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刊的《LIFE》杂志上,出现了一个叼着烟斗、目空一切的画家专访,可他背后的作品看着根本就像乱涂乱抹。
但《LIFE》杂志给它按的标题是:
“杰克逊·波洛克,他是美国在世最伟大的艺术家吗?”
就是这个人,他的画像小孩子的信手涂鸦,竟然在生前就个展不断、盛名远扬?
哪怕他长期酗酒,抑郁、躁狂,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甚至最后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酒驾送命?
他怎么会是当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家?
1
保罗·杰克逊·波洛克(Paul Jackson Pollock,1912 - 1956),是一家中五个孩子里的最小的那个。
但嗜酒的父亲、永不满现状的母亲,让波洛克的童年四处搬迁。
让内向的波洛克无处宣泄自己的情绪,除了通过画笔抒发情感,他也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杰克逊·波洛克《鸟》,1938年-1941年
Jackson Pollock, Bird, 1938-1941
波洛克性格孤僻,不爱社交,他的创作只属于他自己。
1941年底,波洛克受邀参加了麦克米伦画廊的油画展。这个展览上邀请的三个当代抽象艺术家之一,李·克拉斯纳(Lee Krassner),成为了他未来的妻子。
李是波洛克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让波洛克成为波洛克最重要的那个推手。
画面释放出的翻滚的能量,正如李遇见波洛克那时说的话一样:“我感到一股从未体会过的活生生的力量。”
杰克逊·波洛克和李·克拉斯纳
同年,古怪的女收藏家和艺术投资者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在李的努力引荐下,发现了波洛克。
波洛克在头一次会见佩吉的时候就喝得醉醺醺,佩吉压着满肚子的火,却在看到他作品时,震撼了。
她向波洛克许下了做个展的诺言,让她的画廊和波洛克签下了合约。还委托波洛克给她创作一副大壁画。
杰克逊·波洛克《壁画》,1943年
Jackson Pollock, 1943
它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惊呼,奇迹。
一个接一个,跳跃的、奔跑的、昂首阔步般的形状占满画布,韵律起伏,构图生动。
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创作人体尺寸的作品,一种结合看抽象性和表现主义的抽象画,诞生了。
艺术评论家欧文(Irving Sandler)写道:波洛克“彻底撕碎了”毕加索的“封闭的形式并将他们以曲线的韵律抛洒在画面上”。
但这不是波洛克名扬世界的原因。
2
“
我需要来回走动,这样我在画框外的空间才感到自由。正因为如此,我的内心才会感到自由,才会释放出一股力量,就是这股力量支撑我创作。
——波洛克
让波洛克成名的“滴画”,是在他仅有的两年、完全清醒、滴酒不沾的状态下完成的。
那是他和妻子李,刚刚结婚的时候。
1945年,他们搬去长岛的郊外,波洛克在谷仓里作画。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滴画”,有点像山水泼墨,将油画颜色调稀或者直接泼洒到画布上,画笔不接触画布,还会层层叠加、拿注射器喷射。
杰克逊·波洛克《夜晚的薄暮》,1943年
Jackson Pollock, Night Mist, 1943
抛弃画笔、油墨滴撒,他试图通过绘画内容来表达的是:“让力量和动作变得可见——让记忆停留于空间之中”。
他的画太大胆了,情感、思想、情绪,澎湃地铺散到画布上。
战后40年代的美国,人们被工业文明和都市文化侵袭,而文化艺术行业却依然落后欧洲一大截——甚至在不少展览上,连一个美国艺术家的作品都没有。
而波洛克适时出现了。
他的画突破了所有绘画的传统,甚至与毕加索、米罗、马蒂斯背向而行。
人们对于时代的不安,对物质的反思,全部可以在波洛克的画中觅到踪迹。
他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
他被迫成名了。
《LIFE》杂志采访杰克逊·波洛克的版面
1950年,波洛克的作品除了定期在纽约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展出,还辗转到了世界上的各个城市。
他成为了主流媒体报道的热门人物,《LIFE》、《纽约客》、《艺术新闻》……他的名气越来越响,甚至有导演来拍他的同名纪录片。
似乎就在战后的一夜间,波洛克被这些媒体公认为非客观艺术领域的领导人物。
他被迫成功了。
3
这看似是一切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名誉和地位,不是吗?
