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世纪开始,日本不断挑起与周边各国的战争,到了二十世纪更是变本加厉,接连发动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战争。虽然最终日本战败,但昭和天皇却没有被列为战犯,继续担任日本的国家领袖。如何看待这位二战参与者的战争责任,日本国内分成了无罪论和有罪论两个阵营。
关键词“不幸”
1971年,年过七十的昭和天皇参拜伊势神宫,并吟诵了一首和歌:
“阻止战争无果,其遗憾与无奈,虽已七十有年,至今依然不变。”
通过媒体宣传,不少人知道了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这首和歌充分反映了昭和天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憾态度。1975年10月,昭和天皇到美国访问,并在公开讲话中再次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说那是“一场让我深感悲痛的不幸战争。”
昭和天皇到访美国
同年11月1日,韩国总统访问日本,参加了昭和天皇主持的国宴,天皇致词时表示:
“本世纪里的其中一个时期,(日韩)两国之间存在不幸的过去,我实在感到十分遗憾。”
话中提到的“不幸的过去”,指的是日本对朝鲜半岛半个世纪的残酷殖民统治,并强迫当地人为日本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昭和天皇数次在不同场合的感慨发言,很是耐人寻味。虽然在日本战败后没有被盟军追诉战争责任,但他却时不时地透露出对此事的耿耿于怀与反思,似乎暗示了忏悔的心态。然而,不论他个人对二战秉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想法,他在战后被免责的结果,一直在日本国内受到质疑和抨击,很多人不相信日本天皇与日本发动的战争没有关系。
总是身着戎装的昭和天皇
对于昭和天皇的质疑,最具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就是木户幸一的证词。在东京审判中,被判有罪的战争罪犯木户幸一,始终宣称昭和天皇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木户幸一作为昭和天皇的心腹,以他了解的内情来分析,他的说法无法令人忽视。
木户幸一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作证
而日本国内的一些人也希望借着追究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能废除日本的天皇制,从而在日本成立共和国。国外舆论也没有忘记对昭和天皇的问责,1971年,昭和天皇访问欧洲七国时,在英国和荷兰遭遇了当地人的抗议,要求他对战争罪负责,并公开地向受害者道歉,表达真诚的忏悔。
出席日本军部会议的昭和天皇
即便争议如此之大,日本国内的保守派仍旧继续拥护昭和天皇,坚称“天皇无罪论”,而持“天皇有罪论”的一方也不甘示弱,频频发动舆论攻势,这两派人的观点可谓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
无罪论与有罪论的矛盾
一般来说,二战结束后至今,强调昭和天皇无须负责的无罪论观点,主要有两大依据:
第一、天皇无罪的法理依据。
持天皇无罪论观点的人认为,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下称《帝国宪法》)第三条提到:“天皇乃神圣不可侵。”规定天皇是“统之不治”的国家元首,而第五十五条则明确规定“国务各大臣负责辅弼天皇,法律敕令以及其他国务相关的诏敕,均需国务各大臣副署。”
《大日本帝国宪法》
由此可知,天皇本来就没有单独行使统治权的可能,国家实权其实在内阁和国会手上。因此,他们认为战时首相东条英机等人,才是战争的始作俑者,被列为甲级战犯是合理的,牵连到昭和天皇则名不正言不顺。
第二、事实作为上的无罪依据。
无罪论者认为以现存的历史纪录看,无法肯定昭和天皇自开战之前就积极主动参与指挥战争,或有任何指挥军事行动的行为。至于说他同意发出向中国和美国宣战的开战诏书,也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而不是出自他本人的意愿。他们表示当时的日本军部早已无法无天,不受天皇控制,无法将责任推向手中无权的天皇。
刚登基时的昭和天皇
无罪论者都强调说,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代天皇,与维新前的天皇一样,都只是象征性的虚位君主,而且认定自《帝国宪法》颁布后,天皇就跟英、荷等西欧的立宪君主一样,只剩下象征意义,而没有实际权力,也就没有任何牵连责任。
