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台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
精心编选综合整理
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
褶皱是很常见的地质现象,是岩石中的各种面(如层面、面理等)受力发生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褶皱的大小不一、尺度不同,有些可以非常小,有些却可以和山一样大。
▲向斜、背斜、断层组合和交叉向斜,位于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
由于形成的原因有不同,所以褶皱的类型也不同。我们来看看野外常见的褶皱类型:
1、背斜
背斜指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向上凸起者。在一般平地上,形成时间越早越靠近中心,侧面常常是向斜。不过在现实中,还会发生断裂和侵蚀让二者分开。背斜常常会产生许多优良的有气圈闭地区,适合勘探石油。
▲背斜,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落基山脉
▲巨大的背斜,格陵兰岛。
▲背斜,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煤矿
2、向斜
向斜,与背斜相对,属于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向斜为褶曲构造的一部分,是指两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屈曲。向斜与背斜相连,彼此方向相反,常使地壳岩层呈现波状。
▲向斜山。
▲向斜,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彩虹盆地。
▲向斜,奥陶系,位于苏格兰。
▲向斜和背斜
3、单斜褶皱
单斜褶皱是一翼明显地比另一翼陡峭的不对称的褶皱,其形成的原因有许多,最常见的还是地层结构的差异压实作用。单斜与正断层有密切关系,单斜可能直达深处或者沿移动线深入。
▲单斜。水平地层局部变形。
▲圣拉斐尔山脉东翼的单斜,图片的方向是面向南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
▲东凯巴布东部的单斜,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4、尖棱褶皱
尖棱褶皱又称之为膝折、尖棱褶皱形褶皱、锯齿状褶皱。两翼较平直,转折端急剧转折、甚至成尖顶的褶皱。尖棱褶皱的幅度较大,而宽度较小,因此其幅度与宽度之比较大,其翼尖角较小,一般小于30°。
▲尖棱褶皱,位于英国康沃尔郡北部海岸线的梅尔鲁克港。梅尔鲁克港是英国十大地质景点之一。
▲尖棱褶皱,位于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自治区的坎塔布连山脉。
5、平卧褶皱
平卧褶皱又称横卧褶皱,是轴面和枢纽都近于水平(倾角和倾伏角均为0°~10°)的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位于巴林。
▲平卧褶皱,位于挪威北部山脉。
▲平卧褶皱,处于麻姆统和白垩统之间。
6、等斜褶皱
等斜褶皱又称同斜褶皱,是指翼间角为0°~10°之间,即两翼具有相同倾斜的褶皱。多出现在岩性均匀的岩层中,是强烈变形的产物,常发育有与两翼岩层产状一致的轴面劈理。等斜褶皱是对称的,两翼基本是平行的。
▲一个巨大的等斜褶皱。基层为片麻岩,位于格陵兰的加里东造山带。
▲等斜褶皱,位于美国蒙大拿州镜湖剪切带。
▲等斜褶皱
7、倾伏褶皱
枢纽倾斜,两翼岩层的走向不平行,在倾伏端交汇成封闭的弯曲线,为一倾伏背斜。
▲倾伏的向斜与背斜,位于阿富汗喀布尔南部。
▲轴平面不水平(不平行于海平面)的褶皱。轴的方向是倾斜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倾伏的背斜,处于苏格兰金科城堡附近的山坡。
8、穹窿和盆地
穹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褶皱。平面轮廓近似于等轴的背斜构造,平面上地层呈近同心圆状分布,核部出露较老的地层,向外依次变新,岩层从顶部向四周倾斜,穹隆发育地区变形一般比较微弱,地层产状平缓,常伴有放射状或环状高角度断层。
▲毛里塔尼亚沙漠的穹窿,又称撒哈拉之眼。
盆地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穹隆相反的褶皱。盆地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下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变得弯曲或产生了断裂就会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如下降的那部分被隆起的那些部分包围,盆地的雏形就形成了。
▲美国黄石公园的间歇泉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自治区。
9、肠状褶皱
肠状褶皱是指在区域变质岩地区,特别是混合岩长英质脉体的肠状褶皱化作用较强的地区发育的呈肠状弯曲的小型流褶皱。
▲肠状褶皱,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
10、从属褶皱
从属褶皱又称寄生褶皱,是发育于大褶皱内部、与大褶皱有成因联系的次一级小褶皱,并和大褶皱有一定的几何关系。
▲这些都是小规模的褶皱,是一个大的折叠结构的一部分。这里看到的大部分砂岩泥岩层都在右边,是一个被侵蚀的较大构造的一部分。(地点:菲律宾沙邦海滩)
这些单纯类型的褶皱已经够让我们纠结了,再加上复杂的野外地质条件,所以,即使是经常跑野外的老地质队员,要想在野外能够准确的辨别褶皱类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视线不佳、视角不同、其他地质作用侵蚀、物体遮挡,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把你引入一个错误的方向。
因此,对于褶皱的学习切不可闭门造褶皱,一定要结合野外地质情况综合判断。
另外,发挥一些空间想象能力,或许对你正确认识褶皱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褶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下图中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沉积→断裂→褶皱→侵蚀→下沉→沉积
B.沉积→褶皱→断裂→侵蚀→下沉→沉积
C.沉积→侵蚀→褶皱→下沉→断裂
D.断裂→褶皱→上升→侵蚀→沉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图示分析,该区域先形成沉积岩层,后期经褶皱后断裂;然后在褶皱面上侵蚀之前先地壳抬升,受到侵蚀作用,然后地壳下沉又接受新的沉积作用,故选B。
2.下图所示地区地层变动的先后顺序为( )
A.褶皱弯曲、岩浆侵入、断层形成
B.岩浆侵入、断层形成、褶皱弯曲
C.断层形成、褶皱弯曲、岩浆侵入
D.褶皱弯曲、断层形成、岩浆侵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根据岩层分布的状况,侵入岩切断了沉积岩,所以该地先是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然后有岩浆侵入。图中断层左侧没有岩浆岩,说明岩浆侵入后才形成的断层,岩层措动,A对。
考点:地质构造及形成过程,构造地貌。
3.如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B.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C.褶皱、沉积、岩浆喷出、岩浆侵入、断裂
D.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般沉积岩在下面的老,上面的新.砂岩在石灰岩上面,说明石灰岩老,砂岩年轻.左边的岩层石灰岩向下弯曲,右边的石灰岩向上拱起,因此是先形成褶皱构造.图中黑色图例的岩浆岩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说明当时砂岩还没有形成.而图中方块图例的岩浆岩是侵入到砂岩中形成的侵入岩.说明侵入岩晚于砂岩.断层又将砂岩,石灰岩,侵入岩断裂错位,因此断层最晚形成。故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详解】
