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于图虫创意
编者按
继中纪委发文点名在线教育后,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分别在1月25日、26日发文,就行业大规模的营销投放、虚假宣传和诱导式推广等问题做出评论,并指出,在线教育机构无论融资规模有多大,都不能背离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学研发上,守住服务的质量底线。
日前,针对在线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频频出现的问题,如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超前超标培训、收费高退费难、过度营销盲目扩张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日发布了《谁在办?怎么管?资本漩涡下的在线教育》一文,并提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校外线上培训管理工作,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外线上培训规范发展。
此外,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2021年“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消费维权年主题宣传提纲》中,在线教育培训被纳入重点关注领域。
以下为人民日报评论:
在线教育首先要教育“在线”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图源于人民日报评论
随着寒假来临,朋友圈、短视频、地铁公交、楼宇电梯……目之所及,随处可见在线教育的营销广告。诚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虚假宣传、烧钱式营销、诱导式推广、课程质量欠佳等问题也浮出水面,不少消费者深受其害。在线教育,在线只是形式,本质还是教书育人。如果背离这个本质,在营销诱导上一味烧钱却在教学质量上偷工减料,在赚快钱上下功夫却在谋长远上没打算,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断送行业未来。守初心者行自远,在线教育也不例外。行业加强自律,监管保持“在线”,才能让在线教育给教书育人带来广阔的可能性,也为数字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人民日报新语:在线教育,莫背离初衷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丁雅诵
对于在线教育机构来说,无论融资规模有多大,都不能背离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学研发上,守住服务的质量底线。
近日,一名“老师”同时出现在几家在线教育机构的网络视频广告中,有时自称“教了一辈子数学”,有时又说“做了40年英语老师”,引起广泛关注。媒体调查发现,这名“老师”实则是广告供应商找的演员。
近年来,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行业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疫情防控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
应该看到,在线教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个性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是确保“停课不停学”的重要途径。借助在线教育,大山里的孩子能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者也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教、学、评、测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指导和优化教育教学。
与此同时,在线教育的一些“火热”表现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过去一年,多家在线教育机构融资金额屡创新高。从冠名热门综艺到赞助跨年晚会,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投放量迅速增长;课程优惠力度令人咋舌,“49元33节课,再包邮送教辅材料”“19元20节课,另享受价值499元大礼包”;依靠套路制造焦虑,诱导家长抢课买课……在互联网营销模式驱动下,在线教育能否保证教学品质、授课效果,令不少家长担忧。
在线教育,要想走得快也走得稳,既需要企业与行业的自律规范,也考验着相关管理部门的智慧与魄力。
对于在线教育机构来说,无论融资规模有多大,都不能背离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学研发上,守住服务的质量底线。
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面对在线教育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要及时研判,形成合力。严格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此前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加强多渠道日常监管,严格审查把好入口关,及时更新黑白名单,同时对违法违规机构曝光警示、形成震慑,让“一人扮演多重角色”的虚假宣传事件不再发生。
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在线教育行业不能偏离“教育”二字。在课程品质、教学能力、个性化教学上下功夫,用优质服务留住用户,如此,在线教育才能行稳致远。
- 消费
- 管理
- 营销
- 在线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