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历史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的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曹操跌宕起伏的命运在三国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的张力。与其他人物形象相同,不同年龄的人对曹操形象的理解不同,相同的人对不同时期曹操的形象理解也不同。今天,我们就将探索曹阿瞒曹丞相的具体人物形象。
一、奸雄奸雄,奸还是雄?
1.曹操人物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追封魏武帝。曹操曾是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参与过三国三大战役之中的两场,均为以弱胜强的战例。
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周瑜所败确立三分天下。同时曹操在对抗如乌丸等北方游牧民族也取得了优异的战果。在文学方面曹操是建安文学奠基人,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写下著名诗篇。曹操的文风磅礴大气,雄壮豪迈,如被人熟知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大长秋,父亲曹嵩在灵帝时期位阶三公,就身世来说,一方面曹操家族势力庞大,另一方面曹操却因为是"阉人之后"而被看不起,因此说曹操的身世还是比较纠结的。东汉末年皇帝无能,宦官与外戚争相把持朝政,国家权力不断交替。
军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民生凋敝。曹操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崛起。鲁迅先生曾经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色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小时候,抱着一份童稚无知看过连续剧《三国演义》,罗贯中扬刘贬曹的思想无可避免地感染了我,曹操那副奸诈的面孔早已在心里烙下印迹。逐渐地,有了些自我判断力的我读到了《三国志》,也了解到曹操正义的一面。
2.曹操之奸
提起"奸雄"二字,每个人都想到曹操。的确,奸雄已经与曹操绑在了一起。"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处世方式,也是曹操的奸的所在。因为这种处世方式,他可以杀掉吕伯奢全家。当陈宫责备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之时,他可以淡淡的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正是因为这种观念,他因为祢衡击鼓骂曹让他大折面子,非常恼怒而想杀掉他。最终还是怕落得骂名,落得曹操是个假求才的形象,他可以把直言的祢衡送给刘表。刘表自然也看的懂,自然不肯来做这个恶人,但祢衡太狂傲让他也十分头疼,于是转手又把祢衡送给了黄祖。
黄祖是个大老粗可不管这些。很快,祢衡大骂黄祖被杀的消息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的"奸"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杨修和许攸的身上,他们都是因为触怒了曹操而被杀。杨修因为太聪明猜到了曹操的想法被曹操相忌而被杀。许攸虽然帮助曹操破袁绍取冀州立下大功,但居功自傲,经常对曹操说如果没有我你取不了冀州这些话,最终也触怒曹操而被杀。
在这里,只要别人忤逆了曹操,曹操就会杀掉他们,但同时他却将吕伯奢一家屠戮殆尽,"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人生观表现地淋漓精致。
3.曹操之雄
曹操的雄,就雄在他强悍的军事能力上。当曹操出场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资本,而刘备此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孙权还是一个小孩。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是其中的一路,同时也是由曹操发起号召,也是由曹操动笔讨董的檄文。
虽然各路诸侯响应有响应袁绍以及利益方面的考虑,也能看出曹操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官渡之战中,他面对袁绍军过于悬殊的兵力,采取巧妙的策略火烧乌巢,使袁绍军大乱,最后果断出击,铸就了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力了,获得了北方的统治权。在后来的战争中,除赤壁之战外,曹操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得胜而归,如北征乌丸等。
二、曹操身上的特质
1.聪慧不羁
聪明从来都是一个简单而实用的优点,作为能开基立业的一代枭雄,曹操自然也不会缺少这样的特质。曹操少时贪玩,他的叔父经常在曹嵩那里打曹操的小报告。一次曹操在路上行走遇到叔父,就把自己的脸遮起来,对叔父说自己得了病,叔父把这话告诉了曹嵩。
等曹操回家后曹嵩发现他好好地于是疑惑地问他是怎么回事。曹操对父亲说:"叔父一直都看我不顺眼,总是捏造借口来诬陷我"。从此曹腾对于叔父的告状就再也不相信了。还有一次曹操与他的朋友袁绍出去玩,正遇到别人娶新娘。曹操和袁绍混了进去,在宾客都在时大吼一声"抓贼!"所有人都冲出去抓贼了,曹操立刻冲入洞房把新娘子偷了出来。而袁绍则是慌不择路钻进了灌木林里。
