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国有第一大行的科技征途。
“未来的银行,就是金融科技公司。”工行行长谷澍的这番话,现在听来,仍掷地有声。
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中国工商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入。
2019年,工行科技投入达到163.74亿元,约占全年营业收入的2.2%。
截至2019年末,工商银行拥有34800名金融科技人员,占全行总人数的7.8%
2019年工商银行发布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 1.0),集中展示了工行的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IT架构的建立,标志着工行“数字银行”迈入新阶段

银行业的“技术先锋”
截至2020年9月30日,工行资产总额33万亿元,向全球超850万客户和超6.6亿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根据2019年年报显示,工商银行在金融科技业务中完成了多项业内首次应用。
同业首家推出AI指数,推出业界首款智能化对公线上支付结算产品“工银e企付”,把智慧产品融入到获客、活客、粘客每个环节。
打造“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IT架构,同业首家基于分布式、云平台形式银行核心业务处理能力,将90%以上的应用系统部署在开放平台,建设了完整的账户、客户、核算等基础业务支撑体系,实现了大型银行IT架构的历史性突破
在大型银行中首家建成体系最完备的分布式技术平台,累计完成138个应用系统的分布式转型,全面支撑关键业务发展
在金融同业中首次实现大数据服务云全面实现分布式和国产化转型,率先在国内银行实现5G网络联通,在苏州亮相落成同业首个全功能5G智慧网店,推动南京、北京智慧网店旗舰店建设和自动渠道创新;
区块链平台实现同业首家通过工信部区块链权威认证、首家完成网信办备案,物联网平台已接入100万台设备,并提供海量物联网数据支撑。
通过API走出去,工商银行的1000多个服务和产品做成标准化接口,开放给故宫博物馆、国家电网等2000多家合作伙伴。
通过金融云引进来,工商银行引入了财资、教育、景区等15个行业应用,与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行业+金融”的综合服务,目前租户数量超过2万户。
在具体应用布局上来看,工商银行在银行主要业务上都有相应的人工智能应用。在工商银行发布的2019年年度报告中,可以发现工商银行在风控、客服、营销、支付、反洗钱和网点等业务条线上都有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布局。
数字工行的“AI实战”
智能风控
工银“融安e信”,是中国工商银行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根据金融同业及企业客户风险防控需求自主研发的银行业首款风险信息服务平台。
工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风险控制一定是智能化控制的时代,全面推动银行风险管理由“人控”、“机控”向“智控”转变,工行运用数据加技术构建了2000多个风控模型、4000多个风险指标,打造了全新的信用风险智慧监控体系;在同业首创推出智能化全球反洗钱系统,覆盖五大洲47个国家。
截至目前,在工商银行内部,已运用“融安e信”完成全行人员风险排查88.27万人次,预警28766人次;在人员准入环节预警54人次,拒绝录用10人。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2018年与工行签约以来,在员工行为管理工作中,员工风险命中1904人次,涉及风险信息2552条,命中率6.9%。
具体技术方面,工行和多家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展开合作。
2019年,工商银行携手同盾科技打磨智能风控产品。
同盾科技从三大方面助力工商银行大数据风控体系的完善:
一、整合客户行为数据,构建欺诈信息库。
二、交叉验证多维风险评估系数,更为全面、精准地进行客户风险评估。
三、形成全条线风险预警,为各业务部门提供风险防控。
工行还和声扬科技展开合作,在同业首创声纹风控新模式。工商银行通过攻克电话信道声纹识别难题,首创性地将声纹识别技术应用于信用卡反欺诈,为同业开创风险管控新模式。工行通过电话银行,在线上办理信用卡申请、启卡、尽调环节,利用声纹识别快速无感地为客户经理提供身份识别和欺诈风险判断依据,全面提升智慧风控水平和客户服务体验。
第一批信用卡声纹反欺诈场景于2020年6月在北京、湖北、四川、陕西4家分行上线,投产上线仅一周,累计交易逾万笔,成功防堵欺诈数十笔,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
智能营销
在智能营销领域,工商银行深入研究开源、商用机器学习平台,基于开源H2O机器学习框架自主搭建工商银行机器学习平台,并将其运用到智能营销等场景中。
在使用AI模型的情况下,工商银行的智能营销场景理财产品营销响应率和基金产品营销响应率均显著提高,可覆盖更多目标营销客户。
在客户营销方面,工商银行基于大数据服务云,实现客户画像信息的整合与服务,其中个人客户营销画像面向全行客户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近一个月的累计使用客户数达100多万,日均使用用户数超过5万人次,同时通过传统PC端、客户经理营销PAD和融E联渠道展现客户画像,为客户经理营销工作提供有力抓手。
截至目前全行客户经理累计使用客户画像次数近1000万次,近一个月使用近500万次,日均使用超过1万次,而个人客户风险画像则在融e借白名单与授信管理、卡部营销及授信使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智能客服
工商银行构建OCR识别、客服机器人、自然语言理解等服务体系,完成自然语言人机交互技术在智能客服领域的试点应用,以优化和完善工商银行智能客服体系。
在实际业务中,工商银行推出“工小智”,在微信、短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多个渠道为客户提供服务;推动了远程银行中心系统升级和业务创新,完善客服、风控、外呼的智能服务应用。
上半年,智能电话语音及智能文字服务业务量2.5亿笔、日均业务量140万笔。
