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
正如司马迁所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人活一世,其中必然与亲属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随着时间久远及人与人之间亲疏的不同,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某些亲属遗忘地情况,而谱牒也就在这样的实际需求下应运而生。它运用文字的形式,将一个家族中的血缘关系十分清楚明白地记录了下来,既可以用来维护亲人之间的关系,实现情谊上的增长,也可以用来壮大氏族,使其在社会中拥有更重的分量。
虽然它并不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在思想与精神上却是个人的莫大安慰。而自从谱牒在商代产生之后,就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一直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谱牒的兴衰往往是因特定的社会环境导致
- 周秦时不同的通知需要造就了谱牒的兴衰
自周天子取得天下霸主的地位之后,将大量皇族及功臣按血脉亲疏与功劳大小分封到各个地方建立诸侯国家,并由他们的子嗣后代来继承爵位,分封制就此产生。分封制与世袭制互为表里,想要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很好地推行下去,首先便要将世袭制贯彻实施到底。而世袭制则是一种以血脉亲疏关系来划分大宗小宗确立爵位分配的方式,对血脉的传承极为重视。
也因此,谱牒在周朝时期深受统治者重视,甚至还专门设立了相应的官员“掌谱牒、定世系、辨昭穆”来管理全国贵族们的族谱。而这种风气自然也会影响到民间,引起广大中下层平民们的模仿和喜爱,从而使中国社会在早期就形成了一股谱牒兴盛之风。也正是在这时,我国打下了深厚的谱牒纪录经验,对谱牒的内容、格式等都做出详细规定,十分方便了后世。
秦始皇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国统治者为了强盛国家大量招募人才,“士”阶层开始崛起,原先被无比重视的出身被淡化。但这时的谱牒在民间仍然盛行,只是在政治上的地位并不如以往那般高了。而秦灭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政权后,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秦始皇决定从思想方面做出严格管控手段,首先便是淡化各国人民原先的宗族意识,而是加强对秦国人的这个身份认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大肆焚毁天下书籍。
许多民间、贵族家庭的谱牒自然也逃不过被焚烧的命运,中国谱牒发展也因此进入一个衰败期。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烧毁的大多为不利于秦国思想统治的书籍,一些医药、占卜类的书籍却并不在此列,秦朝甚至还鼓励人们前去学习,“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并非所谓的十恶不赦。
汉至魏晋的巅峰阶段及其接下来的相对衰落时期
在秦始皇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之后,谱牒的实用性就大大下降了。但是在西汉时期,社会中出现了《邓氏官谱》这一蔓延至官宦阶级的谱牒档案,这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谱牒一事是仍然被人们记在心中的。而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作为周朝礼乐制度最完美的继承者,儒家受到了空前无比的重视,并将宗族观念再次深入到民间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谱牒的发展。
魏晋人
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谱牒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官员的选拔任用上采用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对人的出身及门第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另类的世袭制,这也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社会两极分化情况。身份尊贵的人将做官的权力垄断,利用自己的身份便利大肆敛财并极尽享乐,同时不用承担徭役等职责。
久而久之,全社会开始对门第极度追求和重视,谱牒成为官员交往的名片甚至官员之间的日常交往也需要把对方的谱牒熟记在心,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当时的社会普遍视谱牒为生命,在增加纪录的同时不断改进和维护,极大推动了谱牒的兴盛。但也正是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极为黑暗与腐败,从而直接导致了汉民族政权的衰弱。
有鉴于此,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并盛行,它不以身份、门第、财物为取士标准,而是将考试成绩的多少作为重中之重,有效打击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此外,为了降低门阀的社会地位。
唐太宗专门命人修订了《氏族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将当时显赫的山东士族降为三等身份。
唐太宗
