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曜主笔
文章开始之前,要强调的一点: 不论是笔者还是肆养公众号,都不推荐以娱乐自身为目的的任何动物表演性训练 。
以下均为让自家宠物鸟更好的适应居家环境,而进行的适应性 / 习惯性训练。
注:鸟类不存在认主人的观念,但是会把饲主当做群体中地位较高或者最高的首领,为了简化称呼以下均用主人代替饲主一词。
对于如下所有喂养鹦鹉的经验 (除玄风、牡丹、虎皮外) ,均来自差距外网文献与视频资料总结,并非笔者亲身喂养。
语言并不华丽,但是绝对干货满满,是各种网站和饲养经验都不会告诉你的东西
1. 日常行为训导
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我们喂养的宠物鸟大部分为人工繁殖多代 (这里只推荐购买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的 cb 个体,进行喂养) ,但是依然比不上宠物犬的万年陪伴和驯化。
你和你养的狗半年不见,你家狗可能会激动的扑上来;但是你和你养的宠物鸟假设半年不见,那么它最有可能见你,如见鬼一样逃避。
想让你的宠物鸟保持一个亲近人类的状态,日常互动是不能缺少的。最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触,接触方式自然就是手喂。
何谓手喂,就是用把食物手喂给鸟儿。食物可以是瓜子核桃松子等它们喜欢的油性食物,也可以是水果蔬菜等。最重要的两个要点爱吃+近距离接触,这样鸟儿潜意识中就会把你当做有能力的首领。
即你一出现就代表食物的出现,积年累月,鸟儿自然就会与你亲近。
对于非手养 (关于手养具体可参考往期文章) 天生就不熟悉人类的鸟儿,个人不推荐上手。如果非想和它们亲近,只能循循渐进,长时间接触,切忌操之过急,给鸟儿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2. 基础学语
如果养宠物鹦鹉只是为了学语,那个人建议大可不必。大部分鹦鹉品种虽然可以学习人类的语言,但大多模糊不清且声音细小。
喂养宠物鹦鹉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密切的互动性,而不是学语;或者说优秀的学语能力和良好的互动性是分不开的,如果一只鹦鹉见人如见鬼,那么想让它开口说话也不现实。而说话相对比较好的几个品种,又全部都是保护动物 (其中某灰几年前还光荣晋升一级,几种亚某逊也受到宠物贸易盗猎的影响) ,不建议购买。
但,如果一定想要自家小鸟说话,那么选择品种和方法都很重要。
目前三种可以合法喂养的鹦鹉中,雄性的玄凤鹦鹉非常善于模仿吹口哨,但是对说话就不怎么在行;而牡丹鹦鹉笔者目前只见过三只能模仿人言的个体,并且说话不是模糊不清就是只会一句话;相对来说只有雄性的虎皮鹦鹉,在从小手养熟悉人类的前提下,才可能会学习人言。 雄性和手养缺一不可,最好在独立前后,就开始在日常互动的过程中循循渐进,穿插学语,唯一的窍门就是坚持吧。
鸟圈有一句玩笑话说的好,想让鹦鹉叫你 1 句爸爸,你要叫它 1000 句爸爸。
3. 减少不必要的吵闹
是鸟都要叫,叫就会吵,大部分鸟类交流自己信息的方式就是叫。
而鹦鹉更是鸟类中的吵王,除了少数品种中的少数个体,真的是几乎没有不吵的鹦鹉了。但是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那么就可以把这种吵闹减少到最小,或者尽量不影响自己或者邻里的生活。
首先要明确,鹦鹉是一种高度社会性动物,鸣叫是为了沟通。虽然看起来有一些鸟儿非常吵闹,但是它们的吵闹绝对不是无理由的肆意吵闹。
在它们早间出行觅食,或者晚间集结准备休息的时候就会集中性发出叫声,在觅食中也会通过鸣叫来传达信息,比如“我在这”“这里有吃的”“这里有危险”等等,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逐一“破解”鹦鹉们的各种需求性叫声。
1) 晨鸣或者晚鸣:应该严格规范鸟儿的作息时间,如果没办法给予完全黑暗的休息环境,那么建议配合笼布,最好保持持续 6 ~ 8 小时的安静与黑暗,让鸟儿得到充足休息。