无罪论者从《帝国宪法》入手,表明天皇受法理制约,不可能一意孤行发动战争。因此,日本发动战争,以及日军犯下的战争罪行,无论如何都算不到昭和天皇头上。
面对无罪论者的辩护,天皇有罪论者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法理和事实上的证据,驳斥无罪论者的观点。有罪论者提出的依据也有两点:
第一、天皇有罪的法理依据。
《帝国宪法》第十一条是关于天皇统帅权的规定,该条明确说明了天皇对日本军队拥有绝对和完全的统辖权,是日本国家军队的“大元帅陛下”。只有天皇可以行使统帅权,命令军队外出行动,而所谓的军部,海军的军令部和陆军的参谋本部,都属于天皇的幕僚,海陆两军的军事指令,都必须通过“大元帅陛下”批准才能执行。
第二、事实作为上的有罪依据。
有罪论者在整理战时文件时发现,无罪论者所谓没有证据证明天皇干预战争行动的说法,也是罔顾事实的托词,真实情况完全不是对方说的那样。在战时,日本海陆两军的战报每天都会上呈给昭和天皇,也就是说他对战争的情况十分清楚,对战况捻熟于心。而且从目前公开的记录看,昭和天皇至少十几次下令更改军方的作战方案,还主动向军方提出战略方针,并要求照其执行。有罪论者所持的观点,否定了无罪论者坚称昭和天皇在战时被敬而远之,束之高阁的说法。
日本战犯接受审判
最后,日本国内外观察者普遍都质疑,如果说天皇没有战争责任,在战时无法阻止军部的军事行动,没有能力控制日本军队,那为何他却在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后,又单独地下达了《终战诏书》,命令各地日本军队放弃战斗,且军队普遍听命于他呢?
面对掷地有声的责问,无罪论者做出回应,他们仍然认为昭和天皇的统帅权问题比较特殊,不能简单地证明他主动参与了战争行动,这种论调当然无法洗脱天皇的责任,持续的争论将问题托向了另一个维度。
从“战争责任”过渡到“战败责任”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年参与战后审判的学者一致认为,在日本发动战争这件事上,昭和天皇无法撇清干系,但是,由于战后局势的风云变幻,以及日本政府与天皇展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在权衡利弊之后,远东军事法庭回避了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改由战时陆军的官员来承担罪责。
远东军事法庭
虽然战后要求追究昭和天皇战争罪责的呼声从未停止过,但是在“无罪”判决尘埃落定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着手战后重建的日本政府,为了向日本人拿出一个既合情合理,又能自圆其说的二战总结,于是对日本发动二战并失败的责任进行了分割,将战争罪责分成了“战争责任”和“战败责任”两部分。
“战争责任”由东条英机、近卫文麿等甲级战犯承担,他们作为战时政府和军方的首脑,蒙蔽天皇和国民,轻启战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破坏性的灾难。这些人因为“战争责任”要么遭处决,要么自尽,其他的则被判处终身监禁。
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
“战败责任”则由昭和天皇与战后日本政府共同承担,他们反思战败的原因,然后弥补战争对日本所造成的破坏,全力为重建而努力。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日本政府成功地为昭和天皇规避了“战争责任”,又重新塑造了昭和天皇作为国家领袖的象征作用,堪称一举两得。
昭和天皇与麦克阿瑟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日本当局逐步淡化了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并奏请天皇避免谈及二战,更指示负责天皇事务的宫内厅禁止回答媒体关于战争责任的相关问题。至今,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早已脱离了公众视线,被矮化成了一个只在日本学术界内部讨论的话题,日本民间与媒体早就识趣地放弃了追问,默认了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将继续淡化,最终被遗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参考文献:
《“圣断”的虚构与昭和天皇》纐纈厚
《大皇宫:日本天皇家史》姜建强
《昭和天皇思想与行动的研究》龚娜
《天皇与日本国命》戴维·贝尔加米尼(David Bergamini)
《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