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孤屿志 孤屿志 今天
江心屿哪里最美?
最经典莫过于“孤屿十景”
以诗的意境呈现江心屿
都说去杭州西湖
最不可错过的当属久负盛名的
“西湖十景”
起于南宋的“十景”
总结了西湖最美的十个景观
那么,同样名扬宇内的温州“孤屿十景”
是怎么形成的
又是谁提出来的
本期《孤屿志》带你走进对标西湖的“孤屿十景”
日破重云照孤屿 林其勉摄
对标西湖的“孤屿十景”
西湖有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在杭城才子咏叹下变得格外诗情画意。南宋词人周密有《木兰花慢》、南宋词人张矩有《应天长》均写西湖十景。
“孤屿十景”从何而来?清嘉庆年间《孤屿志》中提到:“孤屿特瓯江片壤,虽不及西湖境界之宽,而四时朝暮,风月烟霞,顾盼之间,各臻妙趣。即景指点,非强为江山涂泽,览者当勿嗤为创谈。”
也就是说,“孤屿十景”仿照西湖十景而来。《孤屿志》首次收录了“孤屿十景”:春城烟雨、塔院筠风、瓯江月色、罗浮雪影、海淀朝霞、翠微残照、孟楼潮韵、海眼泉香、沙汀渔火、远浦归帆。
一年四季,一日四时,江心屿坐拥不同角度的风景。春天看烟雨,冬天看雪影,早上赏朝霞,晚上观月色。孟楼听潮韵,海眼品泉香。
时过境迁,沙汀渔火、远浦归帆等景色如今已无缘欣赏。罗浮雪影也是难得一见。在江心屿东北角江堤上,有一个玲珑典雅的小亭“来雪亭”,是以文天祥诗句“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命名的。来雪亭是观赏江心十景“罗浮雪影”的理想地点。
温州向来少下雪,罗浮雪影为十景中的第一佳景。古人从来雪亭引颈北望,白雪和双塔相映,画面极佳。
雪花洒满江心屿会是怎么样的一番“白色雪国”。林启亨的一首诗,或许能帮我们穿越回那个“江心雪漫”的冬天。
《冬日游江心寺和友人韵》
高挂轻帆浪正撞,白云红叶绕横江。
浩然楼上风声紧,孤屿亭边雁阵降。
松树清寒环石径,梅花香细入禅窗。
我来身到冰壶窟,雪拥银涛满钓艭。
隔江相望千秋雪(1980年摄于温州市望江路) 林其勉摄 何元龙题
《孤屿志》更像一本“导游宝典”
清嘉庆年间《孤屿志》的编者陈舜咨,永嘉人,字咨牧,号春堤。16岁时入邑庠生,“试辄冠军”,可惜后来的秋试屡屡不中。嘉庆六年(1801年)成为贡生。
《孤屿志》影印本
虽科举不顺,但颇有才华的陈舜咨很快遇到了伯乐李銮宣,“李公知之尤深”。李銮宣于嘉庆三年出任温处兵备道,在任6年。李銮宣将陈舜咨召为幕僚,“凡撰者,必屡商定”。
嘉庆九年秋至嘉庆十一年秋,李銮宣任云南按察使时,陈舜咨作为幕僚跟随。嘉庆十一年,李銮宣以平反疑狱被贬官。陈舜咨也只好从云南回温。次年,郁郁不得志的他受知府杨兆鹤的邀请编修《江心志》。杨兆鹤十分赏识陈舜咨,他在序言中称,陈舜咨为“好古迹学之士”。
陈舜咨在编订志书时力求精制,纵观全书,与旧志相比,“删其闲冗者数篇,纠其乖缪者数处”,必要时还会写上按语。虽然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编成了志书,孙诒让评价该志较为“精审”。
在文艺青年陈舜咨看来,该志书也应当是一部文学作品,收录了大量诗作。
陈舜咨最大的举动是修改了志书的名字,且淡化佛教色彩。陈舜咨认为,孤屿之名,著自六朝,忠贤古迹,历久益彰,而江心寺建于高宗南渡之后。旧有志书,以寺名名志,是“称其细而遗其大于义”,将之命名为《孤屿志》,是为“从乎其朔”,表明此志非“僧史”。
这本志书看起来更像一本 “导游宝典”。陈舜咨在编写时,有意识地展现江心屿山水胜境的一面。江心屿作为休闲和旅游之地的文化意涵在《孤屿志》中显得尤为突出。他在序言中写道,江心遗迹很多,游玩之人,可流连风物,凭吊古今,感世运推移,慨贤哲存亡,凡此种种。“岂徒山川情旷,梵刹俨雅,足供登览已哉?”
