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众所周知,清朝晚期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且提倡商业,自从中世纪以来,中国就逐渐意识到商人和商业的重要性,这一趋势并在19世纪前期达到顶峰。
从18世纪过渡到19世纪,有关官商关系的思想发展,既有连续也有断裂。通过指出某些明显的断裂,放任派主张在19世纪前期曾经取得暂时的胜利,但在19世纪后期整个经济思潮又转向干预主义。这种转向也表现在学习经典的方法和对古文写作风格的选择上。
洋务运动大臣
一些历史学家可能会将19世纪前期出现的放任派抬头视为"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放任派的主张并不是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预作准备。相反,它是在为这一特殊时期提出解释,这个时期,银贵钱贱危机十分严重。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1850—1895年)时期的倾向干预主义,也与本期严重的生命危机导致对集权领导有所期待和清政府更为牢固的控制商业税有所关联。
19世纪前期清朝的经济自由
在19世纪前期的中国,除了拒绝干预主义者的货币政策建议、削减或中止省级政府铸造铜钱及铸造一些贵重金属硬币之外,很少听到限制土地私人所有制的建议,并且这种体制也仍旧维持原状。尽管当时的官员对钱庄聚敛财富多有抱怨,但也没有采取什么改变措施。商人和其他人一如既往般的自由移动,强制节约的法令也没有公布。另外,只要看一下矿政、海运南漕政策以及票盐制,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何放任思想突如其来地被接受了。
清朝炼矿的工人
①矿政自由
1801年(嘉庆六年),当一些官员提议开采铜铅矿以顺应商人的请求时,皇帝断然拒绝。理由是:"是直不以朕为贤君,视为好货之主矣;在商民等无知见,小计及锱铢。"
然而,仍是嘉庆在位时的1814年,当一位侍郎建议用卖官鬻爵增加财政收入时,吏部尚书英和表示反对,并提出其他开源节流的措施。英和用"理财"一词代替嘉庆帝所厌恶的"言利"。开矿就是英和增加收入的几个建议之一。他认为无论政府或商人都可以经营矿业。
到1840年代,政府批准了更多开矿提议。魏源在1842年提出允许私人开矿的建议,不久之后,1844年的一则帝国法令就要求军机大臣开放矿禁,并允许平民开矿。清朝道光晚期自由放任式的矿政,与嘉庆早期限制民间开采的矿政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在19世纪前期发生了矿业从官办到商办的转变。
清朝漕运场景
②海运南漕自由
所谓"海运南漕",就是清朝晚期将从东南征收的钱粮,通过海运的方式运输至京城。商人海运南漕的尝试始于1825年。在1827—1847年间暂时停止,并于1848年再度实施,直到清末。这一政策改变了从明代中叶以来持续了大约400年通过大运河运输漕粮的传统。
从1700年的清初以来,不时有招商海运南漕的建议提出,但直到1825年时,该建议才终于被采纳,而且还是道光帝自己发起的变革。在包世臣1803年的建议中,他还担虑雇用商人从事漕运会令政府感到困窘而加以辩解:"国家除南粮之外,百货皆由采办,采办者官与民为市也……未尝非政体也。"
小结:到1825年,"政体"问题不再是个问题,所被提及的是使用商船所能获得的好处。尽管在19世纪前期漕粮海运仅试行了几年,但此时漕粮运输由官营向商营的转变在清代是史无前例的。
清朝票引
③票盐法自由
清代除了滇盐是由政府运送和销售之外,其他地区的盐是由享有垄断权的盐商运销。他们由盐运使和户部获得运输与购买盐的执照——盐引。所谓"盐引",就是一张以200斤为购买单位的许可证,这是一般中等收入百姓所无法负担的费用。
在19世纪初叶银贵钱贱以前,一般而言贩盐的获利非常丰厚,所以盐引的持有者倾向传给后代子孙。1830年包世臣建议,盐票承购的单位降为1斤,为低收入者所能购买,在纳税之后可以在市场范围内自由销售,史称"票盐法"。
1831年当署理两江总督陶澍尝试改革盐务时,包世臣是他的幕僚。1832年起,票盐法在淮北实施。1838到1839年,陶澍的另一幕友魏源提到:由于票盐法所售的盐价只有旧法的一半,所以在根除私枭方面,成效显着。
魏源
1839年魏源提议将淮北试行的票盐法推展至淮南,甚至浙江、广东、河北及其他地区。接任的两江总督陆建瀛曾在淮南实行他的建议。1846年曾任礼、兵、刑、工各部侍郎或尚书及大学士的穆彰阿(1782—1856年)和其他军机大臣的奏折,也提及他们曾奏请将票盐法推展至淮南盐场。
小结:尽管票盐制仅实行于安徽地区,但在19世纪前期采用这种具有自由竞争精神的票盐制,在清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9世纪后期清朝实行洋务运动,清朝廷开始垄断经济,实行官办企业
与19世纪前期突然允许商人经营几种重要的经济活动相比,19世纪晚期则盛行干预政策。
19世纪前期清朝很少有现代的官营企业,19世纪晚期的现代企业则大多由清政府经营。从1872到1895年,在清末的现代企业之中,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企业占到64.56%;私人企业占37.01%;中外合资企业占2.43%。这一状况直到1895年都没有太大改变。
漕运
当1825年政府雇用1500艘民船从江苏海运南漕时,除了发给他们津贴外,官方几乎没有介入其中。虽然咸丰同治年间一直实行漕粮海运,但并没有为中国私人企业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1873年成立的旨在与外国航运势力竞争的轮船招商局是唯一一个名义上的私人企业。
曾任两江总督和两广总督的刘坤一解释说:"一作官局,诸多掣肘,兼之招股则众必不踊跃,揽载则市面亦不多从,不得不以商局出名。其实,员董由官用舍,账目由官稽查,仍属商为承办而官为维持也。"
根据魏源1852年的一则笔记,太平天国运动使安徽省有利于自由竞争的票盐制改革暂时停顿下来。为了努力获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需的军费,咸丰同治年间人们建议包括由小民经营的票盐制,也包括由大商人经营的专卖制。
曾国藩雕像
