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是老妈蹄花,这个是有典故的,而且是真事。这个是我师傅给我说的,最早的时候,老妈蹄花不叫老妈蹄花,叫夜蹄花(四川人把猪蹄叫蹄花),那个时候有一个姓易的老太婆,在成都半边桥那边挑着担子卖蹄花,担子上面放着煤炉,上面一口锅,里面就是猪蹄子。那时候都是傍晚出来卖,卖到晚上,很多晚上下班的,挑夫那些,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了,就在半边桥吃上一个蹄花,喝上一碗特腾腾的汤,暖和啊,那时候半边桥的夜市摊摊叫鬼摊摊,晚上人多得很,因为晚上生意好,人也多,就叫夜蹄花,(现在在乐山那边也还是叫夜蹄花)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再加上是老太婆卖的,就改名叫老妈蹄花了(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典故,很平常的故事,也不是战国三国,康熙乾隆)。现在蹄花在成都很多,易老妈,廖老妈等等,味道都很好,因为这个老妈蹄花做起来完全木带技术含量,靠的就是慢火功夫,急功急利是做不出来的。
第一,先把芸豆泡一晚上,泡透,洗净。
第二,把猪蹄子啊毛刮干净,然后要在火上烧一遍,用温水泡上一个小时左右,用钢丝球擦白洗净,洗的一点点黑色的都不能有,看看上面的图片。然后用刀劈两半。
第三,锅里啊,不锈钢的最好了(砂锅更好),加水,多加,加够啊,放上一小杯白酒,就是交杯酒的杯子啊,葱段,姜片,然后烧开,烧开不要盖锅盖,放猪蹄子,腥气散出去。烧开十来分钟,然后把汤倒了,不要了。猪蹄子再次洗干净。
第四,再加水,烧开放上一些料酒,几颗花椒,姜葱,一点点胡椒面,大火烧开,再把猪蹄子放进去,有浮沫就用勺子打掉,你要看哪个锅啊没浮沫了干净了,然后小火,小火,小火(重要事情说三遍)烧,你要看水不能大开,就是咕嘟咕嘟的小泡,这样的火就OK了。
第五,放芸豆,放上一点点八角和草果(少放少放少放)怕控制不住就不要放,然后就这么炖,蹲到蹄花筷子一夹就烂就OK了.
第五,放上盐,看咸淡,倒在碗里,撒上葱花,白配绿,漂亮
第六,做碟子,剁椒和豆瓣酱剁碎,锅里加油一起炒香(可以稍微加一点点麻辣酱),小碟子上装一点点,放上一勺子辣椒油(辣椒油的做法在钵钵鸡里面讲过)点上一点花椒面,小葱花,加上一点味精(不避讳放味精啊,很多餐饮自媒体为了大家看着高兴,怕大家说味精不健康,都不写,我不避讳,只谈味道,不谈健康)。
然后就可以品尝了,不沾碟子也是可以的啊
做法真的很简单,就是慢火功夫,不要想着高压锅,高压锅做不出来的,这种蹄花有讲究的,做出来蹄子要完整,表皮不能破,火一大表皮就破了,品相不好,差评。表皮不破,汤白如雪,软糯滑嫩,清爽不腻,细致爽口,豆化如沙,才是上品的老妈蹄花。吃的时候,筷子轻轻一夹,就散开来,沾上碟子,入口即化,人家猪蹄子是咬的,这个是吸的,一吸就化,配上那芸豆,熬到嘴巴里面一咬就化成沙了,麻辣的碟子味道,让你的味蕾更加丰富,浓厚的汤汁喝上一口,味觉更加饱满。再多的形容词已经不能表达了,就是一句话,贼好吃,这个老妈蹄花,不管南北人,都能通吃的。
这道菜我小时候一到冬天我外婆就做给我吃,当然家里做没有那么精细,都是焯水然后放在砂锅里面,放到蜂窝煤炉上,里面芸豆,海带都有,炖上一晚上,第二天吃全糯了。当然,颜色没有那么白,味道和卖相的也差一些,但是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在冬天能吃上这么一碗蹄花,喝上一碗汤,浑身暖的,爽得很。我外婆总是把肉多的那些给我吃,真的我一般只吃瘦肉,但是这个蹄花,我就爱吃那一点皮,真的特别好吃,到现在我每年回家,我外婆还做,我说买点就是了,别受累了。外婆总是说:”买的和做的不一样,买的人家不给你放好的,家里都是放好的,有营养的,猪蹄子都是家里的猪杀了留下来的,而且买多贵啊,多费钱的“。听着这些絮叨,以前觉得烦,现在觉得很暖心。
这个菜老人和女生吃特别号,老人牙齿不好,这个糯,软,不腻,营养高老人吃挺好,至于女人嘛------猪蹄子嘛,胶原蛋白嘛,,,大家都懂的
图片都是网上收取,如有侵权,请告知,转载注明余味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