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你常常会想着去推卸责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为什么一旦事情陷入了僵局,你就会觉得这是别人的问题。
想要一个人说出“对不起,我错了”这句话,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在面对错误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自我辩护的冲动。
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为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伤害性的或者不道德的行为进行狡辩甚至是推卸责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你总会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辩护呢?
《谁会认错》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知失调。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读过本书的读者都曾表示:它简直可以和勒庞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相媲美。
《乌合之众》研究了群体心理,而《谁会认错》则着重研究了个体心理。在这本书里,作者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认错,以及面对“犯错”这件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01
你不愿意认错,是因为「认知失调」
在生活中,每当“错误”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应对方法往往都是:逃避和推卸。
比如:团队成员一起做一件事,但效果不佳,这时候领导过来问责,大家开始疯狂甩锅,“我的环节没问题,一定是某某那边出了错。”
比如:朋友指出你的行为伤害了ta,为了维护面子,你开始为自己辩解,“我的初衷不是这样的,我是为了你好,真是不知好歹。”
面对一个个扑面而来的“问题”,我们不但不愿意承认错误,甚至常常会想着:这不是我的问题,我得为自己辩驳一下。
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辩护”。也就是说,为了维护自己,你会用狡辩的方式把错误‘合理化’。
而推动你进行“自我辩护”的元凶,就是心理学中常常提到的一个名词: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指的是,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种不一样的认知,想法或者态度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的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对于一个吸烟者来说,他可能存在两种认知。
第一种认知:“他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第二种认知:“他戒不掉吸烟这件事”。
当这两种相悖的认知同时存在于他头脑中时,这位吸烟者就陷入了认知失调的状态。他既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无法改变自己吸烟的事实,于是心里产生了强烈的不舒服感。
而为了让这种不舒服的状态得到缓解,他就会为自己吸烟的行为进行自我辩护:“吸烟并不算坏事,起码它可以帮助我缓解压力。”
这就是认知失调理论最典型的表现。
02
「认知失调」,会让你产生偏见
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常常会不自觉忽视。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感觉不到自己有任何错误。
在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为了减少自己的失调,当你没有充足的理由来反驳对方时,就往往会利用偏见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偏见是人们进行自我辩护的重要工具。
据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具有视觉上和心理上的盲点,这个盲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被体现为了对其他人的偏见,而偏见就使得人们经常处于自我蒙蔽的状态。
这种状态使你意识不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无法进行自省。你不相信自己会被蒙蔽,所以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调,你就会强化自己进行自我辩护的信念,不得不把重点集中在寻找别人错误的身上,以致于更加激活了你对他人的偏见,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们来举个例子,看看偏见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某位社会心理学家在自己的一篇学术报告中曾经提及,她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抱怨“男孩子们都很爱哭”。
这个女孩的证据就是,她曾经看见过两个男孩子第一天离家就在学校哭个不停。因为恰巧看到了这个现象,女孩就为身边的男孩子定了性,认为男孩子都是爱哭的动物。
当时已经是科学家的母亲问道,“是不是小女孩中就没有人哭?”结果这个孩子回答却是“女孩子中也有人哭,但是只有那些女孩会哭,我就没有哭。”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家的女儿很自然地把世界分成了“我们”和“你们”两部分。
当人们一旦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世界的时候,便会稳定地将其他人看作是“与我们不同的人”,从而对其他人产生偏见。
比如,“我们”是忙碌拼搏的男人,而“你们”是碌碌无为的女人。比如,“我们”是理智诚实的北方人,而“你们”是华而不实的南方人。
这种分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类化”或者“定型”,也正是这种“类化”和“定型”导致了偏见的产生,使得偏见成为了自我辩护有利的工具。
那么,人们为什么通常都不愿意主动去消除自己的固有的偏见呢?
因为主动消除偏见会导致自己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投入大量的心理能量来维持自己的偏见,而不是改变它。
那么,既然每个人都可能存在思维的盲点,都可能对别人产生偏见,有没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可以保证自己的行为不被这些偏见左右?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一个小技巧。作者说,在生活中,你可以多结识一些爱和自己唱反调的人,让他们来戳破你用自我辩护编织的保护泡沫,并且能够在你偏离现实太远的时候把你拉回来。
03
为了维护自己的错误,我们甚至会「伪造事实」
我们从小就听过这么一句话:撒谎撒得多了,就成真了。这其实也和认知失调有关。
讲个很有趣的真实故事。
一名认知心理学家很喜欢和别人讲述自己考研究所的故事。他说,当年考研的时候,他的母亲希望他离家近一点,但是他不愿意,他想离家远一点,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所以,他特别倔强地选择了离家很远的斯坦福大学。
但是,在25年之后,当他回老家给母亲过生日时,母亲递给他一个存放了多年的信件,这封信是当年他考上研究所时写给母亲的。
在信中,他看到了,自己曾经是多么抵触去斯坦福上学,而恰恰是母亲的劝说才令他最后改变主意,愿意离家远一点。
在这个故事中,这位心理学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伪造的记忆,其实就是因为,只有歪曲自己曾经不愿意离开家的事实,才能迎合他现在追求独立生活的状态,他利用记忆来帮助自己减少失调,进行自我辩护。
在本书中,作者阿伦森说,人们常常会歪曲记忆来迎合自己,拔高自己的形象。
如果你要想克服这一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小心对待自己的记忆,不要确信自己的记忆一向正确,也不要寻求用过去的经历来为现在的问题辩护。
04
如何正确认识及处理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也只有通过犯错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而对于如何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除了要深刻了解自我辩护是如何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作用的之外,作者给出了三个小建议。
001 改变自己对待错误的态度。
犯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但承认错误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因为你无形之中把犯错和愚蠢联系在了一起,觉得认错是一件伤自尊的事。
但是你可以想想,如果别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你会因此而看不起他们吗?
不会,你会佩服他们勇于认错的勇气,所以先改变你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你承认错误的第一步。
002 别为自己找任何理由。
在承认错误的时候要爽快,别给自己准备任何理由,自动放弃自我辩护。因为一旦你为自己辩解了,你就会想办法把自己的错误合理化。犯了错,直接说:“对不起,是我的不好,我来改正”即可。
003 用行动弥补认知失调。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自我矫正的能力,所以你需要通过适时的强制矫正来降低自己犯错的可能性。比如,你可以像挑剔别人那样,通过反省和批判自己的行为来打破自我辩护的恶性循环。不要用语言去防止认知失调,而要用行动去弥补认知失调。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从内心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其实挺难的,而更难的,是不仅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还愿意全力去弥补。这样的人,真的优秀的可怕。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如果给你带来启发,欢迎给我留言,转发收藏一条龙噢。
作者:潘大帅,用书里的知识解决大家的问题,给你推荐更多靠谱的书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