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政府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一时间将香港交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包括香港本岛、九龙和新界。其中香港本岛割让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产物;九龙割让于1860年的《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898年,英国政府出于扩张野心,向中国提出“展拓香港界址”的无理要求,软弱无能的清廷被迫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安县大部土地和海域租让与英国,租期99年。
南京条约
三个条约签订前后,新安县人民为了保卫家园,前赴后继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涌现出许多民间英雄!
九龙海战
1839
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后,大鹏营等沿海卫所将士严厉防堵鸦片走私。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水师在九龙洋面巡逻,面对英国武装商船的武力挑衅,打响了九龙自卫反击战,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图文无关
这场战役,史称“九龙海战”,之后赖恩爵率领的水师又是连战连胜,加起来是七战全胜。
事情起因是那一年的7月7日,“尖沙村中有民人林维喜,被夷人酒醉行凶,棍殴毙命”,林则徐于8月15日下令英国人首领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则违抗拒交。
林维喜案发生后,义律用1500元偷偷收买死者家属,制造假证,出具“林维喜之死与英人无关”的字据。并公然在停泊于尖沙咀海面的英国船上自设法庭,声称己按英国法律“秉公审办”,没有发现凶手。这一恶劣行径激起中国人民愤慨,使中英关系进一步对立。
九龙海战
于是林则徐对其断然采取禁止英国人逗留澳门,断绝柴米食物供应等严厉措施。
9月4日,义律率装备10门回旋炮和4门三磅长统炮的“路易沙”号、装备6门6磅炮的巡洋舰“珍珠号”等5艘舰船,以“求为买食”为名驶向驻守的大清水师,并开始炮击。大鹏营守将赖恩爵指挥水师船和九龙炮台反击,英军“就近掩埋者已有17具”,“叠见夷尸随潮漂淌”,“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仓皇逃回尖沙咀。
赖恩爵像
不过,根据英方的记录,战果又完全不同。英方未称清方损失,只提及自己有数人受伤。其实,这时的英军战船装备也很差,但大清的实心铁弹想把船打沉了也难。事实上,开战以来,大清也没真正击沉一艘英国战船。
九龙海战后两个月,先后发生了穿鼻洋之战和官涌之战,除了11月11日之战由大鹏营水师主动开炮,其余都是英军先开火。
保卫南头城
1858
咸丰六年(1856年)10月初,英国人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当年10月23日,英军数艘军舰强行越过虎门,兵临广州城下,情势危急。两广总督叶名琛十分看重新安、沙井练勇,下令陈桂籍骚扰香港英军后方基地,解救广州。
反映广东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民间版画《大败鬼子真图》
陈桂籍,沙井辛养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曾官至户部主事(正六品),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和爱国情怀,成为当地著名的抗英人物。陈桂籍手下有一支英勇善战的沙井练勇。
同年12月19日,陈桂籍在南头县城学宫内的明伦堂召开动员大会,颁布抗英檄文,发动全县士民断绝对香港的一切供应。接着,从香港撤回全部新安人,让香港店铺关门、交通中断。此外,还安排其弟陈芝廷在通往香港九龙的陆路交通设卡查检,水路上组织船队对香港全面封锁。港英基地屡遭骚扰,英军也因兵力不足,于咸丰七年(1857年)1月退出广州。
陈桂籍户部主事匾
同年,英法联军再次炮击广州,广州沦陷,叶名琛被俘。陈桂籍带新安勇士千余名,驻广州东路三宝墟,在龙眼洞乡勇的配合下,打退英军的几次进攻,受到清廷嘉奖。
1858年6月26日,中英在天津签订《天津条约》,清廷丧权辱国。8月3日,香港英夷乘船在新安县城外南头登陆,并张贴标语告示,态度骄横,气势猖獗,因而激发了南头乡民的怒火。乡民们召集了各村壮勇,驱逐在南头登岸的英兵,并击伤了数名英兵。
