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有一个40多年的老市场,
里面的老板几乎都是本地人。
从各类手工艺品,到干果日用品,
他们经营着最地道的家乡特色。
每天烟火气翻滚的市场对他们来说,
既是生意也是生活。
40年,5000个摊位
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在吐曼河的东岸,喀什本地人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喀什市东巴扎。
早在1979年,东巴扎就建成了,在1992年经过一次扩建后,这里成为了南疆最具影响力的贸易市场。也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30个必去最佳旅行地。
40年弹指一挥间,这里相比昔日更加繁荣、更加热闹非凡。这是喀什的一张明信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喀什贸易市场。
5000多个摊位,上万名从业人员,他们也许几代都在这里做生意。贸易,对他们来说是生意,亦是生活。
每逢周末清晨,在通往市场内部的正门口,来往的人们便络绎不绝。或是满载而归,或是悠闲的逛着。
往里走,你便能看见东巴扎里的五光十色,感受到它满当当的生活烟火气。
麻雀不小,五脏俱全
一提起喀什东巴扎,对大多数市民来说并不陌生。特别对于一些喀什土生土长的60后70后来说,这个地方就是大家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
这里满藏着各种百货,逛一遭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丝绸、地毯、棉布、工艺品、干果、皮货、乐器...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在购物1.0的年代里,喀什人的时间总是很容易打发。周末的时光总会游走闲逛在各个市场,在这里买东西,能得到很大的满足。
喀什的各种干果简直就是无法数的清楚,从和田大枣、莎车巴旦木、叶城核桃、阿图什的无花果、牧场雪菊,到巴楚野蘑菇、肉苁蓉、乌什鹰嘴豆.........
在东巴扎,你可以见到最全的干果品种,买到最劳道的干货,也能见到最热情的老板。
没钱花了去巴扎,没衣穿了去巴扎,逢到喜事去巴扎,心情烦闷去巴扎,巴扎成了一种寄托。“只要去巴扎,一切不用愁”。
说完干果,那就不得不说到喀什的特色糕点了,它们有着精致的外表、艳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内在,就像喀什人一样。
这里的商品现在都已形成了一站式的模式,不仅可以现买,还可以当场打包寄往内地。这样方便快捷的方式,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也能尝到“喀什味道”。
新疆是不出产茶叶的,最早的茶叶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过来的。后来茶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经过一千六百年的饮茶历史,茶已经贯穿到了喀什人民的生活中。
东巴扎的砖茶品种颇多,价格也便宜。带包装的更便于送礼,仅是简单的纸包装起来更是显得朴实。
除了砖茶,散装的花茶也颇受欢迎。花的香味隐藏在茶叶的苦涩中,这样的喀什特色茶,吃拉面、抓饭、馕都可以配。
艾德莱丝绸是妇女最喜爱用于做服装的喀什土产丝绸。扎染的工艺让这些布料形成自然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是东巴扎的服装市场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手鼓又称达卜,单面蒙的是牛皮或驴皮,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音响有别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
好奇的顾客总会拿起一面手鼓,试着去敲击把玩,游客们甚至一下子就会爱上这个精致的工艺品。
一张熟悉的明信片
其实在1992年以前,这里只有在星期天营业,所以至今外国游客及国外旅游资料仍将这个巴扎称为“星期天大巴扎”。
实际上现在东巴扎每天都在营业,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让人感受到巴扎的热闹劲和空前的规模。
每逢礼拜天这里便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无数喀什及新疆的各种土特产、手工艺品、日用百货、瓜果蔬菜、生产资料以及大小牲畜在这里交易。
可以说这里是体现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集中、最浓郁的地方。
▍如果你生长在喀什,那么一定要来逛逛东巴扎,因为没什么你买不到的。
▍如果你初次来喀什,那么更要来逛逛,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喀什移动的明信片。
#你最近一次逛东巴扎是什么时候#
#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人或事?#
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