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指挥蜀军打仗时乘坐的小车,其实和他手持的鹅毛羽扇一样,都是小说家对诸葛亮艺术形象,刻意进行的加工。
正史之中,并没有诸葛亮乘坐小车,手持鹅毛羽扇指挥蜀军作战的相关记载。那罗贯中为何要如此描写诸葛亮的个人形象?他想向世人表明什么呢?
晋朝文人王隐所著的野史《蜀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诸葛亮和司马懿,各率大军决战渭滨时。司马懿曾派人向诸葛亮送去战书。
手下回禀司马懿送战书经过时,曾详细描述了诸葛亮的形象:乘素舆,持羽扇,指挥三军进退有度。听完手下的汇报,司马懿大叹诸葛亮乃真名士。
素舆是什么?是样式朴素的马车,不是轮椅。
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有许多名士、儒将,曾乘坐素舆指挥大军作战。
比如前凉名将谢艾就是乘坐这种车,指挥手下军卒斩杀了赵羯龙骧军一万三千多人。南梁名将韦睿,也是因为身体过于瘦小,无法骑乘战马指挥战斗,改为乘坐素舆,指挥麾下兵卒与北魏军队作战。南梁名将王僧辩,同样也是乘坐素舆,指挥麾下兵卒与侯景统率的叛军作战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将领都很讲究从容优雅的风度。因此当时的名士才会选择乘坐素舆指挥战斗。
有些名士也是因为身体羸弱,无法骑乘战马,才改为乘坐素舆指挥大军战斗。
乘坐素舆指挥大军作战,既能展现名士风度,又能向麾下兵卒表现出主帅破釜沉舟,与敌人决战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们,在清谈时,也都是喜欢手持羽扇。
晋代文人裴启编纂的演义小说《语林》曾引用《蜀记》中关于诸葛亮个人形象的描写。要知道在古代,野史传播的范围并不一定很广,但演义小说在缺少娱乐活动的古代却会传播得很广。
因为《语林》广泛的影响力,罗贯中便也引用了诸葛亮乘坐素舆,手持羽扇,指挥蜀军战斗的形象描写。
罗贯中之所以如此描写诸葛亮的个人形象,便是为了树立诸葛亮的正面形象{尽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流}。
众所周知,很多诸葛亮身上发生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从别人身上挪移到诸葛亮身上的。
比如空城计的始作俑者是曹操。火烧博望坡的始作俑者是刘备。近年来更有一种说法在三国民间广为流传。这种说法便是,与刘协{汉献帝}同年生,同年死的诸葛亮是刘协精神寄托的化身。
被曹操挟持的汉献帝痛苦于诸侯祸乱天下,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一心想要兴复汉室,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就出现了。
一边是享受锦衣玉食,出行乘坐御撵,却无力兴复汉室的刘协,一边是足智多谋,乘坐素舆,指挥大军平乱天下的诸葛亮。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作为大汉皇帝精神化身的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依然不擅长骑马。但罗贯中又不能让诸葛亮乘坐御撵指挥大军平乱天下。因此罗贯中便刻意杜撰了诸葛亮的形象:维持名士优雅,从容风度。
诸葛亮虽然吃尽了苦头{乘坐素舆},但他依然想要兴复汉室。诸葛亮既然是刘协的精神化身,罗贯中又怎能将他的形象描绘成能骑马指挥蜀军战斗呢?
乘坐素舆是为了彰显诸葛亮,与麾下士兵共进退,破釜沉舟取胜敌人的决心{刘协拼死兴复汉室},手持羽扇是为了彰显诸葛亮料敌于先,智珠在握的名师风采。
另外老迈的诸葛亮,依然在乘坐素舆统率蜀军征战沙场,不也是鞠躬尽瘁,决心与大汉天下共存亡的表现吗?
野史传说诸葛亮是战国时期的孙膑转世。二人同样是乘坐素舆指挥麾下大军征战沙场。也许罗贯中让诸葛亮乘坐素舆,手持羽扇指挥大军与敌作战,不只是为了竖立诸葛亮,智珠在握的名士风采,他还想让人们产生联想:乘坐素舆指挥大军作战的诸葛亮与乘坐素舆指挥作战的孙膑,同样用兵如神。
可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形象描写,是借鉴了晋朝野史、演义小说。其目的就是为了树立诸葛亮正面、高大的形象。这才有了人们所熟知的一幕出现:双腿并未残疾的诸葛亮,经常乘坐轮椅指挥蜀军作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