每日的休息时间不应有太大差距,虽然这样依然无法做到让鸟儿一声不吭,但是却可以有效阻止鸟儿的额外鸣叫,做到基本不打扰随眠或者扰民。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在卧室与主人同住的手养鹦鹉都有一项“主人不起床,我一声不叫”的神奇能力,但是也不是所有鸟儿都能立刻开发出这项功能,需要人鸟之间的不断磨合与适应。
2) 存在感型鸣叫:手养鹦鹉是比较依赖主人的,而主人如果无法正确处理鸟儿对自己的依赖,那么就容易让鸟儿产生出分离焦虑症。
所谓分离焦虑症,就是只要目光之内没有主人的身影,那么就会放声大叫或者毁坏笼具,最简洁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其大声鸣叫的时候,不要有任何反应。等鸟儿完全平息之后,再将其放出笼或者给予奖励,可以参考狗出现分离焦虑症时候的处理方式。
3) 物质需求性鸣叫:鸟儿在环境过冷,过热或者过于空旷的时候,都会发出叫声。但最常见的需求性叫声是对饮水和食物的,这并不是鹦鹉的野外本能,而是通过主人一次次的喂食学习到“只要这个大高个过来就有吃的喝的”,从而产生的高等条件反射。
对于中小型鹦鹉,个人比较推荐自助式喂食,自助喂食不代表无脑放一大堆食物,这样会造成鸟儿只挑选其中一种爱吃的食物,造成偏食。
自助也应该设置一个食物周期 (一般是 2 ~ 3 天) ,以这个周期内能吃光为宜,并且喂食带壳粮食的话,记得每天都要吹一下表面的壳 (这里无脑推荐亚克力外置食盒,节约空间+防止粮食外壳到处飞) 。
对于中大型鹦鹉,个人比较推荐在固定的时间按顿喂食,每天 2 ~ 3 顿,防止乱丢食物的同时也减少不必须的鸣叫。
4) 警示性大叫:大部分鹦鹉在自然界中都是非常脆弱的素食主义者。
即便大如金刚鹦鹉,也可能会被角雕虎猫大型蛇类等捕食。群体性的它们,在遇到危险时第一时间,就会发生呼叫转告同伴。
在幼鸟期间,鸟儿的敏感性不是很强,可以在这期间带它们熟悉家中的常见动物或者物体,比如猫咪狗子,比如抹布塑料布等等。在为鸟儿购置新玩具,比如颜色鲜艳的小球也要提前熟悉,切忌一下把新玩具新用品直接丢入鸟笼。
而搬动鸟笼后,周围不合适的布置,也可能会引起鸟儿的狂叫。
如果能谨慎面对以上几点,那么就可以把警示性的吵闹,减少到最低。
4. 独立进食(断奶)
鹦鹉是不吃奶制品的,幼鸟吃的是亲鸟吐出的半消化的食糜 (手养的一切,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所以断奶就是个笼统的说法。
相对来说,体型越大的鹦鹉断奶越困难,因为越是个头大的品种,其雏鸟就会更久的跟随亲鸟。
对于大型葵花鹦鹉和大型金刚鹦鹉来说,雏鸟跟随父母索食一年半载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对于大型鹦鹉的断奶不能操之过急,最好在其 60 ~ 120 天,开始供应固体食物。
合成粮虽然不如种子粮接受速度快,但是以合成粮断奶的鸟儿,成年后,也可以很欣然的接受种子粮。但是以种子粮断奶的个体,却不容易接受合成粮。
对于中大型鹦鹉来说,半岁之前学会自己吃东西,一岁之前完全独立 (无需补充喂食液体食物) ,都是可以接受的。其中注意,以葵花鹦鹉为代表,不要觉得它们不吃就是不饿,断奶期的幼鸟是真的会把自己饿死的。
小型鹦鹉断奶相对比较容易,个人的方法是在其羽翼丰满的时候,直接提供泡过的小米+少量鹦鹉奶粉,再过渡到带壳种子粮。一般鸟儿一周左右,就可以完全接受固体食物了,并没有多大难度。
刚开始学习吃固体食物的幼鸟,很难控制好量,也不太会喝水,这时候就需要主人勤于检查幼鸟的嗉囊状态,防止其一顿吃的太多。并且再食用大量干粮未饮水的情况下,人工补充喂食干净的饮水。
5. 进食蔬菜水果等新鲜食物
从食性上,大部分鹦鹉都可以分为六种食性:中小型干旱种子型,中小型湿润杂食型,中大型干旱坚果型,中大型湿润杂食型,吸蜜型和高原杂食型。
但不管什么食性的鹦鹉,鲜嫩的嫩芽都是必不可少的青饲料。在喂养中,我们可以用牧草/各种蔬菜水果代替。
其中我们比较常接触到的牡丹/玄凤/虎皮,都是中小型干旱种子型食性。顾名思义,它们的主食就是各种种子。但绿色植物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食物。
