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本和爵士乐两个词放在一起,人们最常想到的是日本人对于爵士乐的消费力与「修养」。这一印象尽管不无根据,但它一方面掩盖了爵士乐哪怕在日本依然是小众爱好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并未触及「日本的爵士乐」这一课题。日本听众对于爵士乐的在行,只是日本人迷恋和转化所有外族文化的诸多表现之一。常言道,无论妳有多冷门的癖好,在日本都能找到死忠同道。这里人们说的是日本人如何认知和理解西洋爵士乐。从消费和欣赏西洋爵士乐的角度考虑,自一九七零年代后半消费主义在日本全面开花以降,日本一直都处在黄金时代。只要举一个之前说过的例子就好:Miles Davis 一九七四年在卡耐基音乐厅的实况录音《Dark Magus》一九七七年仅在日本上市,直到二十年后的一九九七年才以 CD 形式在美国再版。日本一直是购买爵士乐资料的最佳市场。日本人做的爵士乐在海外不易买到自不待言,可是连美国一线乐手的唱片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都只在日本发行,市场的胃口可见一斑。
那么,日本本土乐手的爵士乐创作,是否有所谓黄金时期呢?
一九五零和六零年代被普遍视为日本电影的黄金年代。正统派导演如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在那个时期拍出了享誉天下的代表作,而铃木清顺这样的异人/逸人也能留下「看不懂,也不赚钱」、令他被日活公司开除的《杀之烙印》(一九六七)。一九七零年代,电视开始冲击日本的电影市场,B 级片和软情色片兴起,黄金时代终止。
相比之下,对于日本爵士乐,历史尚未给出这种失之简单化但干净的结论。可以说,在廿一世纪以前,「日本爵士」并不是一个明确成立的概念。从全球范围看,彼时人们对日本爵士乐的认知只有点而没有面。对日本爵士乐手的熟悉程度,取决于这些乐手和西方交互的频繁程度。由于资讯稀少以及语言障碍,只有较常在美国和欧洲的音乐节亮相,或是在西洋唱片厂牌出碟的日本爵士音乐家才会有国际知名度。秋吉敏子、日野皓正、涩不知(Shibusashirazu Orchestra)、梅津和时等人均属此类。不过,她们的活跃时期从一九五零年代一直跨越到廿一世纪,并不能冠以「一代」的称号。全球如此,可即便是在日本本土,虽然爵士乐的欣赏与消费在七零年代已具备一定基础,但轻视本国音乐家的心态依然存在。如我之前在本栏中所说,七零年代的日本爵士乐迷会认为既然 Blue Note 厂牌的唱片和日本爵士乐手的唱片价格近似,购买前者会更值得。(见二零一九年四月十五日。)日本人对于日本爵士乐的重新整理、挖掘、再版与评价,是廿一世纪的事。二零零二年,乐评人副岛辉人的《日本自由爵士史》上市。二零零五年,美国人 Michael Molasky 以日文撰写的《战后日本爵士文化》付梓。二零零九年出现了第一本日本爵士乐的唱片指南,即塙耕记与尾川雄介合著的《和爵士唱片指南:Japanese Jazz 1950s–1980s》。二零一二年乐评人相仓久人推出《至高日本爵士全史》。这些出版物,加上同一时期日本国内外的种种唱片合辑与再版,逐渐为我们拼出了二战后到一九八零年代——大致可以称作战后昭和(1945–1989)——的日本爵士乐图景。
在近日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联合策划的「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里,策展人选择了荒木经惟、森山大道、深濑昌久、石内都、以及细江英公的作品进行展示。展览简介里说,五人「相继涌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以各自鲜明的风格参与『日本摄影』的发展进程,成为影响至今的黄金一代。」我们是否可以因此得出结论,说一九六零和七零年代是日本摄影的黄金时代呢?虽然上述几人的代表作很多都确实诞生于六零、七零年代,但他们在之后也一直持续创作。例如本次展出的深濑昌久代表作《鸦》,就是一九八六年的作品。另一方面,五位摄影家都出生于一九三零、四零年代,在一九六零年时他们无一超过三十岁。(除石内都生于二战结束后两年外,其他四人都生于战前。)因此我们可以说,六零、七零年代并不是为他们的作品进行断代的指标,而是塑造他们世界观的精神原点。