《孤屿志》例言中提及江心十景
《孤屿志》最大亮点莫过于按照西湖十景,首次提炼出“孤屿十景”,前人的智慧给我们温州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江心屿自嘉庆之后,再未见有志书。陈舜咨编订的这一版成了绝唱。
“孤屿十景”组诗流传至今
在《孤屿志》中,收录了多首以“孤屿十景”为题咏叹江心屿的诗作,但基本为单篇,仅一组10首的五言律诗,是林启亨的作品。于此推测,陈舜咨编订《孤屿志》时,可能发起过征集“十景”的诗作。时至今日,孤屿十景仍是许多诗人咏怀江心屿的主题。
林启亨(1772—1856),字刚中,号礼门,乐清高垟人。林启亨是当时乐清文坛的大佬,也是陈舜咨的挚友。
孤屿十景
《 春城烟雨》
是烟复是雨,东风不可束。
一夜霏空濛,染出城头绿。
《塔院筠风》
结夏绿筠阴,南熏披袂快。
人间烦暑多,此是清凉界。
《 瓯江月色》
秋色晚萧森,莲花漏欲沉。
偶因间水月,一为证禅心。
《 罗浮雪影》
雪中望罗浮,玉峰峩峩起。
不如山下村,人住梅花里。
《孟楼潮韵》
潮音漱石根,琅琅小楼上。
一笑顾老僧,何如渔山唱。
《 海淀朝霞》
殿角水禽啼,曙色扶桑东。
飞霞捧日驭,亦作玛瑙红。
《远浦归帆》
江路夕阳明,归帆遥可数。
五两折轻风,欲近上戍浦。
《沙汀渔火》
衲子入定来,斋堂钟磬罢。
惟有渔舟灯,几点汀州夜。
《海眼泉香》
携钵汲寒泉,试将松火煎。
自从谒赵州,不参五味禅。
《 翠微残照》
倦鸟渡江回,西山夕照催。
却看一双塔,偃卧在苍苔。
下拉查看10首诗
关于陈舜咨的现存资料并不多,其生平主要是靠林启亨和林大椿父子的文章流传于世。陈舜咨辑录的诗集《瓯雅》无力付梓,也是存放在林启亨家,直到民国时才被出版。
孤屿十景组诗
林启亨出身于耕读人家,一家三代藏书颇丰。林启亨的父亲林兴运是贡生,热心乐清邑西水利建设,使大片海涂成为良田。
林启亨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岁贡生,续改恩贡生,后加捐候选教谕。他以笃学藏书被乡人推重,每次得到一本书,林启亨都亲手加以校勘,不惜重金搜罗乡土文献。在他看来,“室有藏书不算贫”。
林启亨故居(乐清市文物馆供稿)
林启亨的儿子林大椿(1812—1863),咸丰九年(1859)岁贡,性嗜诗。林大椿藏书室名“菜香”,藏书万卷,闻名温州。一次好友家遇到寇贼,林大椿去信首先问“插架物”无恙否?可见其嗜书如命。
林启亨、林大椿父子,诗文有虎虎生气,是清朝乐清平民文化的杰出代表。林启亨存世诗作共450余首。
林启亨的礼门遗稿书影 王志成供图
陈舜咨编完《孤屿志》后,杨兆鹤因故被革职,他便到乐清主讲梅溪书院。他在梅溪书院的继任者便是林启亨。能在梅溪书院当“校长”是非常了不起的。该书院是乐清当时最著名的书院,培养了大批学人。左原梅溪书院创办人是大名鼎鼎的南宋状元王十朋(字梅溪)。民国期间,瑞安著名教育家陈黻宸曾执掌书院。
两位才子,一部佳志
成就了“孤屿十景”的佳话
无论西湖还是孤屿
景以文名,文因景传
文学点染后的山川景物
越发令人心向往之
编辑 | 豆豆 佳佳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资料:
《“寺院捐赠”与温州郡城的权势转移:聚焦于江心屿的讨论(1535-1917)》 作者 王思思
《林启亨集》 王志成 校注
《梅溪书院的历史沿革》 作者 王志成
特别感谢陈光熙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