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经济,都挺好】
近几年,网上时常出现“南方全面碾压北方”“南强北弱”等声音。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南北经济差距问题?在新发展格局下,北方有哪些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大公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柏乐。
吕柏乐认为,相较于网络上流行的“南北经济差距”这个说法,“南北经济差异”更能体现我国南北经济发展的格局和现状。对于我国南北经济比较这一问题,吕柏乐表示,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客观看待。南北经济差异更多反映了我国产业布局上南北地区的优势互补。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都有每个区域的特点,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多点开花、共同协作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不同区域产业布局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未来我国南北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势会进一步得到体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期南北经济差距这个话题又被炒了起来,您是如何看待的?
吕柏乐:客观来讲,这些论调和声音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象,从个别数据对比就得出这些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我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受土地、气候、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天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产业布局、对外开放等战略的实施,都是导致我国目前南北地区在经济构成、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来看,相较于网络上流行的“南北经济差距”这个说法,“南北经济差异”更能体现我国南北经济发展的格局和现状。
从历史因素来看,计划经济时代不同时期产业发展布局的历史遗留,对南北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差异产生一定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内生产力不仅十分落后,且布局极不平衡,一半以上的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此后的产业布局上,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地缘政治因素的考虑,大批新建项目的重心在内陆的中西部地区;此后又经历了三线建设等将主要产业向内陆纵深拓展的战略布局。这些不同时期的国家产业战略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为特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客观上也为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打上了时代烙印。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升级、市场化改革等措施的推进,产业的历史积淀也造成了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节点上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暂时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对待我国南北经济比较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客观看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北地区不同产业发展方向也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多反映了我国产业布局上南北地区的优势互补。我国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更早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国际分工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上航运方面先天的地理优势,南方地区更早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市场化程度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高。
反观北方地区,虽然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面相对滞后,但北方经济在我国基础工业、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支撑作用,保障了南方地区开放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总体安全和平衡。同时,北方以其科研、教育等领域的优势,为南方经济输入了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南北经济差异,更多反映了我国产业布局上南北地区的优势互补。
此外,我们认为,仅以南北或东西来区分中国过于简单化和笼统化。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都有每个区域的特点。近几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现代化的区域布局以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经济带、城市群的布局,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多点开花、共同协作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预计未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带将作为主要的空间载体,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南北经济真的有巨大差距吗?应当如何理性看待这种差距?
吕柏乐:从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来看,现阶段南北方部分省份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我们认为,“南北经济差异”这个说法更能体现我国南北经济发展的格局和现状。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种优势互补的差异才支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当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这种差异。
我国南北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其中南方以轻工业和外贸为主,北方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禀赋条件和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所决定的。从北方来看,其自然资源较为充裕,山西、河北、内蒙等省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陕甘宁和东北地区有丰裕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华北和东北地区土地广袤,尤其东北平原还分布有大量黑土地。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将大量资源密集型行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重化工行业以及农业主要布局在北方,由此北方形成以农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南方来看,其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出于历史惯性,以人力劳动为主的轻工业在南方经济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航运便利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加上国家的政策扶持,南方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
随着投资拉动的减弱,北方经济中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重化工业价值链受到一定冲击,需要推进产业转型;而南方经济受投资减速的负面影响则相对较小,并获得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红利。因此,南北方差异化的产业结构使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表现不尽相同,同时也正是这种差异化的产业结构,使得中国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都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预计在新发展格局之下,南北方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将带来各自的比较优势,双方在补短板、锻长板以及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过程中,仍将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新发展格局下,北方有哪些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发展机遇?
吕柏乐: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来看,它包含了市场的转换和产业链的转换等要义:前者意味着市场的供需开始由国际市场为主向国内市场为主倾斜,后者意味着依托自主创新的产业链升级将主导我国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两个层面,我国北方地区依托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坚实的科研教育等比较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势必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从市场转换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格局尤其是南方地区的经济格局,长期偏向于外向型经济模式,新发展格局下,市场的焦点将逐步转向国内市场。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北方地区市场潜力的开发是转换成功的关键。从一些GDP之外的经济指标来看,北方地区居民的消费潜力正逐步赶上南方地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名的省份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辽宁、内蒙古。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愈来愈倚重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未来北方地区经济增长在拉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会更突出。新发展格局下,在区域协调与平衡发展、城乡协同发展和农村市场开发等方面,北方地区的后发优势将逐步得到体现。
从产业链转换的角度看,这两年中美贸易冲突凸显了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等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软肋。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是我国经济实现下一步腾飞的关键,相关战略在新发展格局中得到了重点体现。北方地区云集了我国大型科研院所以及众多国企总部和研发中心,这些都是下一步我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链升级的源动力。尤其是随着国企进入新一轮改革,未来企业在经营效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均将出现跨越式发展,助力北方地区经济迎头赶上。
此外,新发展格局下,北方地区在农业等领域也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农业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优势产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保障地位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村市场开发是我国国内大循环市场培育的重要构成,也是发展的重点领域,预计未来农业经济的开发将助力我国北方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归纳起来,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南北地区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有望进一步深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对于我国南北经济协同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吕柏乐: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一是宏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使之顺应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二是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情况补短板和锻长板,发挥比较优势,并将整体规划落到实处。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从不同层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成为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之一。从具体的举措上看:第一,在生产要素方面,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在体制方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第三,在具体区域政策层面,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
未来,需要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政策落地效应。第一,将北方土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优势与南方的资本、科技创新能力等相结合,实现南北之间的互补;第二,北方拥有众多的国有企业,通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真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第三,切实解决区域政策中的痛点问题,扭转认识误区,引导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向。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区域产业布局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未来我国南北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势会进一步得到体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国企数量大。在新形势下,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北方能获得新发展动力吗?
吕柏乐: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这是面向新发展阶段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北方能够获得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南方相比,我国北方地区国企占比较大,新形势下的国企改革有望使北方地区发挥后发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盘活国有经济。其次,北方地区国有企业更为密集,自然资源也更加充裕,通过适当的兼并与重组,特别是针对区域资源密集型国有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有望进一步发挥北方国有企业资源集聚的比较优势,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再次,跨地域整合国有企业也有利于增强南北方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范恒山:正确认识南北发展差距
中经评论:南北协同 优势互补 下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责任编辑:邓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