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法国卢浮宫美术馆,一位24岁的年轻人,呆呆地伫立在一幅由法国新浪漫主义先驱画家籍里柯1818年创作的作品《梅杜萨之筏》面前,久久凝视,不能移步。突然,这位年轻人像发了疯一样,径直跑回自己的画室,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创作方法。《梅杜萨之筏》是一幅描绘遇难船只并引起激烈争论的作品,被看作是浪漫主义运动划时代的事件之一。年轻人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地平线正在面向自己徐徐展开……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
这位年轻人,就是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德拉克罗瓦。当年,德拉克罗瓦就从籍里柯具有强烈冲击力的作品《梅杜萨之筏》中得到的启示,创作出了一幅巨作《但丁与维吉尔》。作品表现了但丁《神曲》中的一节,描绘了但丁同维吉尔乘小船渡过地狱之湖,受到永久惩罚的死亡者企图爬到小船上的景象。作品中扭动着身体、骨骼健壮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从米开朗基罗或者鲁本斯那里借用来的,还有籍里柯作品《梅杜萨之筏》的明显痕迹。但画面充满活力,又极具张力,画坛权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受到了批评家们的温柔欢迎。
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但丁与维吉尔》
1830年7月28日,法国爆发了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运动。德拉克罗瓦被人民在汹涌澎湃的街垒战中表现出来的英勇行为所感动。当年就创作了一幅《自由引导人民》的浪漫主义作品,再现了巴黎巷战的激烈景象。画面的主题是一个象征法西兰西共和国的自由女神,高擎起三色国旗召唤着人民,从自由女神那里吸取力量,从而使全国上下举刀持枪紧紧跟随,踏着烈士的血迹奋勇前进,表现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这幅画构图奔放而生动,色彩鲜明而沉郁,气氛热烈而激昂,具有深刻而巨大的感人力量,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作品。也奠定了德拉克罗瓦法国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先驱的地位。
德拉克罗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关于海难,全世界每年都要发生很多起,但是西方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不知为什么,总是撒下弥天大谎,来掩盖事实真相。1998年,一部好莱坞大制作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中表现的西方人的绅士风范,在灾难面前不改声色,不惧牺牲,将生的希望留给老幼病残的形象给人影响致深。舰长、船员恪尽职守,与船同在,至死方休,这种蒙太奇艺术手法运用,实在让人感觉高大上。而籍里柯创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梅杜萨之筏》,描写的却是一群因丑陋的官僚与权贵的错误,背弃了同船平民,导致150余人死亡的故事,打破了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束缚,令人耳目一新。据说以《梅杜萨之筏》为背景拍摄影的影片即将上映,期待届时认识一下法国十九世纪的历史烟云。
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揭示的是十九世纪法兰西第一帝国缔造者拿破仑一世妄图通过海战征服英国,藉以实现其统治整个欧洲的美梦想。结果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遭到英国皇家海军的重创,庞大的法西联合舰队倾刻全军覆没,这一历史背景,在中学教科书中早有体现。
1803年5月16日,英法两国战火重燃。之前,担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的拿破仑·波拿巴,对英国早已垂涎三尺,妄想法国海军通过穿越英吉利海峡,实现登陆英国的计划。他对这一作战计划可谓蓄谋已久,煞费苦心。他在海军方面任命了一些“有经验”指挥官,并集结了由法国、西班牙、荷兰组成的庞大舰队。但由于拿破仑本人对海战并不精通,且任命了错误的指挥人选,再加上英国皇家海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导致计划失败。
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波拿巴从教皇庇护七世手上拿过皇冠亲自戴在了自己与妻子约瑟芬的头上,寓意“自己奋斗出的皇位”,从此成为“法国人的皇帝”,英法对抗更加激烈。在军队中,拿破仑提倡人人争当将军和元帅。“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他曾经的座铭。拿破仑当着上万士兵的面儿,发表演说:“你们每个人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他的演说,不仅让部队的数量极具增加,也给忠诚、豪气的士兵增添了斗志。他总是设法激发官兵的荣誉感。他认为,勇敢是金钱买不到的,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励官兵能为通常所不理解的理由去牺牲自己的生命。
拿破仑·波拿巴加冕皇帝
1805年10月21日,英法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军指挥、战术及训练皆胜一筹,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18艘战舰当场被俘。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从此得以巩固。
英法战争前期, 英国一度占领了法国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塞内加尔。1816年英法战争结束后, 英国又把塞内加尔归还给法国。于是法国政府决定, 再次向它的殖民地塞内加尔移民。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反映的就是这个时段的历史故事。
籍里柯作品《梅杜萨之筏》
