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福路51号,见证着望老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学者和民盟盟员光辉一生的最后岁月。
文 | 金 姬
1月18日是陈望道诞辰130周年,他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1月17日下午,电影《望道》在上海正式开机并发布首张概念海报。
电影《望道》的创作缘于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全体队员的回信。影片以陈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迹为线索,以总书记回信中提到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主题,表现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故事和精神。
如今,我们怀念陈望道先生,不妨去复旦大学第九宿舍东边一隅的国福路51号参观一下。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这里作为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对外开放。这幢黄墙绿瓦的三层小楼,二三层曾是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陈望道先生(被大家尊称为“望老”)1956年到1977年的住所,因此也在2018年被挂牌为“民盟传统教育基地”。
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 摄影/王红彬
国福路51号,见证着望老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学者和民盟盟员光辉一生的最后岁月。
从工商人士的私人宅邸到复旦校长寓所
根据负责陈望道旧居修缮设计的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提供给《新民周刊》的资料,国福路51号这栋小楼的详细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但根据其西班牙式的风格特征,推算其建造年代应于1937 年之前,为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批历史建筑之一。
根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考证,这栋楼原为某工商人士住宅,周围一圈筑有围墙,围墙外是连片的农田。
根据陈望道先生首届研究生陈光磊的回忆,抗战结束后,复旦大学从重庆北碚迁回上海,陈望道在庐山村17号(现复旦大学第一宿舍)住过一段时间,有一次国民党突然发起大逮捕行动,他还在那里掩护了一名新闻系的进步学生。
1952年11月,毛泽东任命陈望道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有关方面着手为先生寻找新的住所。
起初,他们想把位于淮海中路的一套花园洋房提供给望老居住,院子里有喷水池和大理石雕像。当时的望老坚决不同意去,认为太奢华,又离复旦太远,不便于跟同学、教职工联系。后来就近找了位于国福路51号的这幢三层小楼,校方出资买了下来,装修后请望老一家入住。
在小路的一边,与51号并排另有两幢小别墅,曾为苏步青和谈家桢教授的寓所。
复旦大学第九宿舍1979年航拍照片分析 供图/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根据望老之子、曾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的陈振新回忆,一开始,望老还是不肯搬进去,说自己只有一家三口,住不了那么大的房子。几经商量,最后决定将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安置在小楼的底层,望老才终于同意住了进去。这个研究室后来改为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
因此,国福路51号既是望老最后20余年生活及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成了研究室同仁们日常学习、工作的地方。
陈望道在旧居中读书
望老的“绿屋”岁月
因小楼的屋顶上铺有绿色琉璃瓦,当时很多复旦学生亲切地称其为“绿屋”。
根据《复旦青年》的报道,1955年望老迁入后不久,底层即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所用;大客厅一分为二,东面一间仍作客厅用,西面一间和原来的小客厅皆作为研究室的办公室;配电间和衣帽间则为研究室的资料、书报存放室。
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语言研究中心,由望老亲自主持。著名教授郭绍虞、吴文祺、周有光、倪海曙、濮之珍、李振麟、胡裕树、蔡葵等都曾受聘于研究室,这里也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前身。
陈望道在旧居中上课
“绿屋”也常常作为望老接待校外来访贵宾的重要场所。 1959年,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吴玉章老先生来复旦作报告,望老便是在“绿屋”中款待了他; 之后还有苏联来华专家、美国校长代表团、国民党元老叶楚沧之子叶南等等。
因望老的声望,房屋独特的欧式结构,经常有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学生前来写生;逢年过节,更有许多复旦人来此摄影留念。
在国福路51号,望老之子陈振新参加工作、结婚、添丁,两个孙子的到来,为望老晚年带来很多乐趣。到了晚年,散步成为望老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每天晚饭后,陈振新夫妇会陪着望老绕第九宿舍外的马路走一圈。小辈没空时,望老就自己拄一根拐杖在复旦宿舍区散步。
修缮后的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望老1977年仙逝之后,他一生心爱的几千册藏书连同书柜都赠送给了复旦图书馆。 他的家人在一年后搬出国福路51号,研究所也随之迁出。
由于80年代初学校房源紧张,空置“绿屋”环境又比较好,学校便决定将其一楼用作举行党政联席会议的会议室,二楼则改建为招待所。
后来“绿屋”又被弃置,仅有一看门老人居住近十年。建筑年久失修,造成外立面粉刷损毁严重;部分墙体长出树木,根茎入墙,墙头结构破坏严重;内部部分木梁、楼板腐蚀坍塌;钢窗锈蚀严重等较为严重的建筑破坏。
修缮前的陈望道旧居 摄影/王凌霄
陈望道旧居于2011年被列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绿屋”由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开始着手修缮设计。
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此楼得以全面修缮。
陈望道旧居经过修缮后,于2018年7月正式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对外开放,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长设“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这里最重要的展品就是1920年出版的首版陈望道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1920年早春时节,陈望道回到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老宅。 简陋的柴屋里,只有一盏煤油灯、一块铺板、两条长凳。 凭借着一本日文版、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夜以继日地翻译。 曾将墨水误作红糖,吃下母亲送来的粽子。 这则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故事名叫“真理的味道”,也在展厅中不断播放。
毛泽东同志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就包括其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望老翻译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周恩来同志也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望老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2020年恰逢望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100周年,国福路51号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哪怕不能进去参观,慕名而来的人们也宁愿在周围看一眼,拍张照片留个念。
为党工作的民盟盟员
2018年11月2日,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副市长陈群和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共同在国福路51号为民盟传统教育基地揭牌。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望老有着中共党员和民盟盟员的双重身份。
根据民盟上海市委的《望道真理传薪千秋——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望老被选为中共一大上海地区参会代表。当时在筹备一大期间,由于他不满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未能出席一大。但他仍是中共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之一。
1951年6月,作为上海知识界德高望重的长者,望老经沈志远、苏延宾介绍,加入了以知识界民主人士为主、与中共一起肝胆相照、同甘共苦参与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事业的中国民主同盟。
解放后,望老提出想回到组织。毛泽东听说后高兴地说:“只要陈望道本人愿意回到党组织里来,我们任何时候都欢迎,并且可以不要履行什么手续。”中共上海市委于1957年5月31日向中央发出关于吸收陈望道入党的请示报告。20天后,上海市委接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批文:“同意上海市委关于接收陈望道入党的意见。”在中央组织部文件上署名的,是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邓小平。
此后20年,居住在国福路51号的望老以民盟盟员和中共党员的双重身份在两个党派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入住国福路51号的望老,身为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文化部部长、高等教育局局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还参与接待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和中美上海公报签署等外事活动。
1973年,望老作为建党初期老党员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国福路51号光荣地见证了这一切。从1956年入住到1977年10月29日去世,他在国福路51号居住了整整21年。
1991年,陈望道诞辰100周年时,时任复旦名誉校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的苏步青教授撰写了一副对联,精辟地总结了望老的一生:“传布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明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
如今,修缮一新的国福路51号,因为望老生前的贡献,成为复旦校史、中共党史和民盟传统教育的多合一教育基地,向全中国讲述着“真理的味道特别甜”。
摄影/王红彬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