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位风格与个性差异太大
工作从风格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偏辅助和为他人提供支援型工作;一类是那些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价值或者收入的业务工作。这两种工作的激励方式完全不一样,选择工作时一旦选择错误个人才能会被无情的埋没。许多人对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定位不清,明明是一个天赋在业务上的人,偏去做辅助岗位。
如果你是那种追求旱涝保收的员工,辅助岗位那自然适合。但作为一个业务型人才,你很快就会意识到辅助岗位的工作内容对自己毫无激励。有一些人慢慢发现,在收入恒定不变的前提下,为自己悄悄降低劳动强度,变相磨洋工,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这也是职场老油条产生的源头,职场上的老油条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骨子里都是业务型人才,他们变成今天的这个鸟样,根子在于缺乏激励,以及对自己每天工作内容的价值无法认同。
二、工作容错率过低
容错率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容错率对于一份工作的从业舒适度是有着致命影响的。低容错率的岗位,和一个新人的学习成长规律是天然矛盾的。
而一个岗位的容错率是高还是低,往往和这个行业的成熟度有关系,越是蓝海型、扩张型、朝阳型的行业,往往容错率越高。这是因为越是不够成熟的领域通常潜力也越大。朝阳行业非常鼓励“草莽英雄闯江湖”,新人也容易独当一面。这是因为行业扩张中的机遇之多,多到足以弥补犯错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这些行业对新人犯下的各种错误也就更包容。
是人哪有不犯错的!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有相当的一部分年轻人是需要通过不断犯错来成长的。这类人一旦误入到低容错率的工作岗位上,便会在应对无尽的细节挑剔中耗尽自己的活力和精力。低容错率的评价体系也会将一些做事比较粗线条的人定性为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在不断的被斥责和收到负面反馈的情况下,哪怕是个人才,自信心也会被极大地挫伤。容错率过低的工作环境的危害还不止于此。在低容错率环境工作太久,会造成性格遭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而一旦一个行业逐渐开始成熟,不再那么朝阳了,第一个信号是利润率开始下降,第二个信号就是整个行业的容错率开始下降。你会慢慢发现,整个行业开始出现了许多成文的或是不成文的行业惯例,随便要做个什么事情就要先去看惯例。这是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没有什么未知领域可以开拓,所以你要做的就只剩下重复前人的经验,并在重复的过程中做到少犯错,并确保不犯第二次错误。你会发现:格式、标点、邮件用语这些鸡毛蒜皮的东西突然变得重要起来了,因为这已经是唯一能体现出专业的地方了。
所以一个行业一旦变成熟,容错率就会开始降低,直到降低到一个外行难以想象的水平。他们用这种低容错率筑起一个自诩专业的行业门槛,一旦有愣头青贸然杀进这个领域,他们便可以以极为苛刻的行业标准把你轰出竞争市场,顺便还可以嘲笑一把你的不专业。
三、上司喜欢在形式主义上纠缠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离职的最直观理由,一般人通常所说的做的不开心就是受不了上司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形式主义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就是加班文化。许多上司并不是不知道加班文化的荒谬之处,也许他们自己也被老婆孩子抱怨过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太少,也许他们也曾经对这种所有人都屏着不走的加班氛围深恶痛绝。
但是,一旦他们手中握有了哪怕一丁点人事管理的权力,权力就会开始对人的改造。这些人鼓励加班,其实是在追求一种在任何时候可以让下属随叫随到,并对其予取予夺的权力快感,这就是权力持有人的所谓确权仪式之一。确权仪式的本质就是所谓的服从性测试,比如“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服从性测试:上级其实心里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这不是马,上级知道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自己知道这不是马,但是你还得说这是马。双方心知肚明,互飚演技给外人看罢了。对显而易见的荒谬依然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意义。
有意思的是,这种喜欢在各种形式主义上搞确权仪式的通常出现在职业经理人阶层,而不是老板。其实真正的老板往往比其他领导更好说话。职业经理人阶层对自己在公司内部的地位有一种天然的不安全感,因为其权力的来源是股东对他/她的认同,而不是对技能、专利、技术、人格的认同。而对人的认同是具有强烈主观性的,是可以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
这就导致职业经理人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群体,并且天然会有和同僚(潜在竞争者)撕逼的倾向。为了平衡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他们需要下属经常性的进行各种确权仪式,来明确从属关系和消解自己的焦虑。一旦落到这种不安全感过强的上司手里,你需要付出甚至比本职工作还要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她举行各种各样的确权仪式,有可能是频繁的工作进展汇报,也有可能是各种细枝末节上的挑剔找茬。付出这种额外的精力支出搞确权仪式,对于公司来说是生产力的损耗,但对于职业经理人阶层来说,却是其不多的隐性福利。
作为下属待在这种公司的的性价比,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地方工作,负能量迟早会爆棚,这类老板就像个质量很大的黑洞一样,不断吞噬着身边一切和人的精神储蓄。并不会随着你努力工作而得到舒缓,待久了你会越来越觉得压抑。
四、职位有过高的可替代性
通过简单培训就可以轻易替代的职位,一定是没有前途的。我非常惊讶的发现,往往身处在大企业中的人,尤其是一些身处在外企中的人,会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些高大上的公司,会把一些其实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包装成需要高学历和高智商的工作。在面试时先考你一大堆有的没的,录取了会支付一份在毕业生眼里的高薪,这导致每年毕业季的时候,会有一大群成绩和英语都非常好的名校生扎堆进入一些听着高大上的公司。
但事实上,这些机构所提供的岗位,有相当一部分的每日真实工作的内容和它招聘时所提出的高要求并不匹配。如果你认真把这些工作内容拆解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并不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知识,甚至并不需要很高级的脑力思考,他们需要的只是对内部流程的熟练了解和用时间堆积出来的经验而已。
这种把人工具化的倾向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说明这些机构没有任何把你往上栽培的意愿。站在管理层的角度,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你能承揽一些机械重复的时间消耗型工作,来减少其他人的时间消耗而已。
尤其在一些专业人士的传统领域,例如:审计、一般会计或人资的尽职调查等,经过过去多年来的行业大跃进,其实从业门槛早已降下来了。整个业务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护城河,稍微学一下就能做,行业的超额利润期早已结束,整个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这反应到从业者身上就是工作开始变得流水线化,有同类工作经验的人在市面上又一堆又一堆。这时候就应考虑转型到其他新兴业务,不然前程堪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