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一个人的理想可以很宏大,但理想的翅膀依旧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起点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眼界的宽窄、事业的高度。
陈胜悲壮的一生就是例子。大泽乡起义虽然轰轰烈烈,振奋人心。但起义领袖固有的缺点和短视,让这个最早起事,最早称王,但也最早承受秦人报复的领袖以悲惨的结局退出了历史舞台。
1 楚国遍地是贵族
△正在与秦军厮杀的楚国军队
秦国虽然征服了楚国的君主与土地,但是个性极强,勇武好斗的楚人绝对咽不下这口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这一心理的绝佳写照。
楚地民间也有着秦灭六国,楚最无罪的怨言。贵族的不安,平民的怨愤,都是发起叛乱的有利前提和先决条件。虽然陈胜吴广的起义貌似仓促,但他们首义之后,楚地义军四起,楚兵以千人聚者不可胜数。可见,楚地的力量并未因国家灭亡而受损。
起义初步成功之后,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是否该立即称王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当时就有人指出,立即称楚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虽然战国时代,很多出身布衣的门客凭借文韬武略,一跃而起成为纵横捭阖的各国将相。但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终究是少数。先秦时代仍然十分重视统治者的血统与出身,在秦末汉初时期也依然如此。若从这一角度来看,陈胜并不适合贸然称王。因为当时前朝的封君后代、正宗的楚王后裔大有人在,而陈胜较为低下的出身也影响了他的号召力。
△大泽乡起义让陈胜成为了反抗秦国暴政第一人
和对王族无尺土之封的秦国不同,宗法氛围浓厚的楚国在广大的疆土内弄出了一套类似于西周封建的封君体系。根据出土文物的铭文和文献记载,整个战国时代楚国共有62个大小封君。这些国中之国大都位于经济发达,饭稻羹鱼的江汉平原,淮河流域和河南南部,也是楚国长期经营的核心地带。
除了少数异性宠臣与功臣,多数封君是历代楚王的王子。他们在民政,军事,财务上享有极大的独立性,以至于楚国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局面,与西周晚期的困境如出一辙。
楚王为了分封封君,甚至不惜拆毁北方边境上的各县作为封君采邑。这些边防要地供养的地方军团,比如申息之师等队伍曾是协助楚王军征伐中原的得力助手,最后也在史书中失去了踪迹。楚国封君对内上逼君而下虐民,而且还喜欢蚕食发达地区的疆土,不愿意前往荒芜之地为国开边,早就失去了祖先筚路蓝缕的质朴勤奋。
△战国末期的楚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大国
封君体系也影响了楚国的外战表现。楚悼王时韩魏多次伐楚,导致楚在西北方的封君领大量沦陷。楚怀王时代是分封封君的高峰期,先后有23人受封。但遍布全国的封地阻碍了楚国军政命令的推行与军事力量的集结。后来秦将白起能势如破竹地长驱直入,攻克楚国腹地,就与楚国腹地封国众多,力量分散不无关系。
秦灭六国后,很多王族旁支的封君躲过了劫难。世代经营封地的楚封君家族在楚地树大根深,人脉广泛,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他们依旧在地方上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
睡虎地秦简就记载过,有旧楚国封君在湖南地区对抗秦吏。
世代经营项地的项梁项羽虽然流亡到吴中。但依旧在当地出人头地,借主持公事的机会组织亲兵,招募人才。
因此,门第与血统在楚地意味着社会影响力与资源。况且楚地有很多流落民间的王族后代,只要力量强大,想挟楚王以令荆楚是很有可行性的。连楚人自己都承认,项氏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西楚霸王项羽便是楚国地方贵族的杰出代表
2 大楚兴!陈胜王?
