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国反对美国》王沪宁30年前深度解析美国体制

0
分享至

《美国反对美国》是王沪宁30年前赴美做学术访问期间所写。自1988年8月下旬起,短短六个月内,作者访问了30几座城市、20几所大学,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形成了这部超过24万字考察报告,包含了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民族性格等诸多方面,内容之广博、洞悉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可以说是一部了解美国、研究美国的必读书目。

“美国反对美国”是一个奇怪又颇为费解的书名,作者意在表明,美国并非一个单一整体,既不是腐朽资本主义一无是处,也不是自由民主富丽天堂。贯穿始终的这种辩证思维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美国。匆匆翻完这本书,领略大致,自感无力全面概括其要义,只能列举书中几对有意思的概念,希望可以帮助理解美国体制的这种“对立矛盾”。

自由 VS 平等

自由平等同为美国政治信条,我们很少去深究其深层含义,自然不了解在美国究竟孰优孰先。作者认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由与平等的矛盾就会显露出来。如果讲自由,讲人的充分自由,平等会成为限制;如果强调平等,意味着每个人没有更多的自由。

西方政治体制保障的政治平等,属于条件平等范畴,如平等的投票权、平等地贯彻法律;而经济平等、社会平等属于结果平等,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社会如果要求结果平等就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

比如,美国政治平等经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已经较为完善,但经济上的平等却难有进展。美国曾搞了消灭贫困、福利政策来推进平等,但后来落得民怨载道,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计划令人反感,民主党也多次选举失败。

总之,美国人看自由重于平等。

多元 VS 英才

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一大现象,如全国企业家协会、美国商会、工会、农场主组织等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影响政策制定和政治进程,因此以罗伯特·达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美国是一个多元主义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均可以影响权力的运转过程。

多元主义认为,美国移民国家的背景、组成团体追求利益的天性以及政府的分权结构为多元化打下了基础。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美国属于“英才民主”,大众虽有投票权,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一小撮“权力英才”手中,托马斯·戴伊的《谁统治美国》提出,美国由五千名大亨统治着。

为何在强调民主的美国,大众能够接受极小部分“精英”的统治?作者认为,美国人崇拜精英的心理和文化价值是解释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

民主 VS 集中

1988年王沪宁访问美国期间,正值第51届总统选举,由老布什对垒杜卡基斯,书中对这次选举进行了详细介绍。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

选举人:由选民投票选出,各州名额不同,如加州55人、纽约州29人(2016年数据,与国会议员人数相同),全美共538名选举人。

总统选举:实行“胜者全得”规则,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本州获得相对多数选民票的总统候选人(亦存在“跑票”现象,即不投票给选民支持者,但无关大局),先获得270票的候选人当选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并非由广大选民直接选出,而是由538名选举人投票决定。

2016年大选,特朗普以304:227当选美国总统

对美国这样一个大型社会来说,如果最后要形成一个政治领袖,民主究竟能展开到多大幅度?作者认为,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要求有一个集中的过程,如果完全彻底的民主,美国恐怕连总统也选不出来。美国政党起的作用是在正式体制之外发挥集中作用——实际上并不那么民主地集中意见。选民只是这个集中过程之后发挥“二道手”作用。但这样一个过程为何仍能表现为民主的外观呢?

一是,美国政党活动的方式和组织在政治体系之外,各党产生候选人的过程无法借助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也就是说,这一部分“不民主”的活动是在社会活动中完成的,不能正式计入政治体系份内。

二是,美国政党内部也形成了规范的运作程式,党内初期选举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竞争,有效掩饰了集权性质。

由此看来,美国政治体制不能说不民主,也不能说民主。王沪宁总结美国的选举为“不完全竞选”

美国潜在的危机

个人主义——家庭分解、游离少年

由于崇尚个人主义,美国家庭观念更强调个人私域,夫妻相敬如宾、互不干涉对方,家庭成员关系淡漠,家庭功能作用有限,如养老问题只能交给国家和社会。此外,离婚率高,导致政府承担着家庭分化产生的沉重负担,如单亲家庭、青少年离家出走等。

教育危机——无知的一代?

美国人自身的优越感使得民众缺乏国际视野和探索热情,而对青少年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下一代知识面狭窄,美国传统优秀的民族特点和伦理观念也陷入无可传承的境地。

过度自由——毒品泛滥、黑社会猖獗

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一是,美国人观念是有罪才究、无罪不管,像有组织犯罪等到人多势众时,已无法控制和治罪。二是,美国人观念是任何人都可以自行组织起来,犯罪组织往往有合法的面目,政府只能惩罚犯罪的个人而无力对付这些组织。美国政制在给予和允许方面是十分成功的政制,而在禁止和防范方面不是一个值得赞扬的政制。

日本的挑战

80年代末,正值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前,日本人几乎“买下”美国,这让美国人十分不爽。作者认为,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形成这种竞争局面的重要因素。

包括集体主义较个人主义更适于协作生产;注重个人奉献而非享乐让日本有更强后劲;管制型文化较民主散漫文化有更高效率。总而言之,建立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民主主义基础上的美国体制正明显地输给一个集体主义、忘我主义和权威主义的体制。

读闲书:分享深度和有趣思想

公众号:读闲书(light-reading)| 欢迎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读闲书
读闲书
分享深度和有趣思想
1文章数 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