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深入研究语义分析相关技术和产品,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手机银行语音导航、转账要素识别等智能客服场景,以及运管查询查复场景,进一步提升智能客服的智能化服务水平,降低运管人力资源成本,后续将基于机器学习平台构建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服务,实现智能客户机器人等垂直应用。
RPA
2019年,工商银行和RPA厂商金智维合作,在同业率先投产企业级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平台并推广应用。
RPA在工行的应用覆盖了前台操作、中台流转和后台支撑等多个业务场景。
全行累计46家总分行机构运用RPA落地实施120个场景,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有效提升前台服务感知,改进中台操作规范,强化后台支撑能力,助力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
数据库
2020年,中国工商银行采用蚂蚁自研数据库OceanBase,其对公理财系统已完成从大型主机到OceanBase分布式架构的改造。
工商银行对公理财系统是银行的重要业务系统,支撑着企业客户万亿级别的资产,此前一直运行在大型主机架构之上。随着银行整体加速数字化转型,对这一系统有了更高技术要求。
该系统的主机下移方案于2020年9月正式投产。此次合作中,OceanBase为工商银行搭建了横跨两地三中心的分布式集群,以五副本+主备模式提升高可用水平,为业务提供非常强的业务连续性保障,并且在保证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成本。
人脸识别
2020年初,中国工商银行与云从科技合作进行人脸识别项目。
云从科技为中国工商银行全行提供人脸识别算法、产品与服务,支撑其实现对客业务场景和对内管理场景的创新应用。
此次合作为工商银行全行超过16000网点提供服务,实现AI金融领域规模化示范应用。
云服务
在云服务方面,工商银行自主研发建立了分布式的大数据服务云平台,在同业中率先实现大数据体系由传统架构向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构转型,可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可靠、高性能、差异化的大数据供给。
2018年,工商银行与用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双方在继承以往合作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共筑“企业云服务+金融”新生态。
在小微企业客户服务方面,双方共同为小微企业打造一站式的云服务与金融服务,全面扶持中小微创新企业发展。
2019年12月,工商银行还与阿里云展开深度合作,探究金融云领域的发展,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此外,工行还与华为进行合作,引入了华为云FusionInsight智能数据湖解决方案中的大数据产品,搭建了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云平台,解决了大数据全场景生态化应用的存储、算力和算法挑战,将数据智能服务由事后快速演进到事前、事中的阶段。
其后的生态化阶段里,工行实现大数据云平台与华为云Stack云基础设施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云平台的高可用和弹性灵活扩展等能力,向数字工行转型。
区块链
工行区块链研究始于2015年,2018年工行推出自主研发的金融区块链技术平台——工银玺链,于2020年发布了银行业首个区块链应用白皮书。
目前,工行已完成贵州精准扶贫资金、雄安数字城市建设业务场景落地21个,涉及业务应用近80个,服务机构超1000家,涉及资金规模超百亿元。
比如,工商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了“中欧e单通”跨境区块链平台,联合港运公司、银行、监管机构、海关等多部门打造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生态圈,实现单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转和可追溯,该项目入选了中组部改革攻坚克难优秀案例。
人工智能平台
在人工智能平台方面,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与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第四范式签约。
第四范式基于人工智能平台“先知”,为工行提供通用的AI基础设施能力和标准化应用流程,帮助工行自主构建覆盖营销、反欺诈、审批、贷后管理、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AI业务场景应用。
应用AI模型,工商银行和第四范式合作之后设计了欺诈模型,整体上比传统的规则模型精准率高得多,提高了60%—70%。
工商银行也有电商平台,也有手机银行,手机银行应用这样的推荐体系,在第四范式的技术输出下,转化率由原来的2%提高到现在的12%。
5G智慧网点+机器人
2019年,工商银行同业首家全功能5G智慧网点在苏州亮相发布。
该网点是工行耗时近7个月构建的一个全部建立在5G网络之上的网点,也是目前业内应用技术最广、服务功能最全、场景链接最多、生态融合最深的智慧网点,深度集成了包括AI人工智能在内的多项金融科技手段。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工商银行5G智慧网点中,两位银行服务机器人“苏小智”和“苏小慧”在其中提供迎宾引导、业务处理、二次营销等智能化金融服务。
5G低时延加上AI智能算法和自主运动规划等机器人核心技术,使两位机器人能够主动获取客户的业务需求并引导办理相关业务,直接干脆地提升服务体验。无需手写单据,动动手指,大部分银行业务都能通过机器人轻松自助办理。客户还能通过“刷脸”等方式办理各项业务,不用再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
新任董事长的“金融科技三板斧”
目前,工商银行的现任董事长为2019年5月刚上任的陈四清。