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视角去观察日本爵士乐。日本人发行再版唱片时,往往会将原始录音或上市年份标注在侧标上。在很多乐迷间,「七零出品必属佳品」是心照不宣的秘密。但如果要我就此将近藤等则主导的《Tokyo Meeting 1984》、梅津和时八零、九零年代的许多录音、仙波清彦的 Haniwa All Stars 大乐团排除在杰作名单之外,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这些乐手在年轻时大多都亲身经历或目睹了六零、七零年代。对于他们,那也是日本爵士乐的精神原点。
就社会背景而言,六零年代是日本战后复兴过程中的第一次经济高速增长,也是农村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的时期。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也经历了这个变化,但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是定义六零年代的另一重要事件,那就是自下而上的反建制社会运动。一九六零年和七零年,在日本爆发了两次反对「美日安保条约」、反对美国在日本驻军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和社会运动。警察逮捕了无数示威者,女大学生桦美智子在斗争中死亡,死因至今没有定论。(当年冰心还写过悼文。)两次反安保运动以失败告终之后,日本社会逐渐转向保守,随后便迎来了八零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
日本爵士乐与这一热气蒸腾的社会背景有充分的互动。诚然,把爵士乐视为高级音乐和品味「达标」的象征的人,在日本也不少见。之前在本栏介绍过的一九六九年的《花花公子讲座十二章》就是被这样策划出来的一张唱片。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的新左派评论家看到了美国爵士乐与黑人解放运动的关系,并在日本展开类似的论述。例如,在批评家和社会运动家平冈正明笔下,爵士乐和昭和歌谣曲、浪曲等一样,都是用来肯定「庶民之力」的文化工具。也就是说,爵士乐在那个时代绝对不只是音乐,正如个人电脑对于早期的电脑先驱而言绝不只是计算工具。它们都是帮助人们获得真正自由的神器。这种对待爵士乐的态度日后有时被调侃地称为「爵士万能主义」,平冈正明一九七一年的书名便可说明这点:《爵士以外无神明》。正如寺山修司说演歌是「孤立无援之人」的声音,可以看出,在那一批左派批评家眼中,爵士乐绝非高级艺术,而是一种兼具草根性和前卫性的存在。
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下,六、七零年代的日本爵士乐呈现出一种近乎宗教性的狂热维度。这集中体现在吉他手高柳昌行身上。在今天,高柳以毫不妥协的自由爵士乐手闻名。但哪怕他早期尚未进入自由爵士领域时,也已经有了毫不妥协的严肃性格。在当年刊载于爵士乐杂志上的一则招生启示中,高柳明确指出自己用的是「斯巴达式教学法」,并劝缺乏自控能力的少年止步。今时今日,日本的一切教学都极其看重「温柔」,包括教学态度上的温柔,以及讲解方法是否足够易懂。高柳这种自砸招牌的广告是难以想像的。
当然,高柳应该算是例外。但六、七零年代的日本爵士乐手对于音乐大都有这种狂热的态度。狂热在今天常被理解为程度较深的认真(日语会用外来语 maniac 形容对某件事钻研很深的人),但那是一个不认可狂热的年代的自我保护机制。认真是冷静而理性的,狂热则令人不安,甚至恐惧。毋宁说,狂热根本就是认真的反面。用一句今天往往只被用来反讽的话说,狂热就是用生命在做音乐。
在我看来,只有真的能够诚心认同用生命做音乐,并且相信真的有人在用生命做音乐时,才能真正了解六、七十年代(日本)爵士乐的魅力。这种狂热度自然并非平均分布,但它确实弥漫到了社会的许多层面。有两张近年被挖掘再版的唱片能够说明这点。相泽彻四重奏的《Tachibana vol. 1》(一九七五)是热爱爵士乐的富商橘郁二郎私人出资制作,目的是将印出的唱片当作自己的名片(Tachibana 即橘的日文读音)。这种风雅可谓江户精神的正统传承。高柳昌行的 bossa nova 风专辑《Flower Girl》(一九六九)则不仅由京都的老牌陶器店主人富田敏夫出资,其中所有作品更是由他本人以 Cion Tomita 的名义作曲。每次看到这样的例子,我都仿佛看到十八、十九世纪贵族赞助作曲家的制度在二十世纪借尸还魂。
