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耳熟能详的口号,最早是孙中山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
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振兴中华”,就是要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建立一个民主的现代化国家,让中华民族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口号的本意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振兴中华”基本取向是一致的。
但事实是,“振兴中华”的提法在当时并没有列入兴中会以及后来同盟会纲领的表述中。“兴中会盟书”是这样说的:“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同盟会的纲领则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后加了“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也没有用“振兴中华”的提法。这或许是因为当时所谓“振兴中华”首要在于恢复汉族人的主权,所以用“恢复中华”的提法更加明确。
按照学者唐德刚的研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是一个极富于政治智慧的口号,它缩小了革命打击面,让君主专制、政治腐败、丧权辱国等等罪名都交由占人口极少数的满清统治者承担,最大限度地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关键。但辛亥革命一旦将满清统治者连同君主专制制度一起推翻以后,“鞑虏”就不需要“驱除”了。
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国以后,国内各民族“立于平等地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五族共和”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准则。在当时以及之后都有人认识到,把中华民族仅仅看作是汉族是不合适的。比如发表于1939年2月13日的顾领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即强调白古以来的中国人本只有文化的观念而没有种族的观念,中华民族包含中国境内各民族。因此,“振兴中华”的提法在此后很长时问并没有被太多使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才成为风行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口号。无疑,这时候的“振兴中华”所要“振兴”的是包括全中国各族人民在内的“大中华民族”。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国男子排球队在香港参加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北京大学一些学生守候在收音机旁收听比赛实况。这一场比赛中国男排打得十分艰难,头两局都输了。然而,中国男排置于死地而后生,一连扳回3局,反以3比2战胜了南朝鲜队。消息传来,同学们兴奋异常,奔走相告,大约有4000多名学生来到在楼群问的空地上欢呼雀跃,呼喊着“祖国万岁!”“中国万岁!”等等口号。不知道是谁,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又不知是谁提议:“我们游行吧!”于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北大校园里行走,“振兴中华”的口号一遍遍地高喊着,标有“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横幅在三角地、在宿舍、在燕园的天空高高飘扬。
北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喊,得到了政府的肯定。1981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毕靖、徐光耀采写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一文,描述了北大学生的那个激情之夜。虽然只是一篇短篇报道,却引起了强烈反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被认为是“80年代的时代最强音”。为了纪念这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北大1980届毕业生留给母校一块纪念碑记载了这件事,这块碑至今仍树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正门左侧的草坪中。石碑的正面,是“振兴中华”四个大字,背面的碑文叙述了那个夜晚的情景。
此后,官方文件也采用了“振兴中华”的提法。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名义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我们希望国民党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的立场,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同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为列祖列宗争光,为了孙后代造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新的光辉篇章。”
198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采用了这个提法:“和平统一,振兴中华,千秋伟业,系乎一转念一反掌之间。让我们学习中山先生的遗训,‘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携起手来,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历史而共同奋斗。”由此,“振兴中华”的口号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中间不胫而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