陈四清认为,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经济金融变革的主导性力量。他曾表态:“金融科技不是‘独角兽’的专利,我们传统银行一定会在科技领域打一个大的翻身仗。”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陈四清刚赴任,工商银行在AI领域便频频落子,更是落地三大金融科技布局。
一是2019年5月8日,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工银科技,总部设在雄安。
二是2019年11月4日,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整合提升科技创新力量,下辖区块链、5G等多个实验室。
三是2019年11月8日,发布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
在顶层设计方面,工行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按照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指导意见,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制定《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3年)》。
此外,据2020年中期财报显示,在今年疫情期间,工商银行依托云计算、分布式等新技术搭建科技平台,一周内开发上线客户经理云工作室,为客户提供7X24小时“无接触”云金融服务;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伙伴活动”,通过线上服务打造多款小微企业专属线上信用贷款和上云融资产品,为3000多家龙头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工行称,将继续以“金融+科技”打造智慧银行生态体系,纵深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打造“数字工行”。
中国建设银行
建行的“差异化战略”决心。
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认为:“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传统模式的颠覆式改变是大势所趋。”
在其高度重视下,建行在金融科技的多个前沿领域,走在国内前列。
截止2020年6月, 建设银行科技类人员数量为10940人(比2019年年末新增762人),占集团人数的 2.98%
建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立的首家金融科技子公司,亦是目前规模最大的银行金融科技公司
国内第一家「无人银行」,由建行在上海成立
建行要打“三场仗”
建行是排在工行后的国内第二大行,市值为1.8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58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7.54亿元。
建设银行有三大战略,分别代表了它的三个差异化竞争目标,金融科技占其一。
2019年年报显示,建设银行新增金融科技投入176.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投入规模位居五大行之首。
今年,建设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依旧稳定推进,并在2020年上半年年报中展示了其最新的进展:
增强人工智能平台服务能力,改进图像识别、视频识别、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111个人工智能模型,并应用于多项业务领域
建设金融同业客户信息管理体系,搭建企业级同业应用中台,同业货架应用类产品已上架 12 个,咨询类产品已上架 12 个
完成大数据云平台自用区的部署,同步支持 44 个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应用的开发建设,并完成智慧安全、物联网数据服务等项目的协同上线
2020年10月,时任建行行长的刘桂平表示:“金融科技使金融服务更加安全可靠。”他认为数字化经营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不是想不想做的附加题,而是必须做好的必答题。唯有坚持数字化转型,做到敞开胸襟,坚定探索,快速行动,稳步推进,才能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建行的AI实战
无人银行
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突然宣布:国内第一家无人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
“无人银行”,面积为165平方米,是一个无需柜员参与办理业务的高度“智能化”网点。
这种“未来银行”整合了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等最新金融智能科技成果,并融入当前炙手可热的机器人、VR、AR、人脸识别、语音导航、全息投影等前沿科技元素。
在无人银行中,“科沃斯银行机器人”担任起了大堂经理的角色,通过语音识别技术与到店顾客进行交流互动、了解顾客需求,进而引导顾客到达不同的服务区域完成所要处理的业务。
5G+智能银行
2019年7月,建行首批三家“5G+智能银行”落户北京,分别是清华园支行、建国支行和兴融支行。
在“5G+智能银行”中,建行搭载了“金融太空舱”。这是一款多模态、沉浸式、智能交互“胶囊式”空间设备,将计算机视觉技术、智能语音、机器学习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客户可以体验龙财富、信用卡、投资理财等业务。
“金融太空舱”是基于京东AI针对银行场景打造的微型、可移动的“快闪”5G+智能设备。
建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设备在将来是微型、可移动的“快闪”银行,哪里有需求,就可以将银行开到哪里,使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这是建设银行继2013年推出全国首家智慧银行后,打造出的金融与社会服务新场所。