或许正是由于狂热,六、七十年代的许多爵士乐手都无法持续燃烧太久,很多人仅仅留下了为数不多的作品便销声匿迹。更多人的选择了伴奏乐手或编曲家的职业道路,为歌谣曲、演歌和影视配乐做出的贡献。这应该说是反安保运动失败后,日本社会时代精神向右转的一种反映。相反,稍晚一点的日本爵士音乐家,例如梅津和时与渡边香津美,都可以维持相当长的爵士乐创作与演奏生涯,直到今天。
对于今天的日本而言,安保和六、七零年代的火焰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日本的爵士演出已达过饱和状态,教学相关的师资和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善,但用生命做音乐听上去已经显得过于造作。流播音乐服务的时代,爵士咖啡馆失去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欣赏新唱片的功能,成为老人乐迷和部分游客的落脚点。六十年代禁止客人说话(因为会妨碍别人认真听唱片)的规则,如今是绝不可能执行了。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唱片挖掘家们的功业也可以快速同步到全球,中国也出现了许多资深的日本爵士黑胶唱片行家。在这次的「日本爵士黄金一代」黑胶市集上,大家有机会看到许多穿越自六零、七零年代的原版珍品。除了燃烧的钱包,请大家也带着燃烧的内心前去观赏、聆听。
东瀛文化与来自西方的影像艺术和音乐理念碰撞,日本摄影和爵士乐的黄金一代就此裂变而出。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大师和名作频频涌现,为什么他们都诞生于日本?在Blue Note China四周年之际,我们携手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希望透过以下精心策划的活动,带你进入日本文化的深层之地。
黑白光谱——日本摄影展
Lens Symphony — Japanese Photography Exhibition
植田正治 Shoji Ueda
安井仲治 Nakaji Yasui
须田一政 Suda Issei
细江英公 Eikoh Hosoe
荒木经惟 Araki Nobuyoshi
森山大道 Daido Moriyama
山本昌男 Masao Yamamoto
联合策划: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Blue Note China
地点:BLUE NOTE BEIJING B1,北京前门东大街23号院
展期:2020年9月9日至2020年9月13日
时间:14:00-20:00
门票:免费入场
关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坐落于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内,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当代摄影艺术的民间机构,由中国当代著名的摄影艺术家荣荣和日本著名摄影艺术家映里夫妇于2007年6月共同创办。每年举办高水平的展览、讲座、教育、图书出版、艺术家居住计划以及各种独立项目,致力于构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领域最高水准的展示、推广与国际交流平台。
/
「日本爵士黄金一代」黑胶市集
时间:2020.9.13(周日),14:00-18:00
内容:黑胶唱片 音乐交流 现场DJ 美食美酒
地点:BLUE NOTE BEIJING B1,北京前门东大街23号院
门票:免费入场
Blue Note China在四周年生日当天,特别策划第四期「爵对尖货」黑胶市集——“日本爵士黄金一代”。Blue Note Beijing与北京最受欢迎的黑胶唱片店——水果店fRUITYSHOP、FLOSO、熔合音乐Fusion Music、福声唱片、赋格和京城多位唱片资深收藏家们,将共同为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日本爵士主题黑胶唱片市集,同时还包含放克、灵魂乐、摇滚、嘻哈、电子以及古典等多种音乐类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