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起云涌,沧桑巨变;
70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携手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推出十集全媒体策划——《变迁》。
用不一样的视角,
不一样的笔触,
书写时代华章!
郑州记忆——四厂
这里被郑州人称为四厂,全称叫郑州国棉四厂,这是国棉四厂如今唯一留存的厂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厂人,今天我就带领大家来了解四厂。
1957年5月1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郑州国棉四厂建成投产。从1953年到1958年。在郑州西郊1万亩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起了五个国营大型棉纺织厂。郑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像五姐妹一样,在棉纺路的北侧一字排开。几座棉纺厂的总面积,其实比当年的郑州市区还要大。棉纺厂开工之后,郑州迅速跻身中国六大纺织基地。众多的纺织工人,也被火车拉到了郑州。
这是四厂的老厂区,在这个地方,留下了老四厂人大半辈子的工作记忆。这片厂区,给郑州国棉四厂带来了昔日的辉煌。随着企业的改制搬迁,昔日的厂区如今已经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我们再也听不到数千台设备同时运行而奏出的雄壮生产交响曲;我们再也看不到上下班之时人流连绵不断的壮观景象。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这一条街被四场人称为中街,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把四场居民区一分为二。在上个世纪,这是四场最繁华的一条街。国棉四厂的老职工老孙回忆当时“一布难求”的情景:“当时棉纺路上排满了外地来的等着拉货的卡车,棉纺路上到处都是外地人。国棉厂周围的小旅馆里,住满了外地前来买布的客商。中街上,全都是挤满了排队做生意的人。
这条干干净净的街道叫向荣街,这是贯通三场和四场的一条街,也被三场四场人称为菜场街。这个铁栏杆就是划分三场和四场的分界,出了这个栏杆,就进入了三厂。每天早晨是这条街最繁华的时候,各式各样的商贩出摊,厂里的老人熙熙攘攘的还价声环绕在这条街上。时光从容静好,光阴安然流淌,几十年过去了,这条街一次次的被翻修,已不再是最初的模样了,可是在这条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生意,卖肉、卖菜,这一卖就是几十年。
向荣街北边靠着一片苏式风格的三层小洋房。这片房区是四场迄今为止保留最古老的一片居民房,是伴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厂之初,一起建立起来的居民房。四厂不断经历着拆迁重建,这片房区却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在四厂房区的周围,围绕的全部是高楼大厦,只有四厂的这片楼还留存了建厂之初的风貌。已经六十年房龄的老楼们,由于街道整修的原因,据说在这两年内就要被拆除了。随之拆去的也会是很多老四厂人大半生的回忆。
说起四厂最老的美食,那非四厂烩面莫属了。四厂烩面,很多人会想当然的以名相定,认为只要在四厂的都是四厂烩面。但实际上,四厂烩面的传承颇为复杂。 “四厂烩面”是原来一个在铁路列车上做厨师的老王和四厂的职工黄新立所创办,老王为四厂烩面的产生、创新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后虽经数次搬迁,但现在又搬回了原址旁边,棉纺路工人路口就竖着他们家的招牌。
醉仙楼烩面则是原来在建设路上归属于四厂劳动服务公司的醉仙楼饭店发展而来,醉仙楼饭店就像四厂的食堂一样,每天几乎所有的工人都会去醉仙楼吃饭,于是,醉仙楼烩面给那时候的四厂人留下了回味。当初老王的四厂烩面搬到其他地方以后,醉仙楼依然坚持在四厂中街,现在以原四厂粮店旧址为店。醉仙楼饭店的老板去世之后,他的子女继承了手艺,传承着醉仙烩面馆。
时光流转,几十年间,国棉四厂和郑州一起,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巨变。时光在它们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四厂的车间已经不在了,不过庆幸的是,四厂的厂门还保留了原有的样子,苏式风格的家属区还有部分留存。它们和留守在这里的人一起,见证着曾经的辉煌,并继续享受着幸福而平凡的时光。
总策划:葛向阳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孙雨豪
编辑:樊毓伟、张超、彭程
统筹:岳翔、马如潇、赵海英、尚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