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本来是剧团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可是受疫情影响,演出大大减少,又有不少剧团解散了。”最近几个月,浙师大音乐学院学生陈嘉荣、胡梦雨等人和浙中的“草台班子”打起交道。他们调研发现,民营剧团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不少小剧团因为剧目陈旧、市场压力大等原因,走着走着就冷了没了”。
陈嘉荣是浙师大音乐学院民营剧团调研团队的负责人,从去年9月开始,经过线上线下走访调研,这几天初步形成《城市化进程中浙中地区民营剧团的生存现状研究》的调研报告。陈嘉荣表示,今后他们还将继续深入调研,并把范围扩展到全省,对各地民营剧团有个整体了解,形成有点有面、有问题有建议的报告。
常被草根艺人打动
浙江是戏曲大省,各地都有特色剧种,浙中则以婺剧为代表。浙江还是全国民营剧团市场最发达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民营剧团蓬勃发展,1982年金华民营剧团达到554个,经过近40年积淀与发展,目前民营剧团数量在200个左右。
调研团队由浙师大音乐学院五名研究生、一名本科生组成,之前参与过婺剧进校园、婺剧讲座、浙婺培训等活动。他们在上课之余分头行动,足迹覆盖金华市区、武义、缙云、磐安、临海等地,走访了金华联谊婺剧团、浦江乱弹研究会、缙云碧林越剧团、丽芳婺剧团等众多民营剧团,涉及婺剧、越剧、乱弹等剧种。
其间,他们与很多从业者深聊,常为这些草根艺人的执著与认真所感动。武义倬英婺剧团团长吴英波今年28岁,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对中国传统音乐感兴趣,毅然回到武义经营民营剧团,他成立了一个小剧团,有40多人,已小有名气。
黄岩小梅花越剧团团长今年26岁,本科学的是机械专业,因喜爱戏曲文化回到黄岩成立了剧团。缙云县碧林越剧团一家三代传承,经营30多年,在当地赢得好口碑。“艺人之家”的朱芸香老师是金华老一代婺剧表演艺术家、《二十分可乐》中的林大妈,古稀之年依然对婺剧充满热情,活跃在戏曲教学和电视舞台上。
民营剧团的发展困境
调研发现,浙中地区的民营剧团普遍存在高质量人才与资金缺乏、演出节目质量下降、传播手段单一、受众面狭窄等困境。大多数注册资本在10万~20万元之间,最高的100万元,最低不到1万元,规模普遍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演员老龄化严重,年轻演员以跑龙套居多,缺少完善的再培训机制,通常采用老带新的方式,活态传承、人才培养成为发展瓶颈。
据调查,只有20%的剧团拥有自己固定的排练场所,大多数剧团会在淡季集中排练,场所并不固定,农村文化礼堂、露天公园等成为最常去的地方。浦江乱弹研究会艺术团团长说,由于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一旦遇到雨雪天气,器材服装比较难运送,排练效果也打了折扣。
民营剧团的演出不少还存在少有大型剧目创作、演出剧目单调化、音乐本体被简化等倾向。小规模剧团往往承担不起请专业老师写戏、排戏等费用,除一些婺剧经典剧目外,很多民营剧团会按照其他大剧团的影像资料排戏,或从其他剧种移植剧目。
金小婺剧团团长戴丽华表示,他们没有年假,一般正月初一出门演出,连演三四天。平时则承接晚会和单个节目演出,或进行婺剧元素流行歌舞演出,还有“五水共治”等主题演出。
那么,城市化背景下民营剧团应该何去何从?调研团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建议,比如发动剧协等社会组织力量,鼓励创作适合农村演出的剧本,提高新型传播手段利用率,借助晚会、节庆等展示平台,通过互联网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宣传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