智能风控
历年来,建行都十分重视智能风控的研发。
2010年建行建成“网络金融反欺诈平台”,针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网络渠道风险交易展开7X24小时全面监管和拦截
此后,建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引人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先进算法,将风控平台升级为“网络金融智能风险监控平台”,实现智能化风险策略应用与决策执行
2018年,网络金融智能风险监控平台从感知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决策控制能力三个模块方向构建网络金融智能“风控大脑”,给风控平台装上“智能大脑”
2018年末,建行大数据智能风控系统正式接入公有云举报平台,在网银、手机银行、微信渠道向客户、第三方合作商户及外部机构提供风险举报服务
在2019年年报中,建行行长刘桂平提出要构建智能风控系统,加速从“人控”向“机控+智控”转变。
而在2020年上半年财报中,建设银行也提及推进全面、主动的智能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监测数据信息挖掘及分析应用。
其中建行推进的“云审批”试点,推动了智能合规审查系统与授信审批文件库建设,实现授信审批全流程移动办公。
智能营销
建行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技术积累和线上化布局较早的优势,快速研发、敏捷投产。
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提供全天候线上服务,通过“云工作室”“惠助你”“掌上网点”等数字化手段主动满足客户多方位金融需求。
2020年9月,建行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营销、智能运营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通过百度AI技术、基础设施与运营能力,建设银行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将通过百度AI技术赋能,实现更准确的触达客户、理解客户,提高用户留存率和活跃度。
智能投顾
“龙智投”是建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智能化投顾产品。
建行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水平、投资期限偏好、收益目标及风格偏好等,运用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客户提供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产品组合投资策略。
目前,“龙智投”提供的产品组合策略为公募基金组合策略。
云计算
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正式进军公有云服务领域,并在官网上线。其产品丰富多样,涉及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等基础服务,还包括行业应用、银行业务等多种解决方案。
据了解,建设银行是继招商银行(招银云创)、兴业银行(数金云)、中国平安(平安云)之后的第四家进军云服务的金融机构。
2018年6月,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腾讯云是建设银行的IAAS、PAAS的供应商。
腾讯云还曾与中国建设银行携手,快速搭建出一个符合公有云标准的金融级生态云平台建行云,构建了完整的底层基础设施、容器、安全防护以及对应的运维技术能力。
大数据
建行数据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早,在2003年就在《全行的科技规划》中规划中就明确提出:数据管理应用水平是影响银行竞争的关键因素,是经营分析和科学化管理的先决条件。
建行第一个数据仓库从2005年开始建设, 2006年上线,实现了跨部门、跨业务、跨时间、跨平台的数据整合。当时是一个后台的系统,和ODS一起协同,为监管和风险等应用系统提供数据。
到了2012年,建行开始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在规划的时候就把数据线能力放到和交易线同等重要的位置。新一代数据线的建设思路非常明确,就是自主用数,把数据开放给最需要的人,让每一个用户都能通过简单的方式获取数据来做分析,让数据从后台走到前台。
在2018年,建行开始建立大数据云平台。
建行目前和大数据公司Kyligence进行了合作,通过技术来改变原来数据的组织形式,使数据的服务更加高效。
数据中台
建行在数据中台的落地上概括为5U(U是统一的意思),包括统一的模型管理、统一的数据服务、统一的数据视图,统一的数据规范以及统一的数据管理。
2020年10月,建设银行监事长王永庆就指出:中台建设是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转型的关键环节。
他认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然归宿是生态化、场景化,尽管商业银行在多年经营过程中沉淀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部生态系统,但目前仍是封闭的、高冷的,还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对开放式生态化经营可交互、高黏性、有体感、无边界的要求。
网上银行
个人网上银行以数字化营销、分客群经营为发展策略,丰富投资理财产品种类,提供资产规划、资产配置等服务。
2020年6月,建设银行个人网银用户3.54亿户,较上年末增加 1,340 万户,增幅 3.93%。2020年6月,企业网银用户97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70万户,增幅7.67%;活跃用户 330万户,同比增速15.91%。
2010年,建设银行与微软达成合作,双方基于微软的技术平台共同打造新一代网上银行,全面提升客户终端应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为网银客户提供安全、简单、快捷的网上银行体验。