1816年7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法国政府派遣“梅杜萨号”巡洋舰,满载着一大批法国移民,军官、政府要员近400余人,带领三艘战舰,浩浩荡荡向印度洋上的圣·路易斯港开拔,准备移民西非塞内加尔,以此来增强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率领舰队的是舰队司令肖马尔,是一名法国贵族,作为舰长,肖马尔的大部分服役时间都在海军陆战队度过,实际上非常缺乏舰队航海的指挥经验,也就是说,他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但是因为当时的法国海军部长的袒护,肖马尔还是攀上了“梅杜萨号”巡洋舰舰长的高位。上船后,肖马尔因玩忽职守,肆意孤行,把随行的小船撇得远远的,任由主舰单方前进。由于肖马尔的错误指挥,“梅杜萨号”巡洋舰在驶近毛里塔尼亚浅滩时,不慎搁浅,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碛。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毫无周全之策,只好下令弃船。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去了,仅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凭命运摆布。
“梅杜萨号”巡洋舰建造于1810年,排水量1300吨,刚刚服役6年,舰身坚固,速度快而平稳,是当时的法国较先进的战舰。拿破仑甚至曾筹划乘坐它逃往美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无数人有血泪堆积出来的经验。但是,不幸“梅杜萨号”搁浅了,为了拯救这一船人的性命,舰长被迫下令临时搭建一艘木筏,长19.5米,宽6.9米,主要用秸秆、桅杆、船帆组成骨架,铺上厚木板为甲板。然而这个木筏毫无任何动力,必须依靠救生艇拖到岸边。而当时的救生艇早已载着高官权贵逃之夭夭了,所以,梅杜萨木筏只能在海面上原地打转。一天夜里,20名无辜船上员被风浪下的大海吞噬。第二天,海浪继续,又有60余人丧命。木筏上的食品、淡水已所剩无几,加上木筏离赤道很近,白天,在太阳的炙烤下,人人会感到无比的干渴,为了缓解这种饥渴,有的人喝海水,有的人允吸木块、扣子的水分,更有的人喝起了人尿。
几天过去了,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开始绝望,大家不断地说着胡话,肆意地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面包师深信没有获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杀了;有一些人撬开酒桶,灌醉自己,企图忘却死亡的痛苦。不久,这种绝望的情绪越来越疯狂,一些人砍断缆绳,妄图让所有人一块完蛋。另一些人去拦阻,于是爆发一场激烈的动乱。有一位名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因参加过暴乱被扔进海里后,哀嚎着求救。工程师可怜他,就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回木筏上。但没过几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动中。
经过三次暴乱和平息后,木筏上尸体横布。食物和水的短缺成为最大的威胁,两个黑人士兵饥渴到极点,于是违反规定,将最后一桶酒剜个洞口用吸管偷喝,暴露后,被人无情地扔进大海里。有些人把刺刀弯成大鱼钩,希望可以钓鲨鱼。但鲨鱼咬住后轻轻一扯,鱼钩又变成笔直的刺刀了。经过这番折腾,木筏漫上来许多海水,一些受伤的人的伤口被咸水浸泡,惨叫不绝。最后,木筏上仅剩下27个人了,其中15个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其余12人,受伤太重,神志不清,不大可能熬下去了。而且仅余的食品不足以维持所有的人,有些人甚至开始偷偷啃噬刚死去同伴的胳膊肘子。最后,经过15个人的激烈辩论,终于做出一个决定:就是把那些在平息三次暴乱中并肩作战、甚至救护过自己的伤病员,统统抛进大海!
最后,木筏上的150多人中,只有10人幸存下来,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特大的惨剧。但是法国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画家籍里柯也格外愤慨。
在人民有冤无法诉说的情况下,26岁的籍里柯,走访了生还的船员,聆听了他们讲述真实的遭遇,并到医院亲自看望了受伤的船员和已经死去的船员家属。他把聆听幸存者的叙述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也对腐烂的尸体、重危的病人等进行现场写生,搜集素材。他要以此为题,创作一张饱含激情和想象力的画,让它再现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了这幅画,籍里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黄疸病人做模特儿,在上面摆出各种惨状。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海浪和天空,他也亲自去海边进行研究。籍里柯用了18个月的时间终于1818年创作出这幅极具震撼力的巨画《梅杜萨之筏》。
画面描绘了夜色中绝望的人们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看到了天边船影的刹那间的情景。画面的中心,人群搭建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人塔,顶端是一个黑人,他正高举红衬衫尽力挥舞着,以期引起远方船只的注意。下面的人们互相簇拥和搀扶着,饥饿、死亡困扰的人们在绝望中做着最后的挣扎。人群总的来说是慌乱、紧张的。有的人在支撑着上面的黑人有人在呐喊求救,有的人在商量着更好的办法。与喧嚣和慌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木的边缘静静躺着的尸体,还有一个默默坐在木夜边缘的老人,他怀里抱着死去的儿子,神情绝望,对求生似乎已经无动于衷。画面的左端有一个倾斜的船帆,鼓满了风,在海风中摇摆,也形成一个人塔,与前面的人塔形成视角上的对应。
《梅杜萨之筏》金字塔形构图
1922年,作为法国新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作,当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在卢浮宫美术馆展出后,受到了新古典主义、权贵的疯狂攻击。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说:“我真希望把那幅《梅杜萨之筏》从卢浮宫博物馆内剔除出去,我不想看这种东西,这只能算是解剖学的表演,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死尸样的人物,实在败坏观赏者的趣味。”
《梅杜萨之筏》在卢浮宫美术馆展出
然而此画也是籍里柯短短十几年艺术生涯的最辉煌之作,他创作此画时年仅27岁,在完成此画六年后,最终坠马而死,年仅33岁。纵观他的一生,既有热血报国,参加保皇党而被拿破仑军队抓捕的坎坷,也有与舅妈的畸形恋导致家庭破裂,他的艺术也格外与他所爱的马相似:自由、奔放、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以新浪漫主义手法击碎了法国保守的新古典主义禁锢,从此挤身于西方美术史的舞台,影响着世界绘画艺术的进程!
多年后,一位历史学家观看此画后写下了:“19世纪的法国,整个社会也都在梅杜萨之筏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