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阵阵寒风拂过寂寥的大堤,落潮的海水似有若无慵懒地拂过岸滩,残阳隐匿在乌云背后,最后一丝光亮即将吞没进无边的海平面。
在这片热土上,有这么一群热血官兵,他们夙兴夜寐、坚守岗位,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呜—呜—呜……”
一阵刺耳的防空警报声穿透灰蒙蒙的天空。初冬的东海滩头,虽然还没有下雪,但随着海风四散而开的些许冬雨,让略显荒凉的滩涂,多了一丝萧瑟。
从雷达显控屏上看,两架“敌机”运用大过载变向、双机交叉等战术动作规避雷达侦察锁定,并迅速低空突防。
在某部1营阵地,营长胡宗峰果断转移阵地,隐真示假,同时向旅指挥所报告,请求便携导弹分队、高炮分队,以及空军友邻单位协同作战,
陆空双方使出浑身解数,见招拆招,厮杀正酣……
“以往防空演练,大都自己设置敌情,往往陷入自我设计、自我检验、往复循环的怪圈。”
枪停烟散,胡营长摘下钢盔,顶着起伏的海面,思绪也随之跳跃。
作为单位组建之初的作训科科长,新装备列装第一年,胡宗峰就参加了跨区基地联合演练。
“当时我们与专业化空军蓝军部队过招,很多平时自认为的高招奇招都被对方轻松化解。”
说起那段经历,胡营长至今都觉得窝囊。“配置火力交叉空隙大、信息远距离传输不稳定、近距离低空搜索有盲区等问题一一暴露出来,使我们多次被蓝军牵着鼻子走。”
防空兵作战要摒弃单打独斗思维,联合多种火力单元抗击才能适应未来作战需求。
从此,他们决心转变对抗理念和组训模式,每年都转战不同场地,与不同友邻兵种单位展开联训联抗联战,在险局、难局、危局中研练打法、验证战法。
联合、跨区、攻关……
这些词汇好像比胡宗峰在以往任何岗位上出现的都频繁。
对抗、检验、创新……
实战化的深度和维度也逐年走深走实。
需要负重前行的不止胡宗峰一人,改革后,单位绝大多数官兵都面临着零基础、新起点的严峻考验。同时,因模块整合重组带来的人才队伍匮乏、新老装备难通联、数据难共享,老装备无法融入新型作战单元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了提升战斗力的“绊脚石”。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
身处一线岗位的官兵是战斗力生成末端,他们对装备操作使用难点和训练困惑症结感知最为清晰和敏感。为鼓励官兵学习钻研前沿作战理论、攻关训法战法难题、辐射培养人才队伍,很快,旅里以各个岗位上的士兵专业尖子能手名字命名的“兵专家”工作室相继成立。
张帅伟,人如其名,这位腼腆帅气的上士,作为旅成立之初从兄弟单位转隶而来的唯一一名雷达对抗技师,他将全营雷达装备的训练操作、维护保养方法整理成数本手册,并得到院校教授认可,收录为教材。
亓文涛,使用老装备时,他是单位首席空情标绘教练员,装备的换代也给他带来了理念的升级。他和技术室主任李政研发的电子空情标绘系统,克服了手工标绘无法适应机动作战需求的问题,为指挥员研判空情、定下决心提供了精准高效的实况依据。
古智强,作为首批成长起来的导弹技师,装备还未列装,他就以学员身份打破见习单位比武纪录。归来后,他潜心研究“尽快尽远”的打法,并在列装第一年的跨区演练中通过战场质检,得到现场院校专家高度赞扬。
近年来,他们每年都辗转不同地域和不同高手“强敌”过招。
转战黄海、鏖战山岭、决战荒漠,随着实战化进程的走深走实,他们遇到的难题瓶颈也越来越多,11个“兵专家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一批批创新成果不断通过战场质检,在部队推广运用。
海上,一轮明月升起,在阵地上临时搭设的帐篷内依旧灯火通明,王金奎和战士们又展开了新的探讨——战争打响前的夜晚,他们将在准备战争中度过……
致敬最可爱的人,因为有他们在,家国无恙,华夏皆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