绿色植物性食物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水分等,所以它们一般来说对各种绿叶菜接受度都很高,但是并不是非常爱吃水果 (有一些个体也会接受苹果等水果,以桃脸牡丹居多) 。
而中大型鹦鹉可能会出现不会吃或者不敢吃水果蔬菜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断水。
不要看见断水就是觉得在虐鸟,实际上不管什么品种的鹦鹉,很难保证一天 24 小时都随时能喝到液态的水。或者说 24 小时不间断给水,本身就是一种不正确的喂养方法 (这里先不做讨论) 。
而在自然饮食中,鸟儿一定会从新鲜蔬菜水果中,获得大量水分。所以,让鸟儿成功食用蔬菜水果的方法就是断水。
在气温不炎热的情况下,健康鹦鹉都可以 12 小时左右不饮水,可以在上班之前把饮水器卸下,回家之后再喂食蔬菜水果,这样大概率就会成功。如果还是有个别顽固的鸟儿,只接受干性饲料,那么不妨滴一些干净的水珠,在蔬菜水果上来引导其食用。 (所有蔬菜水果必须清晰干净,且以后喂食的时候,不应该让其上残留水珠)
6. 地位认同和自主回笼
所有鹦鹉都是社会性动物,有社会性就会有等级的高低之分。
很多人觉得手养鹦鹉在独立前,对主人言听计从温柔可爱,但是一旦成年之后就开始乱叫,暴躁咬人甚至不理人,那么这就是鸟儿对自我认知的一个改变。即把主人从父母关系,转变成了族群成员关系。而如果出现了不理人咬人等反应,就说明鸟儿把主人认知为低等级的族群成员。
对于地位认同,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对不能让鸟儿,飞到自己头顶上。很多人觉得飞到头顶,是亲近是有意思的表现。
但是其实是一种鹦鹉之间的地位挑战,地位高者才能占据高的地形栖息。一般在断奶期间的幼鸟中容易出现,一旦出现飞头的情况,那么一定要及时纠正。
纠正的方法就是一遍遍的把鸟儿拿下来,同理,家中的高处也不能降落,从小养成只让鸟儿降落在指定地点的好习惯,以后会节省很多力气。
有了地位认同的基础,那么训练自主回笼就很简单了。首先觉得不要用手去抓鸟儿关进笼子,这样会引起它们对笼子进一步的反感,正确的方法是把笼门打开,托着鸟儿进入笼中,鸟儿一进入笼中就立刻配合口令,给予奖励。
这样久而久之,鸟儿甚至可以凭借一个口令,钻进笼中。
7. 正确认识鸟儿咬人的问题
鹦鹉的喙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咬开坚果、种子、树皮等坚实物体。这样就造成了它们的咬合力非常大,即便是被虎皮这样的小型鹦鹉咬上一口,也是非常疼痛的。相对来说,鹦鹉算是最容易攻击人的宠物之一,下面从三点分析一下鹦鹉出现的三种咬人行为。
1) 试探性咬
多在独立期间容易出现,鹦鹉是非常聪明的鸟儿,所以有着丰富的好奇心。
这份好奇心在野外,是它们的致胜法宝。鸟儿通过反复试咬来拓展食物种类,但是应用到家庭喂养,这份好奇心就很容易变成咬人的恶习开始。
这个期间出现的咬人行为是最容易制止的,一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旦出现咬人行为,立刻制止。
2) 主动攻击性咬
多出现在比较成熟的手养鸟中,第一次主动攻击性的咬绝对不会过于激烈。张嘴炸毛就咬恶劣鹦鹉,一定是主人自己“训练”出来的。
对于咬人的行为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不躲不避,不要表现出任何害怕的情绪,只要你一退缩,聪明的鸟儿就会知道它的攻击是有效果的,下次还会发出攻击动作来加强自己的行为。
3) 发情期袭人
这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因为即便是一只乖乖鸟,发情期受到性激素的刺激,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恶鸟。
只不过这次的被攻击对象,从主人变成了其他人,可能是其他家人,或者陌生人,客人。
此种攻击行为源自于鸟儿因为接触不到同类,所以错误的把最亲密的主人当成了伴侣 (手养鸟常见的行为问题) ,此类咬人问题没有太好的办法。
从小坚持做社会化训练是一种方案,但是不是绝对的,如果伤人行为实在无法遏制,那么就尽量在家里来客人之前,就把鸟儿关进笼中,防止不必须的麻烦。
最后,最重要干货来了,什么是制止鸟儿咬人的最好方法呢?
