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威政,令万千学子,别城追梦。猎猎丹旗,父母凄心且临送。荒野寒村落户,油灯照、土墙开缝。送日月、酷暑严冬,清夜弱肩痛。”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场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无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被派遣到了农村,接受贫中下农的再教育。艰苦的环境,不败的意志,知识分子克服种种困难,在新的岗位上贡献新的价值。
人们不禁十分疑惑,彼时的中国政治环境已经十分严峻,为什么毛主席要让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接受中下贫农再教育,其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上山下乡始末
事实上,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共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1966年之间,大约10年的时间。此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农村与城市的矛盾。
彼时中国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出现了众多剩余的劳动力。然而农村地区发展面貌十分落后,劳动力不足,人才短缺。
中国急需开发边疆地区,推动偏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正因如此,城市中的众多劳动力被下放到偏远地区以及落后的农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一种新渠道,也是中国社会开发的新途径。
20世纪50、6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十分平稳的,国家带头倡导,城市青年自愿报名,这次运动的规模很小,仅仅只有120万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农村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第二个时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1968年到1981年,也维持在10多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政治环境风云激荡,此时的大学生没有进入大学的途径,大多数赋闲在家。
与此同时,社会的动荡严重破坏了经济,工厂不再招工,商业以及服务业也陷入了停滞的状态,众多的城市初中、高中毕业生无法继续深造,也无法参加工作。
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初中、高中的毕业生规模已经达到了400万人,因为城市无力负担,中国便全面推行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政策。
1968年,《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之中引述了毛主席的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消息发布的第二天,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发文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彼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满腔豪情下农村,广阔天地炼红心”为口号,400万的知识青年斗志昂扬。在此后的数年之间,农村、边疆地区几乎成为了所有城镇初中、高中毕业生的主要去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多年,参与规模达到了1600万人。
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来自城市的知青们大多时尚靓丽,他们机敏聪明,也十分会讨人欢心。大多数农村的老人都会将知青们当成自家孩子学习的榜样,以此来鼓励生长在农村的青年们出人头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提高了农村的教育水平,将文化的力量传播到了众多中央无法辐射的地区。
知青们在农忙的闲暇之余依旧努力学习,农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磨练自己意志力的机会。尽管生活已经十分贫困,知青们依旧笔耕不辍。云南省的插队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之后,成为了知名的作家、科学家,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果显著的地区在偏远的农村以及边疆,尤其是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国家已经着手在这一地区建设橡胶园,30多个国营农场拔地而起。国营农场已经建设完成,却没有充足的劳动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他们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1967年到1978年,先后有12万人来到了国营农场。其中上海知青4.76万,成都、重庆知青4.1万,云南昆明等地的知青为3.25万。
此后因为种种原因有部分的知青离开,到1977年的时候,云南省的农场里依旧有8.71万人在工作。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取得了众多成效,却也在后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起初知识青年情绪高涨,然而运动发展到后半期,人们的反抗情绪激昂。因为云南省地处偏僻,生活十分不便。与此同时,国营农场刚刚建设,所有的一切都处于探索的阶段,这里的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知青们都疲惫不堪。
在此之前,知青们生长于城市,他们的生活安逸而满足,一瞬天堂,一瞬落于农村,大部分的知青无法接受这样的心理落差,便产生了抗议的想法。
1978年的时候,西双版纳的学校教师、上海下乡知青等共同起草了给中央的信,他们在信件中反映了目前知青面临的严峻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同时表达了自己返城的愿望。因为种种原因,这封信石沉大海。不久之后,知青们发出了第二封信,依旧没有得到回复。
此时西双版纳的知青十分愤怒,他们成立了罢工委员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有超过1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字,知青派遣了上访团进入北京请愿,与此同时,云南地区的众多知青迅速响应,50多个农场的3万知青集体罢工,整个云南地区的经济建设陷入了停滞状态。
云南知青的罢工运动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了解到事情的始末之后,邓小平发出了指示:要安定团结,将西双版纳的生产建设搞好。
在中央的组织与号召之下,大多数的知青们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众多的罢工委员会纷纷解散,他们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之中。
知青强大的行动能力促进了国营农场的建设,云南省的经济也飞速发展起来。然而不久之后,另一场风暴也渐渐开始酝酿。
从1978年12月开始,先后有21个省、市、自治区开始了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要求返城的机会,在1979年的时候,这种返城观念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黑龙江兵团在几个月的时间之内已经有超过万名的知青着手准备回城事宜,这严重打乱了地区的工作计划。在建三江地区,因为大部分的知青已经回到城市,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状况,按照人们的话来说,就是机车没有人开,账目没有人算,学生没有人教,病号没有人管。
1979年的时候,云南农场的知青只剩下了3000人,偌大的农场,放眼望去,满目萧条。自此,中央意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走到了尽头。
不久之后,国家召开相关会议,讨论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的去留问题。1981年,国务院开始着手推进知青工作的遗留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圆满完成。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人在农村历练完成之后成为了更加坚强而有能力的人,他们回到城市之后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社会地位步步升高,最终飞黄腾达。
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农村的生活是他们一生之中最为痛苦的回忆,他们天天抗拒劳动,不愿意充实自己,收获也十分有限。即使最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城市,却依旧只能做一个普通人。不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运动始末
总结而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有利有弊,那么当时的毛主席为什么要让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呢?
首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人才在不同地区流动的一种途径。1955年的时候,毛主席曾经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国内的各项建设百废待兴,如何重新建立起强大的经济、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人们面临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短时间之内,中国的工业、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如此,农村的改善依旧十分有限,他面临着经济落后、粮食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将用知识武装头脑的青年人派遣到农村,由他们领导落后的农村开展一系列的建设。彼时众多城市组成的青年垦荒队都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头部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是解决城市矛盾的需要。从1956年开始,城市已经出现了失业问题,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收入。
而彼时的农村面临着空心化的现象,其中众多的岗位都处于空缺的状态中。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郊区、农村、山地、农垦地区都是就业的好选择。大量的知青加入到了垦荒种地的运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以及城市面临着的粮食危机。
其次,毛主席意识到,中国国内的思想环境十分危险,而作为传播新思想的主力军,学生们需要来到新环境,接受新教育。新中国建立之后,西方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企图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政策,让社会主义沦为他们的附庸。
那时候毛主席认为,中国国内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抬头的现象,而如何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毛主席看来,只有让知青们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锻炼,他们才能够在破败的生活中真正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事实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有着两个目的,一个是解决城市矛盾,促进农村的发展,另一个就是锻炼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新政权。
最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出于国际斗争的需要。彼时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状况?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进行围堵,其他的国家也频繁挑衅,中国正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事实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在农村开荒种地,中国的边疆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将大量的知青派遣到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生产建设兵团,他们成为了加强战备力量,储存战备力量的主力,接近百万的知青们相继进入了戍边的工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建设,维护了中国的安全。
人数超过千万,时间战线超过20年,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深谋远虑,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特殊的记忆。对于那些处在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说,知青精神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新时代的中国建设,依旧需要新时代青年的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