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医生:罗江区中医医院肛肠科 冯玉 医师
第六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李金隆传承工作室传承人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德阳市第四届青年联合会委员
罗江区医学会分会肛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
治疗肛肠科常见疾病、
多发病、如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肛裂、肛周湿疹、便秘等。
一、什么叫脱肛?
脱肛又称肛门直肠脱垂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是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有的患者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呈“放射状”皱襞、质软,排粪后自行缩回。
若患者所患为完全性脱垂,则脱出较长,脱出物呈宝塔样或球形,表面可见环状的直肠粘膜皱襞。
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
二、为什么会脱肛
中医认为脱肛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损、大肠虚冷、中气下陷,或小儿气血未充,老年气血两亏,或因房劳太过、劳倦伤损、久病体弱,或妇女生产用力努偃,或痢久肠滑,不能收摄所致,或因气血两虚,再兼湿热下注而脱。
西医认为脱肛的病因复杂,导致致病的因素很多,但确切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盆底解剖结构、支持组织松弛和神经调节机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三、脱肛有几种?
临床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不完全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国外有代表的是Beahrs二型Ⅲ度法即将直肠脱垂分为不完全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此两型,再将完全性脱出分为三度,Ⅰ度为直肠壶腹内的直肠套叠、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但肛管位置正常,Ⅲ度为肛管直肠乙状结肠脱垂。
1.轻度直肠脱垂:为不完全性脱垂,脱出部分为直肠下端黏膜或肛管,脱出长度为2-4cm。关门括约肌功能正常。
2.中度直肠脱垂:为直肠完全性脱垂,脱出长度一般为4-8cm,呈圆锥形有环状层次的黏膜皱襞。肛门括约肌功能有所下降,较松弛。
3.重度直肠脱垂:为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脱垂长度大于8cm,脱出部位为圆柱状,不能自行回纳,肛门松弛,肛门括约肌功能差。
四、脱肛的表现有哪些?
脱肛的症状与体征随其病变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异,一般早期轻度脱垂症状较轻,仅在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回复,随着病情的加重,肛提肌、肛门括约肌逐渐损伤松弛收缩无力,则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复位,甚至咳嗽、久站、行走、用力等均可脱出。随着病情加重,发展为重度脱垂不仅脱出症状加重,而且有肛坠、肛门松弛失禁等症状,若脱出肠管不能复位,还可发生水肿、糜烂、甚至嵌顿坏死出现疼痛、中毒等症状。现按轻、中、重度将其症状和体征分述如下。
1、轻度脱垂:排便或增加腹压努挣时,直肠黏膜脱出,黏膜呈放射状皱襞,圆形,色淡红,质软,不出血,脱出长度小于4cm,便后能自行回纳,肛门功能一般良好。为不完全性脱垂。
2、中度脱垂:排便或增加腹压努挣时,直肠全层脱出外翻,长度在4-8cm,呈圆锥形,宝塔样,色红,质软,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黏膜皱襞,便后手法复位,当其发生嵌顿时,则出现疼痛、黏膜糜烂水肿、复位困难。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为完全性脱垂。
3、重度脱垂:排便时甚至站立、行走、喷嚏、咳嗽时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外翻,长度在8cm以上,呈圆柱状,色暗红,表面有较浅的环状皱襞,表面粗糙纤维化,触之肥厚,部分黏膜糜烂,用手压迫复位困难。肛门松弛洞开,括约肌功能差。
五、脱肛和痔疮的区别?
1.便血:痔疮早期一般是没有疼痛的便血,血量并不具体,有时多,有时少。而脱肛主要症状为直肠脱出于肛门,便血的症状很少出现。
2.疼痛感:痔疮早期一般没有疼痛的感觉,后期病情较重时会产生强烈的疼痛,无法忍受。脱肛不管病情程度如何都有可能出现剧烈难忍的疼痛。
3.粘液:痔疮只是会有肛门潮湿的情况发生,而脱肛是粘液直接从肛门内溢出来。
4.痔疮有可能发生嵌顿现象,而脱肛发生的是脱垂现象,晚期直肠可脱出长达十多厘米。
六、怎么治疗脱肛?
