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爱的分贝这一步迈出去,可能也会受到一些议论,但心里清楚那是方向所在。
姚雪松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爱的分贝”理事长
撰文:谢舒 题图摄影:张旭
来源:《中国慈善家》2019年4月刊,原文标题《姚雪松:谨慎上路》
“更困惑了”
几年前,带女儿参加完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为盲人讲电影的公益活动,回家的路上,女儿问姚雪松:“你们可以为他们捐款,但是他们自己怎么赚钱呢?”
姚雪松对此印象深刻,这个他一直思考的问题,被女儿问出来了。作为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每天和财经信息打交道,姚雪松对资本和商业天然敏锐。对于一个没有赚钱能力和渠道,但是又做着好事的社会组织而言,应该怎么让自己很好地活下去?这是他逻辑里的困惑。
他想起跟一个任职某基金会秘书长的朋友聊天,无意间问起对方平时是否喝酒,对方告诉他不喝,“因为作为公益组织不需要靠应酬去博取同情心。”这句话触动了姚雪松。“当然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出于极大的自信,但是同时心里又是多么没底。”
姚雪松知道,现在还有很多基金会是靠企业认养的方式来为员工发工资,“很无奈的,也就是说靠机构本身是活不下去的。”
他担任理事长的爱的分贝基金会,发展初期也曾经面临过这样的窘境,“也存在养不起团队的问题”,好在现在已经过了为生存而苦恼的阶段。如今“爱的分贝”年度项目筹款已近3000万元。
2012年3月,30多位知名主播和主持人共同发起了“爱的分贝”项目,在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致力于贫困聋儿救助。2015年,姚雪松当选爱的分贝第二届理事长。
“初期雇不起专职人员,又不能每个理事抽出时间来工作。”姚雪松说,爱的分贝最开始也通过企业认养的方式,“虽然解决了一时之忧,但是人留不住,因为专职人员也要生活,要发展。”
企业认养带来的一个问题是,第二年可能就没钱了,“是不是就要跟这个企业维护关系?又回到拉生意、拉赞助的感觉。”姚雪松很困惑。
接触公益十余年间,从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的为盲人讲电影项目,到关注留守儿童成长计划的爱的背包项目,姚雪松多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对这个行业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和认识”。直到成为爱的分贝理事长,更深入和全面地浸入这个行业,他对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才逐渐有了一些思考:公益是不是应该具备自己的商业模式?公益怎么跟商业很好地结合?环境是否允许你这么做?有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
这些问题始终像无解之题一样,“就感觉更困惑了。”姚雪松说。
2017年,他参与北大光华“益行者”公益管理项目,和公益领域的同仁深入交流学习和探讨,逐渐得到答案:公益和商业相结合,应该是公益行业下一步的探索。
他看到一个很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成立基金会做公益,“这对社会组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按照商业运作的模式来运作自己的基金会,一定更规范,更符合资本的需求,更符合捐赠人的意愿。这才是公益未来的样子。”
爱的分贝现在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从运作型基金会向投资型基金会转变,做聋儿康复机构类的社会企业投资。
“资本的特点是逐利,社会组织要得到资本的认可,在运作上就要经得起推敲。爱的分贝还是一个小机构,我们把小事做好,做专业,让商业的资金关注到聋儿群体,就是很好的对接。”
姚雪松也了解业界关于“公益向右,商业向左”的争论,他觉得爱的分贝这一步迈出去,可能也会受到一些议论,“但都知道这是一个方向。”
2017年1月19日,“时间的玫瑰”让爱的分贝响亮华语名主播新年公益朗诵会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举办。“让爱的分贝响亮”朗诵会至今已经举办20场,为爱的分贝筹集善款近2000万元。
爱惜羽毛
姚雪松很清楚,享有多少名声就要承担多少责任。
长期以来,爱的分贝理事会被外界看作爱的分贝背后珍贵的资产。那是一份闪亮的名单:李修平、姚雪松、鲁健、郎永淳、张泉灵、欧阳夏丹、春妮、王凯、季小军、陈捷、王娟……任何一位单拎出来都可以作为项目代言人的知名主播和主持人组合,让爱的分贝“自带光环”。
2014年始,爱的分贝举办“让爱的分贝响亮”公益朗诵会,这些以声音为职业的主播和主持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朗诵筹款。迄今,朗诵会已经举办20场,筹集善款近2000万元。
“项目依托主持人群体,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品牌优势,我们就不需要在品牌打造上人为造势。”姚雪松说,爱的分贝只需要把项目做好做实,做得更漂亮更专业,让更多人认可。
不少人曾向姚雪松建议,爱的分贝还可以做得更大,多开几场朗诵会,或者再做几个品牌项目,“我们自认为还是比较理性的,爱的分贝不想把项目盲目扩大,我们要爱惜羽毛。”姚雪松说,量力而行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朗诵会最初起于一间会议室,后来到小剧场,再到国家大剧院和保利剧院,姚雪松说,爱的分贝就想用现有的技术把朗诵会做得更漂亮。“戏剧元素、舞台效果、灯光音响,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从制作好的音响配乐,到现场演奏的配乐,我们始终对演出质量做精益求精的追求。”现在,爱的分贝组建了自己的演奏志愿者团队,演出趋于成熟。“比如明天要办朗诵会,今天我们确定组织10个人,明天就可以去现场演出了。”
图为2016年1月,让爱的分贝响亮华语名主播朗诵会现场。
对爱的分贝来说,筹款如今不再是问题,新问题反而是:钱越来越多,基金会是否能够接得住?
