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返程途径天津。泉州的旅行,参观了泉州承天寺和清源山风景区,两地都与弘一法师有莫大的渊源,承天寺是弘一法师的化身处,清源山弥陀岩建有弘一法师的舍利塔,今天要拜访的是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是在李叔同故居原址上重建的,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景观和故居两部分。李叔同(弘一大师),188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圆寂于福建泉州,享年63岁。
李叔同故居是弘一大师曾经学习生活了16年的地方,这里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拼搏和与师友的点滴过往。李叔同的辉煌建树离不开天津的哺育,他是天津的骄傲。故居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主体与室内陈设、室外人文景观遵循历史资料进行复建,以传统木结构为主,四进院落,“田”字型民居格局。重点复原的景观有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及部分匾额、楹联。
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出家为僧,从此芒鞋布纳,潜心修行,弘扬律宗。第二展室围绕李叔同1918年出家——1942年圆寂的僧侣行迹,介绍其在杭州、福建、厦门、泉州等地的讲学活动,并着重展现1937年抗战爆发后,弘一大师手迹“念佛不忘救国”,以此弘扬弘一大师在民族危亡之际,“共纾国难于万一”的献身精神。
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李叔同盛年出家及其缘由,一直是百家争鸣的学术课题和众说纷纭的百姓话题。但弘一大师“发心求正觉,忘已济群生”,以实现“正法再住世间”的宗教理想,振兴南山律宗的千秋功德,严守戒律、甘于清苦的高尚操行,“念佛不忘救国”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日寇暴行面前的凛然体现,却是备受推崇、礼赞不衰的事实。
《断食日志》是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1916年在虎跑断食时写的日记手稿。李叔同的断食时间,准确地说是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前后共18天。如果加上他入山和返校的两天,共20天。《断食日志》真实详细地记录下了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断食期间的生活细节、每日身体所发生的生理变化情况,全篇约万余字,文字酣畅,字体超逸。
1916年,还在杭州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偶尔在杂志中看到一篇断食治病的文章,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这时候的大师饱受神经衰弱的折磨,于是他在当年农历十一月底,值学校放假之际,来到虎跑寺,借了方丈楼下的一间房子,开始了为期三周的断食。其中,第七、八、九日三天,“耳根灵明,大地间无不是众生嗷嗷不息之声。”或是大师对佛法中某些境界的证悟,也可能因此成为大师断食后毅然决然出家的原因。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在这场民族救亡运动中,作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以大无畏的精神勇赴国难,用智慧与慈悲唤醒民众的救国情怀。“念佛不忘救国”就是弘一大师在抗战期间书写最多的警语。
弘一法师当抗战爆发,民族危机深重之际,他勉励僧众要发扬爱国爱教精神。在闻知“七七事变”的消息后,他曾伤感地对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在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安详圆寂,终年63岁。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弘一大师有舍利子1800余粒,圆寂七天后在福建泉州承天寺火化,后人为纪念大师建造舍利塔。弘一大师生前所到过的地方也纷纷修建起纪念馆,缅怀大师业绩,弘扬大师精神。例如浙江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杭州虎跑寺弘一大师纪念馆。
自近代以来,弘一大师备受尊崇,与印光、太虚、虚云并称“中国近代四大高僧”或“民国四大高僧”,或与印光、太虚并称“近代三大高僧”。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