△攻克楚国首都的秦军
大泽乡起义后,整个楚地的反秦战争中,先后有五位被拥戴或者自封的楚王:楚隐王陈涉,楚王襄强,楚王景驹,楚怀王熊心,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家族是古老的楚国贵族、世代在楚为将。
楚王襄强是陈胜还未称王时,由陈胜部下葛婴拥立的领袖,从名字看极有可能是楚襄王的后人。
出自楚国王族的景驹则由陈胜的部下秦嘉在陈胜死后所立,但他最终被同样急于取得楚国领导权的项氏攻灭。
怀王熊心是客死秦国的楚怀王的孙子,被项氏拥戴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上四位楚王或是王族后裔、或者出身高贵,而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虽然也有史学家怀疑陈胜出自舜帝之后的陈国公族,但陈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灭亡,陈胜的血统还是与楚国王族相去甚远。再加上他的家世没落已久,所以五位楚王中,他的正统性是最弱的。
诛杀拥立楚王族的大将葛婴,其实也有他对自己没落出身的心虚。很显然,与封地在项城、世代为楚将的项氏相比,陈胜是很难压服整个楚地的。也许装神弄鬼的巫术宣传可以唬住白丁莽夫,但却唬不住楚地贵人。
△陈胜的手段仅仅对贫民阶层具有吸引力
从陈胜的都城所在、实际控制疆域看,楚王陈胜的版图也比较尴尬:都城在今天的河南淮阳。疆土四至南到九江,西到荥阳,东到铚、酂、苦、柘、谯,北边到达复兴后的魏国。这样一片区域以陈国故城、战国末的楚都为核心,位于古楚国疆域的北部边地,而不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拥护陈胜为王的三老和豪杰应该是陈地的本地人士,而无法代表广大楚地里其他人等的意见。更多的郡县人虽然闻风起事杀死了秦吏,但多数人处于观望状态,而不直接归属陈王指挥。
△春秋时的陈国是陈胜的核心区域
既然在法统上没有优势,那么对于楚国旧贵族而言,“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也就显得没那么有号召力了。比如楚地军力最强,出身高贵的项氏集团就对陈胜评价不高: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
项羽觉得陈胜没有法统合理性,吃枣药丸,而持这一看法的肯定不止项氏一家。更何况项氏一直想夺取楚地的主导权,陈胜部将秦嘉拥戴景驹为王后,他们竟然打着对陈胜不忠的旗号火并秦嘉、消灭景驹。然后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既然正统王族后裔和封君之后还在,那么陈胜王的口号就不可能得到所有楚人的拥戴。在这一点上,陈涉难以团结全体楚人。
△陈胜根本没法动员起楚国的强大战争潜力
3 六国诸侯都不买账
△大泽乡起义后 陈胜曾经派人四处出击
陈胜不仅没能在楚地完全服众,也没有和其他地域集团处理好关系。
率先起义的楚人对于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天下领袖。从西周开始他们就极具反抗精神,不愿屈居周天子之下。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也成为能与秦相抗的大国之一,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国还是六国联盟的合纵长。所以用楚人自己的话说:楚首事,当令于天下。
陈胜“为天下唱”的理想也说明他的眼光不仅限于楚地。初步建都之后,他就开始派人马北上占领赵地、齐地等非楚国故地。但是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派生出来的各国并不服从陈胜的楚国。甚至齐人还派兵打跑了陈胜管理齐地的部将。部将武臣干脆在赵国自立为王,赵王的部下又如法炮制出了燕国。
直到司马迁写《货殖列传》,班固写《地理志》的时代,中国各地依旧保留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古风民俗。那么以此回望秦末汉初的岁月,由于先秦汉初地域经济水平的差别和文化的多样性。此前800多年里,华夏一直有分疆裂土的历史传统,就是秦帝国宫廷之中也不乏再行分封的主张。正如刘邦的大臣娄敬所言:
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景,屈莫能兴。
在当时的大部分贵族和士人眼里,封建邦国,成割地有土之业是豪杰所为,丈夫之举。后来的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也算不得开历史倒车。
△项羽分封的18路诸侯
总之,以陈胜的实力和影响力,能基本平定楚地就相当不错了。至于带领楚国一家独大、吞并韩魏燕齐这些非楚地基本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陈胜可以如谋士所言,顺水推舟地派出将领协助六国后裔恢复故国,让他们组织本地力量与楚国加盟,兴灭继绝的政策其实可以为法统不足的他赢得一些声望加分。
从实际角度考虑,为天下先的首义已经吸引了内外敌人太多的注意力,如果还不分散敌势,必然会让自己承受更多的攻击。更何况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各国的恢复不是战国割据的简单再现,很多六国旧贵族并没有取得国家的实际控制权。无论是陈胜起义中派生的燕赵魏,还是项羽分封的诸侯,各国政权主要由起义将领,盟主的部下与谋士把持。