“当你募集资金的量无限扩大,一定意味着你要为此承担的责任更大,你必须把钱花出去。这对团队和项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力量还不够。”
强大的理事光环是爱的分贝天然的背书,有很多机构或者企业找到爱的分贝,希望进行合作。怎么守住自己的底线,成为这家组织经常遇到的问题。
姚雪松记得,在浙江举办的一次朗诵会上,资助企业在公司的主页上做了一个网络直播,直播角标显示了企业logo,被爱的分贝及时叫停。“我们不接受任何企业的冠名,拒绝一切商业色彩。”姚雪松说。
保持公益属性是爱的分贝始终坚持的信念。对爱的分贝而言,唯有项目扎实,才能换来认可,盖过理事本身的光环。
2012年1月,爱的分贝慈善拍卖会,姚雪松与康复中心的孩子们互动。
以此为基础,爱的分贝倡导“全面康复”理念。对于那些听障患儿,爱的分贝希望不仅帮助他们能听会说,还能让他们在认知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以更好地接轨幼儿园、小学的教育。为此,他们向这些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包括手术资助、康复训练资助、家长培训、机构能力建设等在内的一站式救助服务。
截至2019年4月,爱的分贝资助了832名听障儿童完成人工耳蜗植入,2158名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为2543名听障儿童发放了“365认知包”,为6家机构的143名康复教师提供授渔计划培训。
下一步,爱的分贝准备做受助群体和家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这些数据对人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研究是有帮助的,把这方面的数据形成报告,可能是未来我们需要着力的一个点。”姚雪松说。
2016年北京马拉松比赛现场,姚雪松跟“爱的分贝”志愿者跑友在一起。
刚刚开始
在爱的分贝发起之始,理事们联合提出倡议,每位理事每年拿出33小时参与爱的分贝活动。“实际上大家的参与远远超过这个时间了。”
除了“让爱的分贝响亮”朗诵会,定期的项目评审会是理事们参与最多的活动,他们需要对受助申请人的资料进行审核、分析和投票,最终确定受助人名单。由于申请人越来越多,评审会从最开始的三个月一次变成两个月一次,今年则变为一个月一次。
只要时间允许,姚雪松从不缺席项目评审会。他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特殊的“参会”照片。
姚雪松的直播节目《第一时间》播出时间是早上7点到9点,他需要4点多起床去上早班,而评审会一般是10点开始。有一年的夏天,姚雪松下了早班直接从“大裤衩”(央视大楼)赶到爱的分贝办公室,“当时门没有开,院子里有椅子,我就在那儿坐着睡着了,睡得特别香,昏天黑地的,他们就悄悄给我拍了下来。”
事实上,几乎每一位理事都过有类似的状态,从工作岗位播完节目就赶过来参加评审会,实在困得扛不住,就到办公室后排站着,也有人在评审会结束后马上赶回工作岗位。
姚雪松非常珍惜这种大家一起为一件事情努力的纯粹感情。在他看来,“让爱的分贝响亮”朗诵会把大家聚在一起,更有一种“重回学生时代”的感觉。
“每个人的工作时间不一样,直播有早晨的有晚上的,大家平时交流的时间机会都不是很多,这几年办朗诵会就像学生会搞活动,大家都不带助理,也都不拿劳务费,演出之前风风火火拎着包就过来化妆,演出结束‘灰溜溜’就撤了。”
“纯粹”是他从中获得的最大感受。“从前不熟悉的同事,不管名气、位置、所主持的节目性质有怎样的不同,来到这个舞台,就都是好朋友,慢慢地交流越来越多,了解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
随着浸入公益领域日深,姚雪松越来越看到这个有着“纯真打底”的行业可爱的一面。“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进去的行业。”他觉得,自己还会在这个行业做些其他的事情,“未来参与的可能性还很多。”
姚雪松一直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在成为央视主持人之前,他原本是国营电厂技术员,因为喜欢播音,应聘到电台做了主播。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研究生班进修之后,进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做主持人。
“公益和工作与学业这样的目标不太一样,工作与学业的目标是要向上往够得着的地方努力,但公益这块是要把底筑好。”姚雪松说,“底是什么?就是你在最基本的公益属性下,把你的目标任务实现,脚踏实地地把那部分做扎实,做稳,然后一步一步迈。未来想做得更好,永远要有这个底,不能一脚踏空。”
现在,面对一些机构的邀请,他始终保持谨慎。“我不想那么快就找到一个具体的方向,或者位置,因为我作为一个公益界的学生,还处于学习的阶段,可能学的东西现在还很粗浅,但有感情基础,我想未来一定会很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