(一)内治法
1.脾虚气陷:证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便溏,肛门坠胀,便时肛内肿物外脱,程度不一,舌淡,舌淡,苔薄白,脉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方选补中益气汤加秦艽、鹿角霜;若气血两虚,兼见头昏耳鸣,心悸失眠,治宜补益气血,升阳举陷,方用八珍汤加减。若脾胃虚寒,兼腹冷喜温,治宜温中散寒,升阳举陷,方用理中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
2.肾虚不固:证见腰膝酸软头昏眼花,遗精阳痿,大便困难,小便频数,肛门松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固脱,方用六味地黄丸和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偏于肾阳虚,兼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治宜温阳补肾,益气固脱,方用金匮肾气丸和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偏于肾阴虚,兼见颧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治宜滋阴补肾,清热固脱,方用知柏地黄丸和补中益气汤加减。
3.脾肾阳虚:证见面色晄白无华,身倦乏力腰酸,头昏眼花失眠,少气懒言纳差,形寒肢冷消瘦,阳痿遗精肠滑,肛坠尿清频数,大便完谷不化,舌淡齿痕,苔白,脉弱,治宜温脾补肾,升阳举陷,方用右归丸和补中益气汤加减。
4湿热下注:证见口苦咽干,身倦疲乏,或胸闷腹胀,肛内肿物外脱,坠胀疼痛不适,肛内指检灼热,黏膜表面充血,水肿,糜烂,大便干结或溏而不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固脱。若热重于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和补中益气汤加减,若湿重于热,方用三仁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外治法
1.熏洗疗法:选用中药肛舒灵加减:大黄、土茯苓、苦参、紫草、朴硝、硼砂、白矾、冰片,煎水熏洗,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2.手法复位:患者取侧卧位,术者戴手套涂润滑油,并将消炎润滑膏涂于脱垂黏膜上,用手指由脱垂中心逐渐向肛内推送脱出肠管和黏膜,使之复位,然后外用塔纱压迫包扎固定,多卧床休息。
3.敷药疗法:对于轻度脱垂和小儿脱肛有一定疗效,并用于中、重度脱垂的辅助治疗,该法是将五倍子、乌梅、明矾、大黄、诃子各等分为细末,用时取适量蜂蜜或鸡蛋清加蓖麻油调和成糊状外敷脱垂部位和脐部。2小时后再将其脱垂部位复位。每日1-2次。
(三)注射疗法
1.黏膜下注射法:
适应症:适用于轻度脱垂和用于中、重度脱垂的辅助治疗。
2.黏膜下与直肠周围间隙注射术:
适应症:适用于中、重度直肠脱垂。
七、脱肛注射疗法需要注意什么?
1.黏膜下注射:
(1)饮食调理;
(2)保持大便通畅;
(3)适当使用抗菌药物,严防感染发生;
(4)换药时要严格消毒;
(5)嘱患者术后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6)术后注意体温及血象情况。
2.黏膜下与直肠周围间隙注射术:
(1)严格无菌操作,杜绝感染发生;
(2)术后抗感染治疗7-12天或酌情加强;
(3)少渣饮食3-5天,控制每天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4)若有出血给予对症治疗或按术后出血处理;
(5)间隙注射深度:男性不超过7.5cm,女性不超过5.5cm。
八、如何预防脱肛?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做到每日定时排便,不在厕所里长时间蹲坐;排便不要看书、看报、玩手机等;
最好是不费力气、用最短时间排出不便,以减少局部刺激,便后可做提肛运动,锻炼肛门直肠周围肌肉。
2.注意饮食调理
有规律、合理饮食,避免偏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蔬菜,多喝水。大便情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改变饮食来调理肛肠脱垂疾病。
3.注意劳逸结合
不要长久站立和蹲坐,也不要长时间骑自行车。
4.注意防止便秘
可通过饮食及药物来调理。也可将中药决明子单味药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或用肉苁蓉、何首乌等水煎后加入蜂蜜服用。
5.便后肛部护理
每次大便后避免用粗糙便纸反复擦拭肛门,可用温凉水进行清洗,再用干布或吸水纸擦干,并用意识收缩肛门可以很好的预防肛肠脱垂。睡前可用中药或温热水熏洗坐浴,避免使用皂水、酒精等刺激性液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