历史必须逐步摆脱固有的惯性才能步入新时代,但这肯定需要时间。换而言之,如果陈胜更有远见一点,更有统御才能的话,完全有可能通过派到各地的部下控制恢复的各国,让楚国成为真正的盟主,并避免楚人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当然,这一计划能不能实现又是一码事了。但是率先称王而不顾及其他六国后裔的感受,这无异于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吸引秦兵的大磁铁。
△进入关中后 陈胜的军队就遭遇了准备好反击的秦军
4 才干与用人的缺陷
△战国四公子麾下的门客水平参差不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虽然这句话赢得了千百年后无数人的赞叹,成为了激励勇士们挑战命运的号角。但是成功称王的陈胜却缺乏王者应有的实力与才干。在疆域有限、声望不高的情况下,陈胜也未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从记载看,陈涉军中没有楚国大贵族家族出身的将领,主要将领似乎都是中小贵族或者地方豪强。手下唯一有背景的将领周文,不过是春申君门下一位自称通晓兵法的门客。但陈胜仍赐予大将军印让他西进,统帅主力西征关中。后来周文带领的主力人马也在秦地附近全军覆没。
周文之后,陈胜任用的将领对阵秦军也屡屡失败。就算他自己督战出击也被秦军击败,终至于亡。这说明他也不太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统帅。
除了周文,魏国贤人陈余、张耳也短暂投靠过陈胜,但他们拥立六国后裔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转而北上赵地自行发展。从手下的部将自立门户,以及陈胜喜欢设置监军大约可以看出,曾经地位低贱的他的才力和眼界都很有限。过去为人佣耕的经历显然无助于帮他处理繁杂的军政事务。事业壮大后他明显缺乏对于部下的统御力。而他所宠幸的监军,中正、司过等官吏滥用权利,以惩处将领来求得宠幸。这也让故人,家人和将领们离心离德。
陈胜的两个监军:假王吴广和武平君,皆被心怀不满的诸将诛杀,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正所谓,越是痴迷于用强力控制,越容易导致失序。太强的控制欲本身就源于才力不逮。后来陈胜因战事不利而拉拢项氏家族,但很难想象项氏会甘于屈服于这个来路不明的楚王,而控制狂陈胜也极易引发与项氏家族的矛盾。
起义军领袖对于秦廷内乱,胡亥残酷诛杀宗室成员和功臣的情况应该有所耳闻。这也是陈吴当初诈称秦朝太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起事的原因。在点燃楚人复仇情绪的同时,质疑秦二世的合法性。但是官只做到屯长的陈胜显然对秦的严密军政体系缺乏认识。秦朝还没有到一碰就塌的地步。
周文率领的陈胜军主力,虽然在围攻荥阳和武关的楚军的掩护下,一路西征到今天的陕西临潼,西进关中的征途似乎也比较顺利,这支军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这支由乡里青壮年,刑徒,流寇组成的非正规军终究惨遭大败。和很多王朝一样,秦人很重视对龙兴之地关中的保护。岭南之戍与长城之役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但征发的是很多六国人士。
史记明确记载:陈胜起义之后,秦政府两次调集关中人马增援章邯,与项氏周旋。而后来项羽之所以坑杀章邯的降军,刘邦突袭击杀武关驻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他们面对的秦人不可靠,不愿意真心归顺。
△掩护义军的楚国军队
所以在陈胜的人马西进时,碰到的极有可能是训练有素,被军国体制训练出来的秦人子弟,而不仅是临时征召的犯人和奴隶后裔。结果,最早起义但部队又不甚精锐的陈胜大军,承受了秦人的第一波强力反攻。
这些斩木为兵,武器低劣的迁徙之徒虽然在攻略郡县的过程中打开了秦国武库,获得了一部分兵器,但其组织纪律显然无法和秦人相提并论。北方诸国眼中的楚兵虽然机动灵活,速进速退,善于调集优势兵力以众击寡,而且不乏善于单打独斗的勇士。但也有行阵不严密,过险地疏于防御,营地防备疏忽而且不能打持久战的缺点。毫无疑问,这些楚国王军,贵族亲兵固有的缺点在起义军身上会被放大。张楚的军队面对章邯的队伍几乎没有胜绩也就不难理解了。
军事上的失利也使张楚政权在起义初期占领的土地基本全部丧失。最后真正整合了楚地力量,成功挑战了秦国的还是项氏家族。
△秦国依然完好的军工生产线 是义军无法企及的
5 小结
△司马迁给了陈胜以非常高的赞誉
后来的汉朝人对于失败的楚隐王陈涉礼敬有加,给予了他以战国时代诸侯王的祭祀待遇。不知陈王在九泉之下的魂魄是否得到了一丝安慰。而且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有记载张楚的年号而没有秦二世的年号。这说明西汉人是将张楚政权是为正统看待的。
此外,太史公将没落贵族出身,敢于挑战命运的陈胜列入世家,本身就是对这个悲剧英雄的极大肯定。
△出土于马王堆古墓的五星占
但是出身与起点,终究决定了很多主客观条件。正是这种种限制,让无数人为自由之身套上了失败的枷锁,用努力与血汗自掘坟墓。在试图挑战命运的时候,也许命运早已躲开了我们的正面攻击,绕到背后,放出了更致命的冷箭。
欢迎关注网易号:最强冷吧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