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拍文物·让美流传
噶当派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出现的第一个教派, 该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时期从印度迎请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噶”藏语意为“佛语”,“当”藏语意为“教授”,“噶当”即指一切佛语(包括显、密教的经律论三藏),都是对僧人从日常行为到修法成佛全过程的指示和指导。
阿底峡大师·四库全叔拍摄
阿底峡大师(公元982年—公元1054年)原名月藏,是东印度萨贺国善祥王的次子,自幼不恋尘世荣华富贵,反而笃信佛法,四处寻师学习。29岁受比丘戒,31岁时已遍学三藏教典,通达各派律制行法,在印度声誉隆盛。
公元1040年,阿底峡大师在59岁的时候入藏弘法,回印度前收仲敦巴为徒,尽传显密一切教法。从1045年到1054年,仲敦巴一直追随阿底峡大师,直到阿底峡在尼塘去世,此后成为阿底峡门徒的实际领袖。
公元1056年,仲敦巴在热振地方建立热振寺作为根本道场。噶当派主要寺庙之一的纳塘寺,是西藏最早的印经院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西南那塘村,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纳塘寺图片·四库全叔翻拍自首博
噶当塔为佛塔的一种,以铃铛形塔身为特征,相传为11世纪时阿底峡大师传法时首次传入。
噶当塔·四库全叔拍摄
因流行于阿底峡弟子仲顿巴所创立的噶当派盛行时期,被称之为“噶当塔”。
噶当塔·四库全叔拍摄
这尊元代合金四臂大黑天像,现藏西藏博物馆。
合金四臂大黑天像·四库全叔拍摄
大黑天藏语称为“Mgon-Po”,意为怙主(保护神),是藏传佛教各大宗派里相对共通的神灵,他有几种化身,均属于忿怒相。
噶当造像受东印度风格影响,部分学者认为与同时期的印度佛像关系密切。造像主要用天然铜与金银合金,紫铜合金,及八种金属合金材料浇铸,质量很高,工艺精湛,这一风格归结为噶当金铜佛像。
仲敦巴去世后,他的弟子中博多哇·仁钦赛、京俄哇·楚尘拔、普穷哇·宣奴坚赞三人最为著名,号称三大法友昆仲。前两人各自授徒传法,形成了噶当派中“教典”与“教授”两大派别。
“教典” 的意思是该派在噶当中比较重视经典的学习,由仲敦巴晚年所收弟子博多哇始传。博多哇智慧广大,通解众经,50岁前专重自修,51岁以后开始弘法,晚年建博多寺居住,因此被称为博多哇。随着博多哇讲经传教,噶当派在卫藏地区的名声由此大振。
“教授” 的意思是该派重视师传指授,以修持和密法为主,由京俄哇师徒等传承下来。京俄哇幼年出家,佛心坚定,受到仲敦巴的器重。据说,凡藏地所传密咒,没有他不念诵的,多修福业,神通定力不可思议。
噶当派属大乘佛学中观学派中的应成派,强调戒律、修行次第和调整显密关系,以阿底峡大师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此书既是噶当派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在藏传佛教徒中确立了以实修为主的精神。噶当派主张先显后密,特别强调密法只应传给经过考验的少数有“利根”的人,反对显密二教相互攻击。
15世纪,格鲁派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原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变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因此,格鲁派也被称为“新噶当”派。参考文献:
- 《藏传佛教》
- 《阿底峡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阿底峡与仲敦巴──11世纪西藏佛教的整顿者》
- 展览说明
- 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