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梅狐狸。
“世纪”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时间坐标轴中一个很大却又能努力触及的一个单位,100年是人们理想的寿命,却也是沧海桑田的起点。那么,这一个世纪、这一百年,我们的婚礼变化了多少?又从中折射出什么?
传统婚礼:远去的旧俗
这里的传统婚礼,并非是如今经过包装的中国风婚礼,而是真正的繁琐的从儒家礼制典籍《仪礼》和《礼记》中的“六礼”演化而来的缔结婚姻的程序。“六礼”其实是六道程序,包括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如果和现在的婚礼习俗对比,其实只有最后一道“亲迎”才算得上结婚典礼的一部分,前面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婚姻协商和登记手续。
(《清俗纪闻》插图:亲迎)
事实上,“六礼”的这一套程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改变了许多。尤其对于一般平民阶层来说,只能算勉强符合“六礼”的大致规范。有一些在民间十分盛行的婚礼程序便与它无关,比如“铺床”,类似布置新房的程序,一般由父母在世、儿女双全的妇女来完成,从宋代开始变成了婚礼很重要的步骤。还有一些地区依然盛行的新娘不可足沾地、新娘跨火盆的仪式,也可见于古人的记载。还有“回门”这种婚礼的后续,其实也源远流长。
在传统婚礼中,往往难觅新人的踪影,担任主角的往往是双方长辈以及前来道贺的亲友。《礼记·昏义》里解释婚礼的意义时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意思是说,婚礼是两个家族的结合,重要的是传宗接代,所以便有了“六礼”中前五个程序,最后才是宴请亲迎。所以新郎新娘只是作为家族一份子出现的,他们自身的所思所想则完全不重要。
这种现象也被早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人所捕捉到。第一个广泛拍摄并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就在自己1873年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里“新娘和新郎”这一章节就特别提到:“在婚礼举行前,真正的双方当事人对婚姻的安排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发言权。……没有那种让人心神荡漾的恋爱过程。……中国人的婚礼从头到尾都沉闷无趣,很多时候它往往是一场充满失落和眼泪的人生的开端。”在他照片记录下的新人,也大多神色木讷,毫无喜气,年轻的脸庞上更加没有对人生新阶段的憧憬。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新娘和新郎)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旗人新娘)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文明婚礼:平等的追求
而随着性别平等、恋爱自由的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传统婚礼也开始受到进步青年们的质疑。最早在清末时期就有知识分子开始带头提倡所谓的“文明结婚”、“自由结婚”,由于受到清政府的压制,这股潮流最终在民国时期才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逐渐形成气候。
所谓“文明结婚”就是不再根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决定婚姻的结合,而是重视婚礼中双方新人的意见。这个婚姻确定过程有点类似现在的相亲,由介绍人根据男女择偶标准安排会面,中意结合的签定婚书,婚礼仪式也以简洁的西式为主,一般只准备戒指和婚服。尽管也需要父母的认同,但整个过程中父母只是监督的作用,证婚人的角色更为突出。
(文明婚礼)
早期的文明婚礼程序并不稳定,更多的是新旧夹杂。传统婚礼的过程中所能体现的尊卑长幼在文明婚礼中也被弱化了,跪拜礼变成了鞠躬,所以遭到了不少固有思维的阻挠,尤其在大城市以外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集体婚礼”这一全新的婚礼形式。
(集体婚礼)
在此之前,传统婚礼尽管是家族之间的结合,但依然属于私人化的仪式,但是集体婚礼则变成了具有社会性的公共活动,更重要的是证婚人的角色从德高望重的长辈变成了更具权威的国家政府。当新旧婚礼产生对抗的时候,这种集体婚礼极大地鼓舞了进步青年,于是这种更热烈、更隆重却也更简朴的婚礼形式一时间成为了潮流。即便抗日战争期间,依然还存有商办或自发组成的集体婚礼,成为了炮火中爱情与自由的见证。
而婚礼服饰也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有了个性的表达,大量加入西方服饰的元素让这个时期的婚服颇有看点,具备了时下流行的中西合璧元素,既有中国风的传统,也有时髦的诸多巧思。还有许多名人参与了自己婚礼服饰的设计,比如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伉俪1928年在加拿大举办婚礼,林徽因所戴花冠就是自己设计并亲手制作的。并且,她拒绝穿着传统的凤冠霞帔,也没有选择西式婚纱而是自己设计用布料代替白纱缝制了一套。对于普通人来说原来需要跟专门的店铺租用结婚专用服装,在民国时期也该由将日常服饰做简单装饰改装而成了。
(1928年初在京举办的古今妇女服装表演会上,新嫁娘与礼服)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
让婚礼真正开始步入有序节奏的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这部法律的出台距离新中国成立仅7个月,成为了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重点和早先已经发生的婚礼变迁一样,重点在于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然而何谓真正的婚姻自由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各个革命根据地就有自己颁布的“婚姻条例”,但是在当时《婚姻法》起草工作组看来它们并非真正的婚姻自由,因为它们依然在乎婚姻是需要父母同意、甚至需要证婚人,而且婚礼的自由还包括离婚的完全自由。在邓颖超等人的坚持下,1950年《婚姻法》删除了结婚和离婚的诸多条件条款,让婚姻真正成为男女双方的自由——结合的自由和分离的自由。
(关于《婚姻法》的宣传画)
正是因为有了《婚姻法》的存在,如今很多人可以完全抛弃婚礼仪式,仅仅去民政局办理婚礼登记就可以给彼此受法律保护的承诺。原来“六礼”中繁重的登记过程、向众人宣告的仪式都被去掉了,婚姻登记制度让个人从家族中剥离出来,并且让一夫一妻制、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制依据。
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像结婚照的结婚合影,他们有的穿着军装,有的穿着工作制服,有的穿着便装,还有许多表达个人的独特装束,当婚姻从两姓家族变成了男女双方,真正的主角自此才被凸显出来。对于现在的新人而言,他们期望婚礼是什么样子的就可以是什么样子,尽管还会有一些社会上的舆论阻拦,但是在法律的层面上他们拥有足够的底气。从此聚散自由,婚姻更接近爱情的本来面目。
(1952年,广州,新婚姻法颁布后,再婚的寡妇与新丈夫合影。)
(1962年,孙道临与王文娟的结婚照)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