2016年,中国建设银行宣布与华为公司合作,推出“华为 Pay”产品,建行客户可轻松将个人借记卡/信用卡添加到华为手机上,享受移动支付体验。
RPA
为加快智能运营体系建设,推进网点智能化、生态化转型,建设银行引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PA),建立国内首个企业级RPA管理运营平台,敏捷研发业务应用场景 100 个,实现人工环节自动化、风险环节机控化。
2019年,建设银行与RPA厂商金智维展开此技术应用的深入合作。
区块链
据证券时报报道,10月9日,建设银行在北京召开“BCTrade2.0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发布会,正式发布“BCTrade2.0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及“FTI福费廷指数”。
自建行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2018年4月上线以来,参与方包括建行37家国内分行、17家海外机构和近40家同业,累计交易量已突破3600亿元。
建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建设银行将按照“开放、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区块链+贸易金融”的发展,以科技赋能金融、以合作促进发展、以共享构建生态,扎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目前,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累计交易金额超过4000亿元。
开放银行
2018年8月,建设银行的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响应了发展金融科技、构建生态体系的战略,也打开了核心业务对外输出的大门。
建设银行与神州信息强强联合,为开放银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银行借助神州信息丰富的开放银行建设实践经验,仅用2个月就实现了投产上线,取得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该项目将神州信息互联网开放平台纳入了建设银行的技术体系,借助建行自有微服务平台和开发规范及其他功能模块,通过模式创新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开放平台的建设。
建设银行开放银行的定位,是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开放模式,赋能行业合作伙伴,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外部合作平台。
目前,神州信息已启动开放银行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标准化之后各金融机构、B端机构的建设成本或会越来越低。
DCEP
2020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官方APP显示,建设银行数字货币个人钱包已经上线,目前该APP已经增加了“数字钱包充值”以及“数字货币”两个子菜单。
用户可以绑定银行卡直接开通,开通钱包需要设置昵称,并设置支付密码。但目前该功能或仅在部分测试地区可实际应用。
据《中国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个人客户服务协议》,数字人民币钱包分为APP钱包和硬件钱包。
其中数字人民币APP钱包指通过支持数字人民币钱包的智能应用提供的钱包服务,硬件钱包指通过柜面或电子渠道开立的存储数字人民币的实体介质,是具有硬件安全单元介质的DC/EP载体。
建行行长“语录”
目前建行董事长为田国立,前任行长刘桂平于今年11月27日辞任建行副董事长、行长,担任央行副行长一职。刘桂平对于金融科技一直都十分重视,他认为数字化经营对于银行而言是必答题。
目前建行有四位副行长,即章更生、纪志宏、吕家进、王浩。管理层还包括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董事会秘书胡昌苗。
四位副行长对金融科技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章更生认为,做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是风控。近年来,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搭建技术与数据驱动的风控体系,设计满足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线上金融产品,已成为各类供给主体破局普惠金融的共识。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金融科技给予了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机遇与能力
纪志宏在2020年半年报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科技赋能方面,建行利用金融科技赋能,提升业务交易撮合和综合解决方案的输出能力,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方案,以及服务的集成等方面,为客户提供批量化、精准化的顾问服务,也实现了相关收入的增长,这都是一些比较创新的领域
吕家进则从金融科技对支付行业的变革角度说起,他认为金融科技创新会给支付清算行业带来市场、渠道、场景等领域的新机遇,也给行业和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王浩则认为供应链金融具有高频、小额、碎片化的特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产业链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具有天然的科技属性。他指出,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灵活运用各类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场景和生态,已经成为供应链的“强链者”