当1863年曾国藩总督江苏、江西、安徽时,就倾向于采取专卖政策,这就迫使持有照票的商人每次至少购买6000斤食盐。李鸿章在署两江总督时,于1865—1866年间进一步改变盐法,下令只要票商预先缴纳下一次运盐的厘金,并报效捐项,就可将运盐作为世业,反复转运。这项政策实质上是加强了专卖制度。
除了盐业以外,大约在1853年以后,清政府高度介入的事业也趋向于向垄断经营方面发展。当1878年清朝廷试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时,就不准其他类似的企业成立。和上海机器织布局一样,同时期的天津和上海电报局也是由朝廷垄断经营。清末重臣张之洞(1837—1909年)就拥护这些政策,他将这些新式企业中的官权视为防止招股欺骗、假冒名牌和工匠哄斗行为的基础。
上海机器织布局
这一时期,包括郭嵩焘(1818—1891年)、马建忠(1845—1900年)和王韬(1828—1897年)在内的那些有更多机会了解西方的下层官员们,已经意识到要鼓励民营工业的发展。然而,许多这样的思想在洋务运动中表达得太迟了,因为此前许多官办企业已陷入财政困难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在1853年以前,国家财政的充裕是所有经世思想家们都在关注的基本问题。然而,像魏源、林则徐和龚自珍之类的学者却敏锐地意识到,私人利益的发展对国家和私人都会带来自然而然的和共同的好处。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也强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小结:这种"经济利益"指的主要是对清朝廷的经济利益。曾国藩所说的"理财"就是增加军事和政府所需要的经济来源以挽救现时的困难。在1890年代,李鸿章、张之洞及其他人所奋斗的仍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所寻求的财富,而不是由私人所创造的财富。尽管李鸿章早先曾说过要"富在民生",但政府仍严格监管着所有诸如纺织业等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企业。
清朝钱币
从经济自由到朝廷垄断,货币观发生了改变
清朝道光晚期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王瑬可能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货币方案。然而,王瑬的著作却被收录于1850年、1882年和1888年出版的《经世文编》中,它们都按照贺长龄在1826年时的版本形式编辑而成。王瑬方案的主要反对者许楣的文章却没有收录在这些选集中。
在1853年以前,发行可能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纸币和大钱以增加政府收入的建议一再遭到拒绝。即使象征君权的制钱也未能取代代表市场力量的白银。官方铸造的银元也只是偶尔在地方上铸造。
然而,随着因镇压太平天国动乱而导致的财政枯竭,政府在1853到1861年间便发行了不可兑换的纸币和大钱。甚至在1853年以前大抵未作为财政工具的制钱也变得有些恶性通货膨胀了。
清朝白银
另外,1890年广东省开始铸造银元,13个其他的省份不久之后也都纷纷效仿。清朝廷于1905年在天津设立了一个铸币局,从1909年开始大量铸造银元,并于1910年颁布法令从银两本位制变为银元本位制
在1904年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成立后,1908年又接着成立了交通银行。同年,两行合并组成大清银行。与同期德国的国家银行可以提供工业贷款不同,上述银行的主要作用在于从各省向北京转送税款。政府的统一银币减少了山西票号通过兑换不同地区成色、重量有别的银两所获得的利益。
小结:19世纪后期发生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廷因镇压太平天国动乱致使国库财政空虚,于是清朝廷大量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直到后来成立大清银行,统一全国银币,将国家利益牢牢控制在统治者手中。
清朝金银元宝
总结
除了上述这些连续性和断裂性之外,19世纪前期在矿政、票盐制、海运南漕以及因银贵钱贱危机恶化而对贸易、商人和市场力量增加认可,也可以看出许多鲜明的变化。放任派的经济方案、阳湖古文学派以及今文经的研究都在道光末期兴起,那时在银贵钱贱危机中,国家权力遭到了市场力量更大的威胁。
1850年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入侵,清政府也控制了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另外,随着危机的恶化,即使放任派学者也越来越意识到市场的力量。连军机大臣穆彰阿也拒绝任何有扩展国家权力倾向的方案,这表明国家此时并不信任自己。
太平天国
另外,从清朝廷因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而于1851—1863年间采取的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部分是由于银贵钱贱危机的缘故而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干预学派取代放任学派,因为这样的时代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加上,引起银贵钱贱危机的白银外流已转为内流,清政府控制了更多的商业税收,也使转向经济统制思想的演变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尽管19世纪前期的学者更加肯定商业的重要性,但他们与17世纪的学者们一样都同时重视农业和商业。然而,19世纪晚期的中国却经历了一项巨变:中国人从传统的农、商并重转变为重视工商业,而且政府深深介入这些企业,因为对此时的人们来讲,近代工商业将会为国家争取更多外汇,也可以缴纳更多税收来保家卫国。
参考文献:
清·王瑬《钱币刍言》
清·王瑬《经世文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