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无论怎么改革,我个人认为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将是永恒不变的,不同的学生注定是不同的个体,注定在相同的数学课上收获绝对是不一样的,正像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一直坚定地沿着让数学好吃又有营养的方向努力,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到了高段(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吃都不吃,何谈好吃,更何谈有营养,所以我觉得一部分孩子们不爱学数学怎么办将是摆在数学课程改革面前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在数学教学这条漫漫长路中,面对不可能齐步走的一个班的学生,我想不少老师甚至领导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分层教学,也尝试过这种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位,一是从理论上应该行得通,但实践中却难以落实,不能因为班上的学困生的理解不到位而等待,更不能因班上几个所谓的尖子生听懂了而急匆匆地向前冲。所以也就流于书面总结了,二是对分层教学没有深刻理解,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分层教学应该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个人认为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收到不同的效果,就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面对班上三个层次或者更多层次的学生,如何解决好不同层次的孩子吃饱,吃好,特别是就不吃的那部分孩子,我个人认为首先必须清醒两个不应该,一是不应该认为学生吃得越多就越好,而应高度重视吃什么?比如所谓的尖子生,应该让他们的思维从看了便知道向深度思考发展,从积极思考向长时间思考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的数学小研究让他们在一定时间之内尝试完成,让他们通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把问题想的更清晰、更全面、更合理。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课堂中的知识也够他们消化,所以这部分学生需引导他们学会知识的迁移,即看到此类型的题就能联想到彼类型的题,看到此类型的题,会想到一些大小不等的陷阱……对于学困生,课堂中的基本知识点就已经是他们的大餐了,需引导和帮扶他们应用,最后对于不想吃的这三五群体,我们可以有这样一种大胆的想法,他们可以不喜欢数学,但希望能喜欢思维,甚至可以不喜欢思维,但希望能学会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知道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合理。由此,我也在想另一个问题,我们平时布置的作业,包括数学导练,为什么不可以分层布置,非得让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填上来呢?是不是全填上来就会有效果呢?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有部分题估计班上三分之一的人能够在老师讲解后才会彻底明白,有部分题讲后能理解的估计会更少,这也是我们常常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明明很细致地讲解过,甚至反复讲解过的,甚至是原题出来,就是有人做不对,甚至没有一点思路,其实一点儿也不足为奇,而且很正常,因为当时的他第一次就没有消化,第二次一样的很迷茫,一直在迷茫中的孩子,他能做对吗?我不是为这部分学生的不懂来找理由,或是逃避些什么,而是作为教师必须的学会面对现实,让孩子们踏实学习,尽心尽力。我们必须理解孩子们的不会不懂,但我们也必须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一节给别人一个恰当的评价总结,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河曲实验小学王培峰)
发布:《晋北文化》综合平台
作者:王培峰
编审:开明人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