今年以来,建行多位高层变动,迎来两位新副行长,即吕家进、王浩。
而央行,因为刘桂平到任,则是“一正六副”。易纲为行长,郭树清、陈雨露、潘功胜、范一飞、刘国强、刘桂平为副行长。其中范一飞、刘桂平皆来自于建设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现在有两种银行,一种是科技银行,一种是向科技靠拢的银行。
“用金融科技再造一个农行。”这一目标被刻在了农行年度财报中,彰显着它的某种决心。
去年,农行的科技人员数量为7351人,在信息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突破120亿元;今年,农行依然保持稳健的科技发展步伐。
在渠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行成功将全行2.2万家网点全部实现智能化
在智能营销领域,农行通过智能推荐提高理财产品响应率4倍,2020年上半年累计销售额超3.8万亿元
2020年下半年,农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农银金科
未来的银行,就是科技公司,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银行从业者认同。当许多银行和企业还在犹豫和观望时,农行的金融科技之路已经启程。
再造一个农行
中国农业银行多次提出,将数字化转型列为第一经营战略。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拥有24064家分支机构,30089台自动柜员机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此为基础,农行向全世界超过3亿5千万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2020年6月,为贯彻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农业银行编制了《中国农业银行信息科技近期发展规划(2020-2021年)》
在这份规划中,农业银行提出通过“七大技术、五大支柱、六大中台、两大保障”具体推进信息科技“iABC”战略,希冀通过前沿科技,再造一个农行。
“七大技术”:紧盯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架构、区块链、信息安全、网络技术等7个方面锤炼金融科技关键技术,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五大支柱”:以用户为中心,赋能产品、场景、数据、风控、渠道五大业务领域,助推业务转型升级
“六大中台”:零售营销中台、对公营销中台、信贷中台、运营中台、数据中台和开放银行平台等六大中台建设稳步推进,新一代数字化云平台初步建成
“两大保障”:一方面从安全生产、信息安全两方面着手,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另一方面重点从组织架构、管理机制、管控流程、合规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五大方面不断优化IT治理架构
在具体应用布局上来看,农业银行在主要业务上都有相应的AI应用。通过农业银行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财报,我们可以发现其在风控、营销、客服、区块链、数据中台等领域都有AI等相关技术的身影。
数字农行的“AI实战”
AI平台
2018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大脑项目投产实施,农业银行的AI平台——“雅典娜”诞生,农行开启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
据悉,“金融大脑”平台大范围集成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在业内首次提出企业级AI金融平台解决方案,定位为农业银行人工智能核心系统,是农业银行践行“金融科技+”战略的积极探索。
“金融大脑”搭建了基于GPU+CPU的大规模AI云计算架构,打造了感知引擎和思维引擎两大服务引擎:感知引擎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模型能力,投产后金融大脑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强大感知能力;思维引擎搭建了全流程一体化的机器学习建模平台,包括自动化特征提取、模型构建与评估等。
后期,金融大脑还将进一步深化AI能力建设,为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运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智能化服务,为农行“金融科技+”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能化支撑。
据悉,农业银行和百度于2017年6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金融大脑”为核心,6大领域应用为支撑,开展智能银行的建设。2018年5月,金融大脑正式启动投产流程。
智能风控
2020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农业银行的数字化风控体系不断健全。
其中,智能反欺诈平台成功投产,智能反洗钱平台优化升级, 授信额度管控中心和信用风险监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覆盖线上线下的全流程风控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农业银行将智能风控深入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探索“智能评价、智能决策、智能监控”三位一体的智能风控建设之路。
智能营销
在2019年年报中,农行指出智能推荐提升理财产品营销响应率达4倍以上,客户流失预警试点支行客户流失率下降30%以上。
2020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农行的数字化精准营销成效明显。农行全面推广数字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字人”管户、 金融小店等数字化营销工具,上半年累计销售额超3.8万亿元。探索网络公益直播、社交短视频等在线营销新手段,依托互联网营销平台开展营销活动 2103 场,参与客户1.37亿人次。