曹操指了一下袁绍,宾客们就立刻把他当成了贼去抓袁绍了,曹操立刻溜之大吉。虽然这件事比较荒唐,但也能看出曹操的聪慧。
2.十足的正义感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至极,灵帝卖官鬻爵,宦官与外戚轮流把持朝政。曹操在做官时却不避豪强,有过即罚,最后提官为顿丘令。对于朝廷的黑暗腐朽,曹操勇敢地上书谏言,但皇帝不仅不采纳反而愈加变本加厉。曹操倍感失望,心知上书已经无用,便再未多说过一句话。
汉灵帝驾崩后,太子刘辩继位。大将军何进与何太后为除掉宦官加固外戚地位召董卓入京。然而董卓尚未进京,何进已被十常侍所杀。董卓带兵入京诛杀十常侍,自立丞相,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危害大汉江山。曹操借献刀之名刺杀董卓失败后,又辗转各地招兵买马,召集十八路诸侯反董。虽然诸侯们各怀异心导致失败,但曹操之正义有目共睹。
3.爱惜人才
陈琳是曹操爱惜人才的一个写照。陈琳原本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在官渡之战前,陈琳曾写过一篇《为袁绍檄益州文》。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被认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名作。然而对曹操来说重点不是这篇文的文笔有多好,而是它把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还捎带上了曹操的祖宗。气得曹操头疼的同时以毒攻毒还顺便治好了曹操的头痛病。然而曹操抓到陈琳之后却并未将其推出斩首,而是爱惜他的才能将其留下。陈琳见曹操如此宽大,也就忠心地跟着曹操了。
关羽也是另外一个我们熟知的曹操爱才的例子之一,但关羽的事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实际上,从另一个人——杨修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爱才的特点。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很荒唐:杨修不是被曹操所杀吗?怎么会和爱才有关呢?实际上,曹操杀杨修,并不是仅仅因为"鸡肋"这一件事,而是杨修恃才放旷多次试探,触怒曹操才最终被杀,而"鸡肋"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三国演义》中也有提及。
曹操修院子,完工后工匠请曹操来观看。曹操看后不置可否,而是拿了一支笔在门上写下一"活"字离开。众人不解,去问杨修。杨修回答"门内填活,乃阔字也,丞相嫌门阔耳"。曹操知道是杨修猜到他的想法后"操虽面喜,心甚忌之"。
但曹操手下名士众多,能猜出来的人也不少,那么为何曹操要忌杨修呢?上面说到众人不解就去问杨修,说明杨修早早地就开始干涉这些事情了。不然众人为何不去问别人,而是问杨修呢?答案就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这种问题上征求杨修的意见。
第二个就是著名的"一盒酥"事件了,杨修将曹操放在桌子上的一盒酥分与众人吃掉了。区区一盒酥当然不算什么,但杨修的故作聪明让曹操对他的厌恶更甚。这盒酥实际上代表的是曹操的权威,当杨修打开这盒酥的时候,就已经是对曹操权威的蔑视与不屑,但曹操是爱才的,他忍了。
第三次,曹操亲征,怕有人害他,对左右说:"吾好梦中杀人"。一天一个侍卫想为曹操盖被子,却被曹操一剑杀死,然后装作不知询问大臣:"何人杀吾近侍?"众人纷纷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不敢在他睡着时靠近。只有杨修识破了曹操,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更激发了曹操的不满,终于在"鸡肋"事件上找到了借口杀掉杨修。所以说曹操是爱才的,但杨修一再触及曹操底线,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四、总结
"奸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特点,"奸"与"雄"的矛盾与统一也是曹操形象复杂性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价值观重道义而轻功利,对人物的品评也往往是用道德判断。这样,曹操的性格特征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曹操的否定,实际上也是在道德上的否定。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作为小说人物的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曹操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是相当成功的,不可多得的。曹操形象的形成,有一个由历史人物不断艺术化、小说化的历程,其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影响,因而这一形象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曹操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
2、《三国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