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人生可称而立;国家可见枯荣;
50年,人生可知天命;国家可预未来。
——题记
10月末,为致敬改革开放,人民日报推出了创意体验馆——“时光博物馆”。慕名前去有青春正好的男女、稚嫩的孩童,其中不乏银发老人。
如果我们是因为新奇,那他们则是从那个年代一路走来。馆内的老物件承载的不止是记忆,还有时光流逝的痕迹。
在“你想乘坐“时光机”去到何时、何地?”的留言专栏,00后的青岛女孩写道:
“我最想‘穿越’到1979年,那一年爸爸还在上小学,家里很穷,他每天都要帮爷爷奶奶做许多农活儿。我来到他身边,就能帮他一起分担了。”
被暖到哭,有木有?
话说身为80、90后的你,了解爸妈的童年吗?
你了解爸妈脸上爬满的皱纹里,藏着怎样的岁月印记?
如今,他们已是不惑、知天命的年纪,既然回不去那个年代,那就听小尚慢慢道来。
鉴于小编是是做别墅装饰的,那就和你聊聊这跨越50年的住宅变迁吧。
绝大多数中国人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视为理想生活的基本状态。
纵观近50年的住房变迁,从最早的土房、砖房,再到筒子楼、单元楼房、别墅大宅;从土木结构到砖石、钢筋水泥结构,从阴暗、潮湿、狭窄到明亮、干净、宽敞,住房日益现代化、舒适化和人性化。
如果以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界,中国人的住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1978年前,以土、柴草、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土平房;
1978年后,以砖、石头、水泥预制品为主的砖平房和楼房。
而要具体划分的话,则可以分为4个时期:
建国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
关键词: 住房紧张 人畜杂住,仅能栖身 遮风避雨
1978年前,在我国城镇地区,实行福利分房制度,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住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仅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房子。
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而在农村,住房的简陋程度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根据当时的《北华捷报》记载:“华北农村一律是泥土筑成的三间矮房,屋顶是高粱秸秆,上面抹上一层滑秸泥。”
除了少数地主和官宦的青砖房和少数楼房之外,大多数是仅能栖身的破旧土房子和茅草屋,甚至冬透风、夏漏雨。
建国之初到20世纪50年代
因为经济基本恢复的缘故,人们生产积极性高涨。大多数人开始对旧房进行改造,但仍延续着以前的用材习惯和结构形式。
泥土做墙,木檀条、柴草盖上,再覆盖些泥土,泥上封顶,便就是新房子了。
这种房屋墙体厚,窗子窄 , 室内使用面积小 , 通风采光效果差 , 室内潮湿阴暗 。当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时 , 人们对住房没有什么奢求 , 能遮风蔽雨便可 ,
20世纪60年代
农村出现建土平房的小高潮,当时建房流行“称秸栅”屋,即房屋的屋檐是用“林秸”,也称“高粱秸”。
这个时期的农村,整体都是土房。抗雨水能力极差,雨水对房顶和墙壁的冲刷较为严重,屋顶的柴草容易受雨水腐烂,墙壁也常常损坏。
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
关键词: 住房短缺 筒子楼
1979年12月,青岛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房屋建设会议。重申农民建房产权归个人所有 , 强调要调动农民和集体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更是让农民解决了基本的吃饭问题,就开始致力于改变长期缺房、居住条件差的局面。
因此,从1980年开始,农村建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兴旺景象,建房数量大大增加。但由于农民经济实力还不富裕,再加上农村住房普遍造价低,住宅质量要求并不高。开始出现“砖安檐”屋,即屋檐用砖做成。
而早在1978年,中央召开的城市住宅建设会议传达了邓小平的一次重要谈话,讲话中试探性地提出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城市,是中国人口增长最为蓬勃的时期,人口与住房的矛盾日益加大,住房大多由国家分配。
原国务院房改办主任张元端曾撰文表示,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7平方米,将近一半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大量居民生活在很不舒适、方便的筒子楼、大杂院、棚户区里。由于一房难求,获得住房的难度相当大,两家合住一室、几代人挤在一间房的窘境便随之出现。住房问题成为当时最为严重的城市问题之一。
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作为计划经济的标配,早已成为了几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共同回忆。
这种楼参照了苏联的“赫鲁晓夫楼”,模样都是相似的,和大学宿舍无异——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走廊,串起许多10平米左右的单间,每层楼有公共水房和厕所。因为走廊两端通风,像个大筒子,俗称“筒子楼”。
70年代到80年代,单位盖筒子楼成风,几乎一模一样的楼房被批量上线,很快覆盖了全国城市。
在一间间标准化的小屋里,人们因为共同贫穷而感觉不贫穷,并在热气腾腾的集体生活中,结婚、生子。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
关键词: 强调住宅功能,面向市场需求生产
20 世纪 80 年代初,居民解决住房主要是“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向单位要房”,盼望着分房尽快轮到自己。
然而,分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房小组要调查申请人的住房状况,还要根据申请人的各类情况和领导的意见、建议制定“住房分配细则”等。那时候,房子还不算是商品,也就不存在交易。
而这种因国家福利分房的主要形态——筒子楼,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迎来了垂暮之年,人们也开始注重房子的需求。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始建立。
199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多次开会表示:“决不让筒子楼带入21世纪!”同年,国务院决定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图 1989 年北京市首批职工购公房领房证。
21世纪初——至今
关键词: 强调舒适化、个性化
到了21世纪,人们的住房选择变得更多。
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人们不再满足简单的基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舒适化、个性化设计。
纵观近50年的住宅变迁,我们会发现“家不再是一个只能吃上饭、睡上觉的‘窝’,它正在演进、升格为人生自我满足的宫殿”。
而人均住宅面积,从50年代的3.5平方千米到70年代的7平方千米,到90年代的18平方千米,再到现在的40.8平方千米,增长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我们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每栋楼犹如时代的符号,就像密纹唱片上的刻痕,纪录了多少人世间的烟火。
关注我们,小尚会再写一期跨越近50年的住宅家居变化哦!
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居住改变中国》夏骏, 阴山
[2]《中国人住宅40年》人民网
[3]《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一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 董传岭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