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氏宗族为主轴的华夏民族,汉字的使用在历史中也名正言顺的成为男人的权利。然而,在这个世间上还存在着一种专属女人的文字——女书。
女书是流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的一种农家女性专用文字,这应该是全世界唯一一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字。她纤细瘦长,为女人所独创、独享。与女书字相关而形成了完整的女书文化。女书不仅是女性苦难岁月中温柔的慰藉,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婚丧嫁娶、宗教祭祀和男女老幼的日常生活。
女书字,有一套完整的文字使用体系。女性用它来写带有自传性质的《三朝书》,她们把女书字写在折扇上,托人带给结交的姊妹,传情达意。她们把小竹篮放在阁楼的地板上,穿针引线,唱女歌,做女红。
△三峡人家女书表演
传唱的女书歌,用的是当地方言。在三峡人家巴王寨女书堂前,女书表演展现了古代女子从裹脚、到描红、刺绣,姐妹之间的那份童年的深情,出嫁后,由于封建礼仪的约束,多年的姐妹情谊,就随着时空的阻隔,而留下无尽的思念,只能以女书传情。歌声低低流出,早已消逝的上古音色、音调,如水,从溟蒙境缓缓流出,湍流着女性数千年累积的文化基因。
女书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中国过去的旧思想使当地女性不可以读书识字:即她们所谓的“男书”,所以当地的女性发明了女书,以作为姊妹妯娌之间交流的通讯方式。而一般男子亦会把女书当成是普通的花纹而不屑一顾。
△三峡人家女书表演
旧时当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的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
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无论哪种承载方式都十分讲究形式美。如写在纸张上的四角多配花纹,写于纸扇上的多插绘花鸟图案,而织绣在巾帕花带和服饰上的,则是精美的女红工艺品。虽然载体不同,但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古意盎然,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书写呈长菱形。
其内容多是描写当地妇女的生活,还用来通信、记事、结交姊妹、新娘回门贺三朝等,文体多为七字韵文。每逢节日,女人便聚在一起,吟诵女书作品。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正规的教师和学校,全凭世代用手抄写,民间又有将之殉葬的习俗。
△三峡人家女书表演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也有的编译成汉字的唱本。女书记载的叙事作品就内容而言,并非女性所独创,但通过口头传承进入女书后,便成了女性心灵世界的投影。作品完全用写实手法自叙自叹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美好意愿在黑暗中化作泡影的悲苦境遇,并请出民间传说中的神灵帮助逢凶化吉。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不仅都是个性张扬的“女强人”,强烈要求和男性地位平等,而且她们极端厌弃鄙视男性所热衷的功名富贵。
关于女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如瑶姬说、九斤姑娘说、盘巧说,等等。据有关考证,“女书”起源于史前陶文,发源地应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尤其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或商县一带可能性更大。“女书”可能是当年居住于陕西商县一带的苍梧族南迁带到湖南江永山区的古老文字。那么,中国文字史至少应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阶段算起,距今约有六七千年历史,比甲骨文还要早3000多年。陶文考古学的年代证明“女书”的起源年代,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女书”也是世界上的古老文字,而且是活到今天的文字,这不能不说是文字史上的奇迹。
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江永女书是女子创造的,反映了妇女们的心态。
文化大革命之前,主人去世后,它们多作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只有很少的作为纪念品珍藏保留,因此民间遗存极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大量女书作品被销毁。一方面,作者担心自己用女书书写的秘密会被识破;不少红卫兵基于“破四旧”的缘故,把这些神秘的文字当作“四旧”来破坏。文化大革命之后,只有少量女书作品得以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之后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女性之间不需要使用女书亦可交流,很少有妇女学习女书,女书已开始濒临灭亡。
摄影|王卫东
编辑|峡江幺妹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