不,对波洛克来说,不是。
李看出了他的难受,告诉他:如果这使你困扰,那你可以说“不”,你可以要求停止。
“可是,这不太礼貌。”波洛克说。
因为“礼貌”,因为怕伤害到别人,他把所有压力揽到自己身上。
波洛克无法通过颜料来宣泄情感,对他来说,这无异于被扼住了咽喉。
而嗜酒的陋习,这个潜伏在他体内的野兽,适时扑上来了。
波洛克又开始酗酒了。
只是这一次,他再也没能戒掉它。
杰克逊·波洛克《1951年8号作品——“黑色流”》
与其酗酒给他带来了灾难,不如说是成名给他带来的灾难——而这几乎是毁灭性的,
因为不断接受采访、拍摄的压力,波洛克无法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李和他的婚姻关系越来越剑拔弩张;
而因为酒精摄入过多,他的肝脏肿大;
而最重要的——他的画产量急剧下降,
在1951年,他举办的个展中总有21件作品;
1952年的个展中,仅有12件作品;
到了1954年,展览中的作品只有10幅了。这也是他一年所有的产量。
1955年,波洛克画了最后的几幅作品之一:《寻找》。
这又是一件将浓厚的、凝结成状的颜料与粘性泼洒的颜料结合之作。
它表达的就是个极为矛盾的自我。
杰克逊·波洛克《寻找》,1955年
当以垂直方向看的时候,它以对角线的方向上升,到达顶点时凝聚成漩涡,这是太有活力的作品——但当我们把它逆时针旋转90度能量剧减,仿佛在逐渐流逝。
画这幅画的波洛克,已不是那个波洛克了。
他的画在沉沦,在挣扎,在呼喊,他生命里的一切仿佛都在走下坡路。
逃无可逃。
1956年2月,44岁的波洛克找了26岁的情人露丝·克里格曼(Ruth Kligman),与其说这是一段激烈的婚外情,不如说这是他穷途末路的最后一击。
他取消了和李原本去欧洲旅行的计划,李孤身前往。
那些天,他和露丝同居了。
左:杰克逊·波洛克和露丝最后的合照,1955年
右:露丝在多年后出版与波洛克的回忆录
可是深陷婚姻危机和创作危机的波洛克,在此时根本受不了这样活泼张扬的新伴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他只能一次次把自己灌醉,在混沌的状态下活着,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活在媒体舆论中,痛苦不堪。
1956年8月11日晚,波洛克与露丝和她的朋友伊迪丝(Edith Metzger)一起去参加个聚会。
但这一次出门,他再也没有回来。
他们在如约前去朋友家的途中,出了车祸。
波洛克和伊迪丝当场死亡。
他年轻的女友露丝,活下来了。
波洛克传记电影截图
澎湃的情绪把波洛克吞没了,连同才华,连同生命。
《波洛克》的同名传记电影中,他还依然孜孜不倦地把油墨泼洒着,作画时的他依然像个内向又谦卑的少年。
“
他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国家、正确的时间,这一切成就了他。
——《波洛克纪录片:在长岛的爱与死》
”
执笔的他也许并未体会,黑夜是如何复兴黑夜,孤独又如何战胜孤独。
而短暂的生命,在谁人的评判中,才足以抵达永恒?
系列阅读:
知其然丨米罗:谋杀绘画!我一把火把它们给烧掉了
知其然 | 杜尚:你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是为了让别人高兴
知其然 | 克里姆特:我们拥抱得越紧,就越是不安
参考资料:
《费顿·焦点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美] 海伦A.哈里森 著,王晓丹 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这就是波洛克》[英] 凯瑟琳·英格拉姆 著,殷俊洁 译,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波洛克》[美]艾德·哈里斯 导演,2000
《波洛克——在长岛的爱与死》Teresa Griffiths 导演,1999
策划团队:其然团队
撰文:陈元
责编:陈元
版式:C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