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2》里,有一句话:“裸辞是对自己的救赎”。
然而,真是如此吗?
身边有些朋友,在得了抑郁症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
他们没有精力继续工作,于是便选择了休学和辞职,进入gap:一段无工作、不上学的空挡期。
随着“佛系”生活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在生活中难为自己:如果没有对工作或学习失去了兴趣,就该随时叫停。
然而,这种“不强求”似乎演变成了另一种强迫——只要你得了抑郁症,就要把你遣送回家。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学校里“强制性”地休学,明显已经让ta感到了周围人的排斥。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gap是为抑郁症考虑,然而,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gap并不是治愈的灵药。
重大变化,是抑郁症的成因
在网上看到一个因抑郁症从阿里辞职的程序员故事。
一开始,本来以为辞职就是救赎了自己,却在gap期间发现,自己越来越废柴。他说,那个时候,“唯一能想到的解脱方法就是死亡了”。
为什么辞职后抑郁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呢?
其实,引起抑郁症的因素之一,就是生活中的那些重大变化。比如:搬家、分手、以及丧失亲人等等。
这些变化发生地太快,让我们措手不及,觉得无力应对。
而变化本身,就是一种紧张性刺激(stressor)——让我们感到高要求、有挑战、甚至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的事物。
不难发现,突然失去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一种紧张性刺激,会给我们带来紧张和不安感。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MS-5)中,对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地、不适当地感到内疚”。
抑郁症患者本身的自我价值是不稳定的,这是促使他们想辞职的因素。然而突如其来的gap,也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更多自我怀疑。
有个朋友,曾经因抑郁症频繁换工作、辞职,ta说:“每次辞职后,我都更加怀疑自己。很自卑,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工作和学习,其实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让我们觉得自己属于某个社会群体,也因作为群体成员而得到价值感以及自尊心。
无论是学生、打工人、老板,还是资本家,在持续工作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群体的。而突然丢失工作,就会让我们失去一部分归属感。
有个朋友,因抑郁而休学后,陷入了无尽空虚,觉得生活也不再有意义。一个偶然的机会,家人让ta接触到了基督教,在教会的各种传教与活动里,ta觉得自己慢慢被治愈。
ta说:“教会里的人让我感到被理解和倾听,我觉得自己是属于那里的。”
通过加入教会,ta找回了那份由于休学而丢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然而,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我们很多时候不会有这么幸运,在gap期间找到原有社会身份的替代。
特别是在已经处于抑郁的状态,在面对突然的自我价值危机时,可能就会产生自我认知失调,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之中。
就像之前提到的阿里程序员一样,辞职后他便谴责自己:“做滴滴车司机连驾龄都不够,对不起养我长大的父母”。
独居,也许不是明智的选择
抑郁症患者的世界是灰暗的,他们会主动减少和外界的联系。
DSM-5中,重性抑郁障碍的症状包括“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和乐趣都明显减少”。
因此,那些选择了Gap的抑郁症患者们,常常都是一个人“家里蹲”。
然而, 独居不但不能帮助缓解抑郁,还有可能会让人们更加抑郁。
一个芬兰的实验中,调查了3500名使用抗抑郁药物的人,结果发现,比起跟家人同居的患者,独居者们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了80%。
前段时间,李连杰的小女儿Jada,就在社交网络上曝出自己因自我隔离而抑郁症复发。
Jada透露,自己曾经患有过严重焦虑和抑郁症病史,原本状态已经恢复。但由于在美国期间疫情爆发,被迫休学并自我隔离,她的抑郁症又再次复发。
她说:“隔离使我的精神健康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停课期间,Jada过于担心家人和好友的状况,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又因独处一人,她陷入了一种执念,让自己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
好在,她有幸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帮助,才走出了这种状态。
研究表明,在可以控制的因素中,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对抑郁症有着最重要的保护作用。
与他人相处的频率、以及与家人和朋友的互访,即使对于因遗传性或早期创伤经历而更易患抑郁症的个体,也存在保护作用。
微博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位学生在考研期间独居,由于高压的情绪,“差不多半个月每天都在哭”,“觉得活着很没有意思”。
在关键的时候,但是ta的朋友给了他帮助,把他“从泥潭里拉出来”。
很多时候,在切断与朋友和家人的联系后,工作和学习的场所,就成了我们获取社会支持的唯一渠道。
如果这时再选择gap,我们可能就会进入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离的状态,很难再获取到社会支持了。
如何让Gap帮助我们疗愈?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想要gap,是出于自己对生活的无力感,觉得无法再负担起学习和工作的重压。
而这时,进行短暂地休息,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恢复状态。
著名主持人朱丹,曾经讲述过自己因为抑郁症,暂停工作3年的故事。
朱丹说:“因为当年长时间超强工作,我出现了抑郁症”,觉得无法支撑下去,她选择了辞职。
三年后,她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
那么,我们可以在gap期间做些什么,帮助自己调整抑郁的状态呢?
(1)循序渐进地Gap
我们可以先判断自己想gap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工作环境过于高压,还是自身缺少精力。
如果是觉得当前的环境过于高压,可以先尝试着换个工作,或者找一份兼职,而不是突然全盘停职。
在减少自己工作量后,看看自己能否适应新的节奏。
就像之前提到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自我认同,带来自我价值。
而通过循序渐进地Gap,我们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缓冲空间。也避免了因突然失去工作带来的自我认知波动,以及自我怀疑。
(2)保持稳定的社会联系
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日本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当丈夫因为抑郁症辞职,妻子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他。
比如,妻子教丈夫如何舒服地睡午觉,告诉他要把四肢懒懒散散地摊开,但丈夫只能四肢僵硬地趴在地上,说自己只是一只爬虫。
这时,妻子也翻到他身上,说:“我也想成为爬虫”。
虽然失去了工作,但由于妻子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丈夫的抑郁症也日渐好转。
但如果我们封闭自己,身边的人不了解我们的处境,也就无法给予我们需要的关怀和支持。
因此,在Gap期间,我们可以尽量避免独居,和家人或朋友住在一起。
或者,也可以找到一两个自己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定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近况,让自己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
(3)接受持续的专业治疗
当情绪状态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时,我们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或许我们身边没有可以百分百信任的人,又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这时,我们就可以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谈。
心理咨询除了可以提供社会支持,还可以帮助我们“对症下药”,有效缓解症状。
如今,对抑郁障碍的治疗方式已经比较成熟,其中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以及行为激活等。
而中度到重度的抑郁障碍,也需要结合一定程度的药物进行治疗。
2020年最新研究发现,接受心理治疗后,接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抑郁症状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其实,抑郁症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它的缓解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辞职和休学并不是治疗抑郁的“万能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掌握了有效的Gap,调整到自己适应的工作模式,再结合持续的治疗和社会支持,就能够大大提高打败抑郁的机会。
References:
Choi, K. W., Stein, M. B., Nishimi, K. M., Ge, T., Coleman, J. R. I., Chen, C., . . . 23andMe Research Team. (2020). An exposure-wide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modifiable factor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7(10), 944-954. doi:10.1176/appi.ajp.2020.19111158
Cuijpers, P., Stringaris, A., & Wolpert, M. (2020). Treatment outcomes for depress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Lancet. Psychiatry, 7(11), 925-927. doi:10.1016/S2215-0366(20)30036-5
BBC News. (2012). People living alone 'are more depress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17475240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Fifth edition.
- THE END -
·作者:竹子,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是镜子,也是镜子中的容颜。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