如今,农行2.2万家网点全部实现智能化,持续推进网点基础运营人员有序转岗,增加营销人员数量及占比,打造以“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安防”为主要特征的5G智慧银行网点。
在与科技企业合作方面,农行某省分行与AppIron达成了合作。AppIron联合中国电信、中数通、华为/OPPO,集合各自优势,为农行打造了一套安全可控的智能营销系统。
AppIron作为移动安全管理专业厂商,在华为/OPPO手机上为用户提供安全工作空间,银行通过AppIron建立内部应用商店,进行移动应用的分发,可实现远程自动安装、更新银行应用等。为智能营销APP提供更强的安全性及可控性。
智能客服
2020年7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发展报告2019》。
数据显示,2019年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依托金融科技赋能,智能技术综合使用率达到71%,包括语音机器人、文本机器人、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智能质检等AI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分之一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已应用智能知识库系统;越来越多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客户模型分析、标签定义、属性细分与分层管理。
而在智能客服领域,中国农业银行也走在了前列。
2016年,农行联合捷通华声打造了覆盖Web、微信等多种渠道的灵云智能客服系统。
2020年,农行深圳分行与捷讯通信战略签约,继续共建智能化客服平台。
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一般指机器人理财,是AI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典型场景。
2017年,中国农业银行无锡市分行与网信智投达成战略合作。网信智投为农行无锡分行开发了基金智能投顾系统,并提高其效率,经过一年的合作,农业银行无锡分行基金销售量达到了全省第一。
2019年,农行正式推出智能投顾产品“农银智投”。
2020年,农业银行私人银行投资辅助决策项目孵化的智能投顾中心系统顺利投产。该系统是农业银行首个专门服务于智能资产配置领域的投资辅助决策系统,为前台投顾应用服务的敏捷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生物识别
安全和服务,是银行拥抱科技的两个“关键词”。
在生物识别领域,农行与眼神科技展开了深入合作。2008年,农行采用眼神科技提供的“柜员指纹身份认证系统解决方案”。
此后,农行联合眼神科技对指纹识别技术进行了迭代创新和持续升级,2011年,推出了基于PKI体系的指纹key技术产品,随后农行在私人银行等对安全等级更加重视的场景下采用了指纹识别技术。
十余年来,农行采用了眼神科技提供的上百万套指纹识别产品。
2020年9月,农行与眼神科技在人脸识别领域继续展开合作。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于农行信贷C3系统的身份核验中,不仅增强了系统识别员工身份的能力、强化了系统操作真实性管理,还在风控、业务效率以及客户体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语音识别
2018年9月,农行与科大讯飞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智能语音联合创新实验室。
在智能客服领域,基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语音合成、深度学习等技术,双方开展智能语音导航、智能外呼、智能质检、智能知识库语音检索、客户诉求及行为分析等场景的联合创新。
在智慧网点领域,双方共同研发能够逐渐演变为业务专家的智能机器人,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更专业、更及时、更具针对性的智能化业务响应服务。
在智能运营领域,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任务智能调度、高效运行,提高后台业务自动化处理水平,充分发挥运营资源效用,改进作业流程,提高整体服务效率。
此外,在智能营销、智能案防、智能办公等领域,双方也将开展广泛合作。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2020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上海研发部处长宫虎波表示目前农行还处于技术平台建设阶段,之后将以信用卡业务、财务业务等为试点落地RPA需求。”
他告诉现场嘉宾:“农行RPA的实施策略是建设全行统一的RPA技术平台,面向总分行各部门输出RPA服务。具体的实施路径分为三步,第一,以信用卡业务为试点,引进外部先进技术,构建技术平台。第二,面向总行及试点分行推出RPA服务,探索RPA开发、部署、管理模式。第三,面向全行推出RPA服务,基本建成完善的RPA开发运营管理体系。”
农业银行的RPA平台,面向全行提供工作流程的自动化输出能力,以达到解放人工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该平台主要分为机器人控制中心、机器人设计器和机器人三个模块。
三模块各司其职,比如控制中心负责机器人的运营管理,工作任务的流程编排和调度;机器人负责运行具体的任务流程。
开放银行
2020年1月,农业银行开放银行平台上线。
此次农业银行上线的开放银行平台,作为全行数字化转型重点打造的“六大中台”战略构想之一,2019年8月即开始非公开试点。平台紧扣住Bank 4.0时代金融服务无处不在的发展趋势,以客户需求和场景服务为导向,实现了用户端、场景端、服务端三位一体的建设,具备了金融服务输出的全流程、一站式线上运营能力。
农业银行整合核心金融产品与优质资源,全面应用API、SDK、H5等多种技术,实现了用户认证、账户服务、支付结算、信用卡、理财融资、信息服务等六大类产品接口的封装,农行和非农行用户均可在各类场景中便捷地使用农行提供的产品服务。
