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记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有的解释父母为儿女生病而忧愁,也有的解释儿女们为父母生病忧愁。唐朝的名医孙思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年少时聪慧好学,孝敬父母,但家境贫穷,父母都患了病。平对生计勉强维持,没有钱治病,只好苦挣苦熬,受尽疾病的折磨。年少的孙思邈心中十分难过,决心长大以后学习医道,把父母的病治好。于是他刻苦学习,不断实践。徒步到过许多地方,向各地名医求教,搜求各种民间验方,走遍深山老林,把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与各种药材对照验证,终于学得一身本领,回到家中,把父母的病给治好,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孝敬父母的夙愿。
一代名医孙思邈不仅为自己的父母治好了病,又看到天下许多穷苦百姓,缺医少药,倍受疾病的折磨,于是深入民间,走乡串镇,不计报酬,给广大穷苦百姓治病。一面是帮助穷人,救死扶伤,积德行仁;
一面也通过不断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医术。他历经几十年的努力,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到内、外、儿、妇、针灸等各种疾患,进行全面的总结,写成了《千金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名著。精通医道,善于养生的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尊为“药王”。
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担心父母有病,给父母治病,如上述一例。另一说法是父母对子女爱、关心,为子女之身体担忧,两种解释都体现一种爱:爱母、母爱。有一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文中写一位母亲正为上山下乡的儿子缝补衣物,作者写道:“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时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多么情真意切!人们把生养自己的祖国比作母亲,把哺育华夏文明的黄河称“母亲河”,把祖国的语言称作“母语”,把培养自己的学校称“母校”,都是对生、养自己之处、之人的最亲的称呼。“儿行千里母担扰”,古时曾母啮指儿心疼,父母对子女情深义重,中华孝道万古常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