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云骞,心理社工,综融方向心理与社会学者,心理学院研究生,
致力于心理学读书公益,带你3年读完心理学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课程
帮助有阅读习惯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通过阅读改变认知,获得康复和智力提升。
本文是从小白到达人六部曲中《心理学的故事》内容,
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奥地利) 弗洛伊德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性心理的故事。说起心理学,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去回避“性”,伟大的弗洛伊德,第一个把性摆在的桌面上,因此他自己成了一个很有争议的心理学家,他的泛性论近100年来,被学者们嗤之以鼻。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在那个年代,一针见血指出了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
在美国一个小镇上,女儿贝蒂身上的累累伤痕无意中被母亲莉娜发现了,莉娜为此心疼不已。起初她还以为是女儿夫妇俩打架的 “后遗症” ,还准备向女婿兴师问罪。谁知经过再三追问,事·恃的真相令她惊得目蹬口呆,原来那些暴力行为是她女儿在过夫妻生活时所乐于接受的,并认为只有这样做才 “够刺激” 、“够味道” 。
于是,莉娜便怀疑女儿有性心理万面的障碍,带着地一同去找心理医生。经过耐心的交谈,心理医生发现其原因在贝蒂的丈夫麦克身上。
麦克是一位计算机工程师,以前在纽约工作,虽然他个性内向孤僻,但技术是一流的,后来他来到这个小镇,开了一家自己的计算机公司。麦克凭着自己的工作条件和技术优势,加上闲暇时在网上纵情遨游,又热哀予“拳头加枕头、热血伴温柔”的场面,以致于上网成瘾,最终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 “网虫” !
在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麦克的感情生活却相当不好。同居的女友与其分手后,结婚不足半年的妻子也坚决与他离婚。原来麦克在过性生活时常有对性对象恣意抽打的怪癖,越激烈趟过瘾,因此很多女孩根本无法忍受。
但他后来认识了贝蒂,两个人由于 “互补” 的需要才使婚姻逐渐稳定下来。
像上述故事中麦克与贝蒂这两种情况,在医学心理学上性受虐癖与性施虐癖。麦克对贝蒂施以精神或肉体上的折磨,从中获得性满足和变态心理满足。而贝蒂正好相反,要求对方施加痛苦给自己,以获得性快感和引起性冲动。两者合称为性虐待症。
弗洛伊德认为,性受虐癖的女患者是企图透过这种象征“惩罚”的行为方式,以克服或抵消本人在性方面的罪恶感情,喜欢被虐待主要是死亡本能的产物。施虐癖的病因众说纷纭,弗洛伊德认为,是某一特定因素不协调、膨胀造成,性心理因素逃脱意识的控制而宣泄的结果,是最原始性动力暴露。
再从我们现代的心理学理论继续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点助长这种行为的不良因素。其一是他的性格,二是传媒和工具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典型的虐癖患者常常是怕羞的,被动的,是对妇女有极端偏见的人和痛恨妇女的人。”根据贝蒂反映,麦克经常访问不良网站。专家指出,暴露在淫秽物品下的观众,除产生原发性损害外,还可产生继发性的损害。有关研究也表明,使用这些物品的时间越长,性变态的持续时间也越长,还可能会导致重复性犯罪。由此,及时纠正不良性格倾向,尤其是青少年,自觉抵制危害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传媒的影响。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各种心理病的推动力量都以“性”本能为根基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认为各种心理病的推动力量都以“性”本能为根基,强调这是他二十多年逐日累积出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经验,就是他最佳的佐证。他对于“同性恋”的论断指出3~5岁男女童各自羡慕对方的“性”器官,由于“性”状态差异,则产生有不同的心理效果。男孩害怕失去自己性器官,从而形成对同性的爱慕。弗洛伊德认为解决不好欧底帕斯情节或者爱莉克拉情节往往导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比如一些人的同性恋就是由于儿童时期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强烈的认同和模仿所照成。
弗洛伊德早在80年前就指出:同性恋不是病。在《性学三论》中,他说,同性恋者“并没有显示出和正常人不同的其它严重病态。他们的功能未损,实际上,他们的智力发展和伦理文化都有很高的修养。”在《致一位美国母亲》的信中,他写道:“同性恋当然没有什么优点,但它也没有什么可耻之处,它不是罪恶,不是堕落,不能把它当作病态。我们认为它是由于某种性发展受阻所导致的一种功能形式。”
弗洛伊德所说的“某种性发展受阻”,是不是会导致病态或非正常状态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许多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青少年更易于出现自卑和参与自我伤害的行为(包括自杀)。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同性恋者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当然,若从根源上来分析,这是由于同性恋本身遭受社会歧视而引发的心理疾病。
X染色体与同性恋
第一个发现同性恋基因链条的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生物化学实验室基因部主任迪安·哈默博士。他的论文发表在1993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题为《X染色体中的DNA标记同男性性行为倾向的联系》。研究发现,男同性恋家族都是来自母亲的直系遗传。此后,博尔德科罗拉多大学行为基因实验室对此予以确认。美国科普作家娜塔莉·安吉尔在美国《纽约时报》科学版上撰文说:同性恋行为是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性行为,这只是他们能够群居而相安无事的一种伦理准则,是它们的理疗、社会润滑剂和争吵后的和解姿态,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和人类越接近的高级动物,同性恋行为越普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