岩浆岩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说明当时砂岩还没有形成.而图中方块图例的岩浆岩是侵入到砂岩中形成的侵入岩.说明侵入岩晚于砂岩.断层又将砂岩,石灰岩,侵入岩断裂错位,因此断层最晚形成.因此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故B正确。
【点睛】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结合图中的信息解题,分析形成过程.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
A.背斜B.向斜
C.背斜谷D.向斜谷
5.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其形成过程是( )
A.褶皱——沉积——断裂B.褶皱——断裂——沉积
C.断裂——侵蚀——褶皱D.褶皱——断裂——侵蚀
【答案】
4.C
5.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4.根据常见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可知:背斜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即“中老边新”,向斜是“中新老”;观察图中①处可知,中间岩层是D1,向两侧依次是D2、D3、C1,结合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根据图中海拔高度变化可知①处地势低,应该为山谷,故选项C正确。
5.由图可知②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可以推断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地壳挤压运动,形成褶皱;当挤压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如图中T1、T2、T3等岩层错位,形成断层;根据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可知,②处“飞来峰”部位岩层T3最新,两侧岩层较老,应该是向斜,②处位于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两侧容易被侵蚀,所以形成向斜山,故选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下图为某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岩石最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对当地地质作用及构造形成过程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侵入→沉积→断裂→侵蚀→沉积→褶皱
B.沉积→断裂→侵蚀→沉积→褶皱→侵入
C.沉积→褶皱→侵入→侵蚀→断裂→沉积
D.沉积→侵蚀→断裂→侵入→褶皱→沉积
【答案】
6.B
7.C
【解析】
6.沉积岩层下面的是老岩层,上面是新岩层,图中①比③、④岩层新,C、D错。②是侵入岩,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图中②岩层切断了①、③、④岩层,形成的最晚。岩石最新的是②,B对,A错。
7.当地先是沉积作用,形成①以下的多层沉积岩。然后受水平挤压力,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再有岩浆侵入,形成②等侵入岩,②侵入略早。由于地势抬高,受外力侵蚀,顶部岩层缺失。侵蚀过程中有断裂发生,断层顶部岩层也受外力侵蚀。最后在侵蚀面上有新的沉积层形成。先后排序正确的是沉积→褶皱→侵入→侵蚀→断裂→沉积,C对。A、B、D错。
【点睛】
沉积岩层下面的是老岩层,上面是新岩层。后形成的岩层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②岩层切断了①、③、④岩层,形成的最晚。沉积岩层形成后,形成褶皱构造,再有岩浆侵入,切断了先形成的岩层。顶部受侵蚀,岩层有缺失。褶皱形成后就有侵蚀,所以侵蚀比断层形成的早。最后又有沉积层形成。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甲山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一褶皱一断层一侵蚀B.褶皱一断层一侵蚀一沉积
C.断层一侵蚀一褶皱一沉积D.沉积一断层一褶皱一侵蚀
9.乙地地下岩层中最丰富的资源最可能是( )
A.锌矿B.石油
C.天然气D.地下水
【答案】
8.A
9.D
【解析】
8.由图示可知,该地区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水平岩层,然后岩层受挤压变形发生褶皱,再受内力作用沿某一断裂面发生断层作用,最后两侧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甲山。故选A。
9.乙地为向斜构造,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即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有色金属矿产大多为岩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故选D。
二、综合题
10.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2)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3)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
【答案】(1)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2)H、I、J、K地层缺失 (3)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产生褶皱)和升降运动(产生断层),岩浆活动(产生A岩浆岩)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侵蚀( P层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图中C~K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和弯曲,褶皱一定是这些地层形成之后产生的,即K地层(最年轻)形成之后;N、O、P地层位于最上层,且呈水平分布,是形成最晚和没有发生倾斜、弯曲的地层,褶皱一定在这三地层形成之前,即N地层(三地层中最早)形成之前。
【小题2】仔细对比断层两侧的岩层,在断层左侧找对应的地层,最好用标注字母的方法进行,找不到的地层即缺失层。
【小题3】根据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图示信息显示该地区地层发生了升降运动,形成了褶皱、断层,褶皱的顶部被外力侵蚀,使得断层左侧地层缺失。这些运动中,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发生于地球内部,属于内力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地层被侵蚀甚至缺失属于外力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考查主要的地质构造地貌
【方法技巧】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方法
按岩石形成年龄判断---越古老的岩石形成的年代越早。在具层理构造、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岩在下,新岩在上。按岩浆活动状况判断---如果岩浆侵入某一岩层,则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于该岩浆岩。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