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财商系列原创
双节长假过后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日来了一个开门红,朋友圈里各种情绪都有,有人欢呼,庆幸没在九月底抛出去,有人捶胸,认为错过了九月底的低位。
挺认同其中一位朋友的发言,他说小散天天炒股的职业病就是“一惊一乍”,情绪很容易被股票短时间内的涨跌带着跑。
前些日子曾经写过《V、U、W、L型经济复苏——应该如何解读?》,就过去3个月上证指数的表现,和W型复苏高度相似。
因为W型行情大体上是相同幅度的上涨和下跌交替出现,一惊一乍在这样高度波动行情中被放大,同时也会引发一些投资者更强烈的”膝跳反射“。
膝跳反射——本能反应
应该很多人都见过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医生拿着一个小锤子,对着一个病人的膝盖敲下去,然后医生就被病人踢一脚。
膝跳反射最早由两位德国医生,神经科医生威廉·海因里希·埃尔布和精神科医生卡尔·弗里德里希·韦斯特法尔,在1875年同时报道,当时被称为髌腱或膝关节反射。
1877年,英国生理学家迈克尔·福斯特爵士在他的生理学教科书中用了“膝跳”(knee-jerk)一词,意为“撞击髌骨下方的肌腱会导致腿部突然伸展”。
这个“病人被敲一下膝盖必定往前踢一脚”的现象到了1950年代就有了一层新的意思。
有人开始用膝盖反射来形容人们对某件事或某句话高度敏感而引起的一种即时的、不加思考的情感反应。
大白话的意思就是不用脑子的条件反射,例如人遇到危险就跑的本能反应。
在证券投资中,人们经常说的追涨杀跌是典型的膝跳反射。
如何避免证券投资里的“膝跳反射”?
那句经典的标语,“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说的是保持理智的问题。
思想层面的约束固然有用,但如果能落实到一些实际操作上,效果可能更好。
这里分享三个对自己有帮助的操作。
操作1:按兵不动(do nothing)
看到市场下跌的最初反应是尽快卖出以避免损失更多的钱,这很正常。
这里说的下跌不是2020年3月的那种暴跌,这类黑天鹅事件已经超出了正常人对普通行情的理解了。
在W型的行情中,花点时间了解更多行情背后的原因,按兵不动去避免随时做出高买低卖的反应。
操作2:重估风险敞口(reassess risk exposure)
在花时间了解和消化行情背后的原因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投资的风险。
一个指数的波动虽然代表了市场大部分股票的走势,但毕竟还是会有个股出现不一致的行情,例如早两个月势头正猛的医药在这段时间就波动得比较厉害,风险明显加大。
操作3:调整或者确认自己的投资目标(adjust or confirm investment goal)
这里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短期还是长期投资的问题。
有时看到朋友嘴上说是要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但实际的反应确实追涨杀跌,搞不清自己为了什么投资,有种分裂的感觉。
越是波动的行情,就越应该提出那个灵魂的拷问——是短炒还是长期投资。
另一个维度就是止损点,以及买入股票的价格上限。
如果自己预设了止损点,在市场下跌时,例如面对10%以内的市场修正,能冷静的分析,而不是匆忙的抛售、杀跌。
当行情往上走的时候,心里的焦虑其实不比下跌时少,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亏了本来可以赚到的收益,赶紧出手买入股票,这就出现了追涨。
如果自己心里有底,设立了一个涨幅的上限,例如一直关注的某个股在一个交易日已经涨了超过10%,已经触及了自己预设的上限,就先不急着买入。
上限的设立也和手上的资金相关,涨了很多的个股自然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
此外,后续能继续大涨的空间也可能受限,是否值得投入更多资金是一个不小的决定。
总的来说,投资目标最好能稍微具体,以产生定位的作用。
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投资“哲学”和策略,肯定还有其他切实可行的操作去避免不经大脑的膝跳反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