场景端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针对不同行业与场景特点,农行形成了政务、物业、校园、出行、消费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可广泛支持外部合作伙伴平台对接和各分行应用创新,实现合作伙伴赋能与生态共建共荣。
云计算
云计算应用方面,农行推进IT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灵活调度、敏捷交付、弹性伸缩、集约使用。
新一代基础架构云平台已完成开发测试云基础环境的部署及交付。应用云平台实现京沪两地运行,41个应用系统上云投产。
2017年,农行与华为签署了主题为“新一代基础架构云计算平台”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面向未来银行业IT基础架构,展开全面合作。
围绕“加速数字化银行转型的未来IT建设”为主题,华为为农行提供基于云计算和SDN的ICT基础架构及解决方案,支撑多数据中心、多业务中心、国际化、综合化的架构的优化,促进业务发展。
农行科技局局长刘国建表示:探索金融云平台基础架构,实现云平台对金融业务的高效支撑,是当前金融同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希望通过与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和联合创新,在金融云网络、金融云平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解决中国农业银行当前在IT基础架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的实质问题。
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农行走在了同业前列。
2017年,基于趣链科技底层区块链平台,农行总行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系统,并于8月1日成功完成首笔线上订单支付贷款,这是国内银行业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金融领域。
2018年7月,农行称已成功完成一笔30万美元的私人连锁贷款。
2018年10月,农行落地国内首个养老金联盟链,与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养老金区块链应用系统,业务处理时间由12天缩短为3天。
2019年12月,农行上海分行在沪举办“跨境e链”产品发布会,该产品是国内首款转口贸易区块链产品。12月17日,农行上海市分行在沪举办跨境e链产品发布会,据悉,该产品是国内首款转口贸易区块链产品。
农行上海分行还与三家大型跨境贸易公司签署业务合作协议,与两家金融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机器人
2017年,中国农业银行临沧分行率先在临沧市金融同业中引进了三台智能机器人,用于网点厅堂服务和营销。
该机器人整合了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图像、人脸识别等在内的多项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金融服务。
机器人主要服务区域设定为分理处的大厅,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引导分流客户,介绍农行网点主要业务和产品,回答客户询问的生活常识问题。同时还具备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其掌握的一部分知识来源于自带硬件系统,另外一部分知识来自于外部工作人员的“教导”。
董事长周慕冰:发展金融科技意义重大
此前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表示,对农业银行这样的传统大银行来说,发展金融科技意义重大,同时也面临业务和技术“两张皮”,部门系统和数据孤岛等体制机制难题。
为此,周慕冰认为,农行发展金融科技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加快推进科技与产品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调整科技与产品创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业务板块与科技板块界限,减少管理层级,缩短决策链条,打破部门壁垒,提高创新效率,真正实现需求快速响应、资源快速调配、创新快速实现。
二是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加快建立“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模式,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有效满足客户需求。探索搭建开放式的金融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全员创新的大环境,推动产品创新流程端到端改进。
三是提升金融科技软实力。把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力资源改革的重点,加快培养一批懂科技、懂业务、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发储备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新技术,抢占金融科技制高点。
周慕冰还在2019年年报中强调,聚焦科技赋能,深入推进零售业务与网点转型,加快业务营销模式、 获客方式、服务渠道和制度流程全面转型。尤其是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在平台打造、线上融资、场景构建、数据治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来源:AI金融评论
第42期:
第39期:
第37期:
第35期:
【第四期】
【嘉宾】
【嘉宾】
【圆桌讨论三】
【圆桌讨论四】
【报告】
【中关村银行专场】
【人工智能专场】
【领导寄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