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的增长速度刷新了此前历朝历代的纪录:在此之前历朝历代经过数千年缓慢的人口增长才在明代使中国人口首次破亿,大约到了明万历年间中国人口增长到1.97亿左右,然而在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人口大量锐减——导致明末清初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大量人口直接死于当时的战乱之中;其二大量人口死于战争年代的饥荒、瘟疫之中;其三幸存人口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生育下降;其四一部分反清复明人士及其后裔流落海外;其五因战乱导致大量人口沦为脱离国家户籍统计的流民。根据清军入关后重新进行的户籍统计资料显示:当时被纳入朝廷的户籍统计人口约为1亿左右,比之万历年间几乎减少一半。然而到了康熙年间人口就恢复到1.5亿左右,到了乾隆年间就超过了明代人口的最高峰并突破2亿大关,到近代晚清时期尽管战乱频仍,却大体上始终维持着四万万同胞的规模。可以说清朝用两百多年时间实现了此前历朝历代在几千年时间中都没能实现的人口增长,那么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这一时期中国的耕地面积扩大了,可以养活相对更多的人口:关于清朝的疆域是不是比此前的朝代大的问题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些争议,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清朝对边疆领土的控制力度是超过了此前历代王朝的。东北、新疆、西藏等地的确不是清朝最早纳入版图的,但在此之前的历代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度如何呢?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前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几乎处于未开发状态,随着清代的闯关东、走西口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原来很多未开垦的荒地得到大规模的开发。雍正继位后甚至把开荒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因此清代的耕地面积比起此前的朝代其实是有较大规模的扩张的。
不过耕地面积的扩张并不是导致清代人口急剧增长的最关键因素:事实上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并非始于清代。明初人口约为6500万~8000万人之间,然而到万历年间就已增长到1.97亿,即使在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仍有上亿人口,由此可见清代人口的起点基数是相对较高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急剧增长始于明代,在清代速度进一步加快,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全国人口已达到5.83亿,这还是在经历了惨烈的抗日战争和内战之后的数字。从明初的6500万~8000万人口到1953年的5.83亿人口在五六百年间增加了八九倍,然而同一时期中国的耕地面积只增加了4倍左右,很明显耕地面积的增长远远滞后于人口的增长。那么除了耕地面积的增加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人口的急速增长呢?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以及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推动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尽管此后中国的明、清两朝日益走向闭关锁国,但中国还是在大航海时代中有所收获。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来自美洲新大陆的农作物的引入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这也恰恰是导致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一大重要因素: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南瓜、番茄等近30种作物都是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至清末之间传入我国的。玉米、番薯、马铃薯都是耐旱、耐贫瘠的高产作物,于是这些作物就在一般的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贫瘠土壤上大量种植。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单位面积的耕地实现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足以供养相对更多的人口。
除了耕地面积的增加和高产作物的引进之外,清代税收制度的变更也鼓励人们更多生育: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定额(固定数),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雍正年间又推行摊丁入亩——将田赋和丁役合而为一,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而废止了此前历朝历代向农民征收的人头税。随着人头税的废止,再多生孩子也不会被多收税,在信奉多子多福的传统思维下此举相当于变相鼓励人们生育。在生育率提高的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使人口的夭折率大大降低,于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口出现了急剧膨胀的现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