打肯定不行,鹦鹉的结构很脆弱禁不住打并且它们也无法理解打的意思。骂的话,鹦鹉是听不懂人类语言的,那么就没办法了么?
不是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咬,咬个够。甚至把自己的手指伸进它们的嘴里让它咬、只需要把食指和大拇指捏紧,这样紧绷的手指会让 200g 以下的鹦鹉,都咬不动。就这样保持这个姿势,只要出现咬人行为,不躲不避,直接把手指塞进鸟儿的嘴里,就是如果没咬到捏紧的手指,被咬了其他部分也不要表现出疼,一定要表现的坚强且不为所动,这样只需要经历“短痛”以后就不会有“常痛”。
8. 出行的训练
由于外出环境对鹦鹉来说其实并不安全,有猫狗猛禽汽车熊孩子等鹦鹉杀手的存在,在这里笔者不推荐单纯游玩式的出行。
所以,与其说出行需要对鸟儿进行训练,不如说是对主人的考研。
如果一定要出门,选择合适的地点很重要,最适合出行的天气是 20 ~ 30 度,天气晴朗无风的春日。最适合的地点是开阔/少高大树木/无车辆/和遛狗人群的郊区或者公园。如果不是非常有自信,那么鸟儿一定要剪羽+穿戴飞行绳,最大程度保持安全。
在未到达安全出行地点的时候,一定要把鸟儿放在安全的外出箱中,并且时刻注意温度。
大风天气千万不要出行,因为即便是你认为的剪羽之后无飞行能力的鸟儿,也可能在大风天气中乘风而去之后造成悲剧。
9. 如厕(定点厕所)训练
传统观点认为鸟类是所谓的“直肠子”,很多养过鸟没养过鸟的,也都会这么告诉你,但是这是不正确的。
虽然鸟类为了飞行,抛弃了一部分储存粪便的能力,但是大部分鹦鹉是有一定的憋屎能力的。
“进化”出憋屎能力的重要原因,就是鹦鹉在育雏期间,会长时间的利用一个巢穴。如果亲鸟一直在巢穴中随便排泄,那么不仅仅会吸引来掠食动物,也可能会出现卫生问题。
憋屎能力一般来说是随着体型增加而递增,但也不代表小型鹦鹉没有这个能力 (虎皮可能是真的不太行,但是其它的品种都是可以积极尝试的) 。
定点厕所的基础就是,观察鸟儿的排泄间隔时间,可能从 3 ~ 20 分钟不等;而大部分鸟儿都有一个在主人身上就尽量不排泄的本能。
利用这两点,观察其排泄间隙,差不多到其要排泄的时候,将其放在指定地点,发出口令。如果成功排泄就给予奖励,反复加强重复这个训练过程,那么慢慢的你的鹦鹉就会学会自己自动上厕所了,但是一定要注意要指定厕所不能距离过远,否则偶尔也会出现憋不住的情况。
后台回复黑曜获取其个人微信号
图 |黑曜,Internet
文 |黑曜,达叔
编 |达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