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少年的学习生涯,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铁杵磨针。说的是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她坐于路边,手中拿着一根大粗铁棍在石头上来回打磨。这这件事对李白触动很大,于是便有了后来学有大成的“诗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成了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有趣的是,受此说法激励,当地还将一条小河给命名为了磨针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小朋友还捐献零用钱在此修建了于一个磨针亭,意为纪念李白及其“铁杵磨针”的故事。想来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铁杵那么粗,难道真的可以磨成小小的绣花针吗?
史书记载,人类最早的缝纫工具其实是骨针,也叫“骨片”,指的是某些低等动物体内呈针状或其他形状的小骨。骨针出现于旧石器时代,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被普遍使用后它才被淘汰。我们现在所说的绣花针也指的就是铁针,工匠通过对铁条的不断敲打,使之成为铁丝,然后再截取合适的长度。针尖部分用两块磨刀石,将其夹在中间,反复研磨。至于针眼,很简单,铁质钻头打一下即可。唐朝时,针的制作方法更上一层楼。匠人将加热后的铁条采用拉丝和渗碳热处理,使之成为细细的铁丝,待其成型并退火后,再放入水中冷却变硬即可。由此可见,铁杵磨成针可用但不兴用,它其实是后人造出来劝学励志所用的。
参考资料:《天工开物》《针灸大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