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出于其国际政治需要,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的经济援助。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便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它也是新中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厂,是苏联援助中国工业的成功典范和苏联援华的标志。它的建设历程反映了苏联对我国汽车工业的援助和汽车制造技术转移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援华的全貌。
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党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极其落后的烂摊子。常年的战争和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使得当时中国生产力极度低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后的西方国家,特别是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当时的中国,基本没有机械制造工业,更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的中国,根本无法制造出大型机械、汽车、飞机、拖拉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落后的农业国家。
苏联援华的国际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苏两大联盟的全面对峙局面已经形成,美国通过在政治、经济上的大国地位,迫使许多西方国家基本断绝了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作为共产党人领导的新中国,自然也在西方国家的限制之列。
美国公开宣扬新中国是“一个‘邪恶的’非法的政权”,美国决不要承认北京,也不和它做生意。当时的美国政府,禁止美国商船在中国港口停靠、贸易,要求所有接受美援的国家禁止向中国运输物资。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后,美国更将中国视为比苏联更具威胁的敌人,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敌视政策。
随着冷战时期的到来,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的远东战略计划以及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斯大林意识到,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会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正是苏联迫切希望看到的。
中国需要苏联,苏联同样需要中国。新中国在成立之初需要苏联经济上的支持,巩固新生政权;苏联需要中国加强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实力。这才是苏联与中国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的根本原因。
中国和苏联各有所长,苏联援助中国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国得到大量的机器设备、钢铁订单,还能得到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以偿还贷款。这种以市场和原材料换取苏联技术和设备的合作方式,对中苏两国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第一汽车制造厂项目
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厂。中央任命陈云为重工业部部长,成立了机械工业筹备组,着手汽车工业的建设。
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苏联时,对苏联的李哈乔夫汽车厂印象深刻,决心也要建设出一座综合性的汽车制造厂。在与苏联的会谈中,苏联答应帮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汽车厂,并向中国提供了五亿卢布的低息贷款。从此,汽车厂被列入了国家“一五计划”中,成为苏联援助中国的重点项目之一。
根据双方的协议,一汽从工厂设计到工艺设计全部由苏联承担。苏联在厂址选择、工厂的规划和施工、设备和部件的供应、汽车生产技术方面给了方位的援助,先后有近200名苏联专家到一汽工作,为一汽的建设和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汽的选址一开始并不在长春,候选城市其实是石家庄、西安和太原。但是苏联专家沃认为建设一个汽车厂的前提是,候选城市每年能够提供20万吨钢铁、24000千瓦的电力和2万立方米的木材,同时要100万吨级的运输能力。而当时的西安、石家庄和太原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最后经中苏双方协商,终于将一汽的厂址选择在了东北的长春。
长春市地处东三省中心,周边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基础相对较好,铁路网密布,既有利于苏联援助设备的运输,又可以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保证汽车厂的顺利生产。
1952年春,在厂址确定后,苏联派出了数百名专家参与到了一汽的初步设计中。中国政府很快批准了汽车制造厂的设计方案,重工业部正式给一汽项目正式命名为“六五二”项目。
协助一汽的硬件建设
一汽的设计由苏联汽车拖拉机设计院下属的李哈乔夫汽车厂为主,有数千名苏联设计师参加设计,全部设计资料达到了750本,62697张。苏联专家从中国的实际需求出发,主张选择苏联的吉斯150型汽车,作为中国生产汽车的原型。虽然吉斯150型在性能、加速、功率方面并不突出,但是它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故障率低,维修简单,适合汽车工业刚起步的中国,也符合当时的中国道路实际情况。
历史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以吉斯150型为模板设计的中国货车,就是后来著名的解放牌货车。
1952年8月,苏联第一批专家希格乔夫、布列托夫等24人到达长春,开始了对一汽的援建。希格乔夫统筹建厂的全面工作,率领其他专家向一汽传授建厂经验和生产技术,指导基建施工、设备安装并进行生产准备和组织。这些专家对一汽的基础建设施工、产品设计和培训职工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在一汽三年建设时间里,向中方提出了19903条书面或口头建议,98%的建议都得到了采纳。
希格乔夫是苏联第一任专家组长,他是苏联乃至世界都有名的汽车专家。一汽的老员工现在还记得,希格乔夫每天身穿一件列宁装,亲自指导一汽的工人们如何铺设电缆的。希格乔夫经常从清晨干到下午,连中午饭都吃不上。什么情况下应该开哪个阀、关哪个阀,都和工人们说清楚。
基列夫是苏联著名的动力专家。在一汽建设电站工程时,正是他解决了每天提供24万吨供热蒸汽的难题。基列夫根据他在斯大林汽车厂热电站工作多年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用火车蒸汽临时供热以保证冬季工程继续施工的方案,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在苏联专家、建设者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一汽仅用3年时间,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形成了年综合生产能力三万辆的规模。
协助制定一汽的管理制度
当时的中国,缺乏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所以一汽的管理制度以仿照苏联经验为主。
苏联方面委派李哈乔夫汽车厂和斯大林汽车厂为中国一汽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工厂文件,这两家汽车厂耗时两年,为一汽量身定制了一套《生产组织设计》。
《生产组织设计》分为两部,共160万字。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工厂的组织机构、工作章程、职责范围、职务说明与定员编制;第二部分是各个职能系统组织和工作方法、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类报表。
这套《生产组织设计》是两家汽车厂里的专家,根据汽车厂的管理经验编写的,是当时汽车生产和企业管理智慧的结晶,具有可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特点。一汽在得到这本《生产组织设计》后,开展了为期八个月的学习贯彻活动,初步掌握了组织设计给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规定的要求和内容,组建了13个基本车间、17个辅助车间、27个职能处室,制定了主要的规章制度。
在生产上,苏联专家也为一汽解决了很多关键的技术难题。当时锻造汽车前梁需要用到大型煤气加热炉,这种加热炉需要煤气达到1800大卡的标准,但当时我国的煤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生产出来的锻件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苏联专家巴赫莫夫想出了空气、煤气双重预热的办法,把预热器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预热煤气,下层预热空气,将经过空气预热器后的废气用来预热煤气,使废热得以二次利用,改进后的高热煤气的温度达到了标准,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苏联专家还定期组织一名职工学习技术,无论你是生产工,还是技术人人员,都被参加培训,提升能力。仅1955年,全厂便有10000多工人参加了苏联专家举办的各种培训。专家们通过讲解汽车构造、机械制图、金属工艺、汽车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提高了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水平,为一汽培养了一支技术和管理队伍。
在苏联专家和中国工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解放载重汽车正式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为感谢苏联政府和苏联专家们对一汽的援助,一汽将下线的第二辆解放牌汽车("000002”号)赠送给了参加开工典礼的苏方代表团。
苏联援华的评价
苏联对华援助是当时出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支援,与现代意义上的对外经济援助有着一定的区别。这种援助有着很强的时代性,而且援助并非只是单纯的技术设备的输出,同时也是观念、方式和体制的输出。
客观的说,苏联对华援助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的基础,为新中国培训出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使得中国很快便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基础。
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政治同盟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使中方的一些重大设计项目被迫中断,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但这并不能否定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争取苏联援助的正确性。
新生的中国,过向苏联的对外经济技术引进和自身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取得了宝贵经验。这对今天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