华的影响,读者又不多,刻苦经营。我看到了心酸,跑上三楼,紧紧握着总编辑的手,道谢一声算数。
那个年代,到了泰国和越南一游,都遇同样的刻苦经营华文报纸,很多要靠连载小说的专栏,才能维持下去,而被盗窃得最多的,当然是金庸、梁羽生、古龙和倪匡的作品,也多得亦舒的小说不少。
当今,这些报馆已发展得甚有规模,有些还被大财团收购,当成与大陆经商的工具之一,势力相当雄厚,如果不追稿费就不行了。虽然只是微小的数字,至少到当地一游时,可以拿稿费吃几碗云吞麵。
除了东南亚,欧美加拿大的华文报纸,都纷纷推出专栏版。当今懂得什麽叫本土化,转载香港的已少,多数是当地作者执笔,发掘了不少有志于文化工作的年轻人,亦是好事。
说到连载小说,昔日专栏版,是佔重要位置,但因香港生活节奏快,看连载小说的耐性已逐渐减少,金庸先生又封笔了,所以也逐渐在专栏版中消失。
至于台湾,报纸上的专栏版也相当重要,他们有专人负责,都是到外国去读怎麽编这一版位的,文章长短,每日排版不同,并非以豆腐块来填满。
这种灵活性的编排十分可取,也适合于台湾那种生活节奏较慢的社会,读者可以坐下来静静看一长篇大论的文章,但这种方式一搬到香港来就失去意义,而且作者不是天天见报,没有了亲切感。
香港的豆腐块,像一个大家庭,晚上坐下来吃饭,你一句我一句,众人都有不同意见,有时话的也只是家常,但主要的是一直坐在旁边讲给读者听。有一日不见,就若有所失。
有一次在某报写专栏,一个新编辑上任,向我说:「不如换个方式来写。」
我懒洋洋回答:「写得那麽久,如果在饭桌上,我已经是父亲一个,你要把你的父亲改掉吗?」
「你写了那麽多年专栏,为什麽不被淘汰?」记者说。
这个问题问得也好。
长远写了下来,不疲倦吗?我也常问自己。我也希望有更多、更年轻的专栏作者出现,把我这个老头赶走。
「当今的稿费好不好?不写是不是少了收入?」
香港文坛,专栏作家的收入,到了今天,算好的了。但我们这群所谓的老作者,都已有其他事业,停笔也不愁生计。
专业写作的当然有,像李碧华,但她也有写小说和剧本的丰收。亦舒的专栏很少,她还要每天坐下来写长篇小说,是倪匡以外的少数以笔为生的一位人物。
我从不以为一代不如一代,相信青出于蓝,新的专栏作者一定会产生,但是要写专栏的话,必要知道什麽是专栏的精神开始。
这种神髓,主要来自耐看,举一个例,像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很平淡,愈看愈有滋味。岭南派的作画,非常逼真,即刻吸引人家看,但始终不是清茶一盏,倒像浓咖啡和烈酒,喝多了生厌。
作者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一样样拿出来,比较容易被接受。有几分小聪明,一鸣惊人,但所认识的事物不多,也不是理想的专栏作者,有次出现了一个,写得十分好看,但金庸先生很了解这个人,说:「看他能写多久?」
果然,几个月下来,十八般武艺已用光,自动出局。
作者需要不断地吸收,才能付出。不耻下问。旅行、交友、阅读、爱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等,是基本的条件。专栏作者和小说家完全是两码子事,后者可以把自己藏起来,编写出动人的故事,但是前者赤裸裸地每天把生活点滴奉献给读者。想过什麽、做过什麽,都在每天的专栏看得清清楚楚,是假装不出来的。
为什麽好作者难于出现,这和生活范围有关,有些人写来写去,都谈些电视节目,那麽这个人一定是宅男宅女,不讲连续剧,也只剩下电子游戏了。
有些人以饮食专家现身,一接触某某份子料理,惊为天人,大赞特赞,也即刻露出马脚。
更糟糕的是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亲戚,甚至于家中的猫猫狗狗,一点友人的事迹也不提到。这个作者一定很孤独,孤独并非不好,但必须有丰富的幻想力,不然也会遭读者摒弃。
我们这些写作人,多多少少都有发表欲,既然有了,不必要扮清高,迎合读者,不是大罪。
「作者可以领导读者。」有人说。
那是重任,并非被歧视为非纯文学作品的人应该做的事,让那些曲高和寡的大作家去负担好了。专栏,像倪匡兄所说,只有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道理非常简单,也很真。
真,是专栏作者的本钱,一假便被看穿,如果我们把真诚的感情放在文字上,读者也许不喜欢,可是一旦爱上,就是终生的了。
「如果你籍籍无名,又没有地盘,如何成为一个专栏作家?」这也是很多人的问题。
我想我会这麽做的:首先,我会写好五百字的文章,一共十篇,涉及各种题材,然后寄到香港所有报纸的副刊编辑部去,并注明不计酬劳。
写得不好,那没话说了;一精彩,编辑求也求不得,哪有拒绝你的道理?很多副刊的预算有限,更欢迎你这种廉价劳工。
一被採用,持不持久,那就要看你的功力了。投稿时,最忌把稿纸填得满满,一点空格也没有,这等于是下围棋,需要呼吸,画画,也得留白呀。一篇专栏,也可以当成一幅漂亮的构图来欣赏,如果你写久了,就能掌握。
或者,换一方式,十篇全写同一题材。以专家姿态出现,像谈摄影相机、谈电脑、分析市场趋向、全球大势、今后的发展等等,也是一种明显的主题。
既然要写专栏,记得多看专栏,仔细研究其他作者的可读性因素何在。我开始时,先拜十三妹为师,她是专栏作家的老祖宗,本人未见,读遍她的文字,知道她除了谈论国际关系、文学音乐戏剧之外,也多涉及生活点滴,连看医生,向人借钱,也可以娓娓道来,这才能与读者融合在一起。
我每次下笔,都想起九龙城「新三阳」的老先生,他每天做完账,必看我的专栏,对我的行踪了若指掌,当我写外国小说、电影和新科技时,我会考虑到老先生对这些是否有兴趣?
所以,这些题材我偶尔涉及,还是谈吃喝玩乐为妙,这到底才是生活,像和经常光顾的肉贩交谈,他说:「我昨晚看了你监制的三级片,和老婆不知多快乐!」
这种快乐,就是好看了。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