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各地市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势发展“东风”。1月24日-25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中,代表们围绕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展开热议,其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焦点。
省人大代表、越秀交通基建有限公司团委书记张佩佩来广州工作14年,亲历了大湾区内路网的连通和延伸,她建议,为最大程度维持并引进新的社会资本参与改扩建,政府在收费延期、用地审批、贷款优惠、政府专项债以及沿线土地资源开发等方面要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省人大代表、肇庆市商务局局长黄丽芬也把焦点放在轨道交通上,“目前,珠江两岸肇庆、佛山与东莞、惠州间存在列车开行对数少、开行时间点差、需要绕行广州枢纽、旅行时间长等问题。”她建议,在佛莞城际即将开通之际,积极利用佛肇、广佛环、佛莞、莞惠4条城际铁路,同步开行大湾区5市间城际列车,实施一城一站快速联通,进一步提高珠江两岸通行效率,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省人大代表、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构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实现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像坐地铁一样方便快捷,推动区域内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综合服务设施等一体化融合的高端经济集聚区。
省人大代表、阳江绿源人造板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林巧园认为,阳江要以更大力度抓好交通建设,打造成为粤西综合交通枢纽。她建议,要加快推进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外联内畅的高速路网,加快推进机场港口建设,打造综合性亿吨大港。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东将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努力塑造与广东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多位代表就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史机遇,以文化融合和创新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展开讨论,为建设文化强省建言出招。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认为,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大湾区协调发展,既是赋能大湾区全面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凝聚粤港澳三地力量的最佳载体。“要充分看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大湾区多样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丰厚文化资源变成强大文化产业。”他建议首先要加强大湾区城市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省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认为,粤港澳三地血脉相通,文化同源。大湾区各地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湾区精神人文家园凝聚力。以江门为例,保护利用好如良溪古村、开平碉楼与村落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侨批(银信)档案,有利于三地增强本土文化认同。
“我们要坚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畅通潮州海湾与粤港澳大湾区‘小湾对大湾’的对接循环。”省人大代表、潮州市委书记李雅林表示,作为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潮州将以更大决心更强举措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潮州工艺美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潮州贡献。同时,潮州要致力将文化的独特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文化之特”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内涵,提升市场竞争力,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重点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工艺美术“八个一”工程,组建文旅投资发展平台,加大力度培育文旅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蓝色海湾游、特色乡村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
据悉,目前,广东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2个、中国传统村落160个,以及省级名城15个、省级名镇19个、省级名村56个、省级传统村落186个,各地市在普查的基础上划定历史文化街区94个,公布确定历史建筑3100多处,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揭阳团代表、省节能中心信息部部长田中华等11名代表,联名递交关于启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立法工作的议案。代表们认为,应该尽快制定“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广东建设报记者 刘洁
◎ 编审:张晓琴
◎ 美编:彭一哲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