8月11日,三千英军前来南头报复,新安知县王寿仁和游击麦镇邦率军民英勇抵抗。在第一次袭击失败后,英军改变战略,集合全部兵力,攻打县城西门。因敌众我寡,英军自西门攻进南头城。
南头古城
@南山文体通
在危急关头,由陈桂籍领导的英勇善战的沙井练勇等赶到,与知县王寿仁率领的民勇合兵一处,一起还击英军。经过几小时的激战,下午3时始军民将英夷赶出南头城。
吃了败仗的英军扬言要在8月23日攻打沙井,后又贴出告示改为8月27日。不过陈桂籍及其团勇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保家乡,誓抗外敌。正如两广总督黄宗汉给清廷奏折所言,沙井等练勇“不告于绅,不禀官,自捐自战,誓将与之决生死”。不过随后英国人放弃了进攻。
锦田抗英
1899
1898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地区划租给英国。
港英总督为便于1899年1月顺利“接管”新界,奉英政府“在升旗时有必要使用适当武力”的指令,派出25名警察和香港防卫军一连人马,进驻大埔墟修建警署。这一强盗行径引起了村民的对峙和围攻,港督卜力闻讯派兵200多人赶去镇压,锦田、粉岭、元朗等村一万多名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的邓仪石等42人为领导,组织武装进行抵抗。
俯瞰新界河山
4月16日,港督卜力派驻芵舰“名誉”号载运一批正规军驶往大埔的吐露港,发炮轰击,掩护步兵登陆。邓仪石把锦田和雁田援军分成两队,一队负责左翼,扼守大埔山坳,阻击英军登岸;一队守右翼林村,遥相呼应。又在难于攀登的高山峭壁之上高竖旗帜,虚张声势,用以分散敌人火力。英军造歪(一名头领)亲自督战,集中全力仰攻大埔山坳。
乡民待敌迫近,一声号令,伏兵四起,把英军截成两段,造歪被邓朝熙的火枪队击中落马,身中铁砂7颗,遭军民团团围住,最后在英舰炮火掩护下才狼狈逃脱。另一队乡民也居高临下,集中火力把英军压到海滩上。英军增派援军,加强火力,击散乡民武装。
港英在新界举行了升旗仪式
占领大埔附山头后,驻港英军司令加士居和辅政司骆克即进入大埔,举行升旗仪式,宣读条约和行政局命令:从1899年4月16日下午2时50分起,新界的中国居民要服从英国管治。4月18日,英军继续向西推进,在上涌和邓仪石率领的2500人激战。
英军在上涌和林村遭到邓仪石的阻击,损失不小,更疯狂打击民间力量。5月5日,英军进犯锦田吉庆围,邓仪石、邓菁士等率乡民以火枪、木棍和锄头为武器,凭借高墙壕沟奋力抵抗。英军屡攻不下,釆用炮轰,结果大铁门被炸塌,才攻入围内,拘捕大量反抗村民,并当即拆卸下吉庆围的连环大铁门,当作战利品运回伦敦炫耀。
吉庆围连环大铁门
5月14日,英军相继攻打元朗、九龙城,邓仪石指挥乡民与英军激战,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吓得英军将印籍士兵驱使在前头充当炮灰。其时,清廷在深圳驻军1000多名,却畏敌如虎,蛰伏不动,隔岸观战,致使新界抗英斗争孤立无援。
邓仪石领导的新界人民抗英斗争,虽队伍发展逾万之众,但均为乡间团练的临时武装,面对洋人正规军队的枪炮,力量十分悬殊,他们在弹尽粮绝之下,不得不退出锦田、元朗一带。英军趁势反扑新界乡村,大肆捜捕反英人士。邓仪石在乡党的帮助下迅速逃离元朗,移居至香山石岐,后匿居在新安西乡。
锦田厦村邓氏宗祠
锦田失守后,2000名英军就强行跨过深圳河,兵分三路闯入了觊觎已久的深圳墟。深圳驻军很少,而且事实上当时清朝军队的实力实在不敢恭维。所以很快,清朝驻军的武装被解除。
当时深圳墟是新安县最繁荣的一个墟市,也是新安县东部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深圳墟有人口2000人左右,南接香港,东临惠州,北向东莞和广州,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而且周边土地肥沃。
1899年5月28日,英国报纸上的“香港地图”
英国军队将清兵枪械弹药和军需款项搜刮一空,逼令官兵全数撤离,并升起英国国旗,放了21响礼炮,高兴地宣称深圳已是英国的领土!
英军占领深圳后,强攻至布吉,直指东莞石龙。此时,东莞雁田邓氏再次站了出来。武进士邓辅良再次组织民兵,在雁田南面的山岭上构筑防御工事迎击英军,并且组织敢死队,成功夜袭英军在布吉坳的军营。
深圳地区航拍图
1899年11月2日,在中英双方交涉以及民间抗英力量的压力下,港督(卜力)下达了撤出深圳的命令。11月13日,英军渡过深圳河撤回新界。至此,英国国旗在深圳飘了半年。
深圳自古以来就不是世外桃源,这片土地其实并不平静。绵延数百年,深圳本土有着血性阳刚的传统。
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深圳历史
2020-12-31
2020-12-29
2020-12-26
参考资料:
《深圳掌故漫谈》
《谁说深圳是个小渔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