随着唐太宗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打击掌控权力的门阀氏族,但由于其打击手段为破坏原有的宗族亲戚观念,也就在客观程度上对谱牒的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盛行,形成了“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的情况,谱牒的重要性被再度打击。但此时的谱牒只是相对魏晋南北朝来说呈现出衰败局面,其总体状态还是趋于良好的。
- 明清之后谱牒逐渐稳定并流传下去
到了明清之后,由于前面数千年的铺垫和积累,谱牒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并几乎在全社会各个地方都有所分布。而清朝时期各大商帮尤其是晋、徽两大商帮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修谱之风的盛行。
虽然他们从事商业,但内心却充满了十足的儒家文化,他们重视传统、血缘、文化等许多思想上的东西,再加上多年从商以来所赚得的资金,因此也有着充分的实力来进行大规模的修谱活动。本来就有深厚的基础,再加上他们的带动,谱牒在明清时期也越发受到重视,并直至今日也依然没有消失。
西汉
谱牒在中国历史上发展的具体表现
- 形式内容上的增多是明显变化
在西汉时期,社会中出现了“刻谱于石,以垂永久”的碑谱,此举将谱牒的保存时间大大增长,书籍不再是谱牒纪录的唯一工具,这说明在谱牒制作的材料上有了较大改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数量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状态。
据考古发现,隋以前的五十五部谱牒中,制作于魏晋南北朝的就有三十七部。而谱牒也在这时有了明显的分类,被分为总谱——国家各大家族的族谱、单独记录皇室成员的皇室谱、纪录一州中著名家族的州谱等等,对后世影响颇深。出于对谱牒的修订需求,许多专门研究族谱分类、改进、维护的谱学家也出现在社会之中,他们不但深受社会普通民众的尊重,也被官方所重视。
如梁傅昭就因“博及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伐,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而受到时人的称赞。
当时的官方也设立了相应的谱局来专门保管一些较为重要的谱牒,将一种本应是民间的事业提升到了政治高度。
清代商人
- 规模越发正式与庞大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对商帮势力而言,将谱牒修订完善能够极大帮助自己在今后的商业活动中以人情关系寻找便利,同时也能增加自己在家族势力中的良好口碑。而他们本身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在这种有意愿有能力的情况之下,他们将谱牒的修订变得更加正式化与规模化。
以当时在徽州的修订过程为例,修订之前,首先要请有身份的人作序,之后召集宗族之人“议谱例、议丁钱、议司事、议劝捐”。将大致的谱牒底本完成之后再进行祭谱仪式,请戏班,搭戏台,祭祀完毕之后把谱版烧毁埋于山水之间,最后再向族内之人发放宗谱,并严格规定了保管程序。而谱牒修订时所覆盖的规模也极为庞大,几乎各家各户都会被纳入收集纪录的范围之内。
以致于在清朝时期出现了 “今之士卒率皆有谱,即呼贩夫牧竖而问之,亦无不能举其高曾族党者”的情况。
谱牒的广泛修订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谱牒在社会中的流行使几乎每个人都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之中,在社会中也不再仅仅只是孤单一人。一方面来讲,宗族势力可以为许多后生提供许多帮助,帮助其本人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顺畅。
另一方面,个人在成功后也会感恩宗族从而为宗族做出更多贡献,加入扶持后辈的行列之中。在这种互相的帮助扶持之下,宗族中所能诞生出来的能人也就越多,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虽然其中不乏沽名钓誉之辈,但总体而言却是好的。
家族
- 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句话对家国关系做了一个确切的判断:先要齐家,才能治国。国是千万家,只有无数个小家和平安康,才能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而由于长期以来的宗族观念,中国人不仅对齐家无比重视,也在齐家上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如修订谱牒便是团结宗族的有效方式。此外,虽然各个家庭不同,所修订的谱牒也不同,但中国人却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民族观念,从而自发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
总结
从商朝产生开始,直到现在都仍然存在甚至盛行,谱牒在长时间的发展与变革中成功向世人证明了它的作用。虽然它诞生于封建社会,沾染着浓浓的传统气息,甚至在古代历史中还一度成为造成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
但对更多的中国人而言,它只是一个简单的纪录亲属关系、维护宗族团结的工具而已,并无所谓更多的利用之处。也正是因为有着如修订谱牒的行为,才使得中国人呈现出了在世界民族中都与众不同的特点——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并在特定时段加以改进。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谱牒档案源流探析》
2、《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发展状况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