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装饰是花灯制作的一个细致步骤,黎达正在将彩纸剪成流苏装饰花灯
糊灯身先要按需裁剪透光性好的纸张再平整粘贴在糨糊均匀刷过的骨架上
贴装饰是花灯制作的一个细致步骤,黎达正在将彩纸剪成流苏装饰花灯
●开栏语
今年春节期间,南宁市将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南宁年俗文化宣传推介活动,让市民群众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感受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感受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与传承。本报将结合活动推出系列报道,讲好南宁故事,与读者一同度过与众不同的“非遗年”。
正月十五赏花灯,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南宁市江南区福建园街道菠萝岭社区,从1990年至今,社区居民已自发举办了28届元宵花灯节。2月5日,记者探访了南宁元宵花灯节代表性传承人黎炳生、黎达父子,感受花灯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浓浓的人情味。
继承 父子联手制作“招牌”大花灯
拾阶而上,步入菠萝岭西十四里,一栋大门旁悬挂着“菠萝岭花灯(书画)创作园地宣传栏”的小楼便是黎氏父子的家。让人好奇的是,门前水泥地上用墨水勾勒了几个形状怪异的图形。
黎达笑着解密说,他和父亲从3个月前便开始着手制作一个长约3米的大型牛年花灯,水泥地上的图案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画的结构草图,有牛的身体,还有牛的大腿,以便他们参照制作更加精确的花灯骨架。
多年来,庞大又精美的生肖主题花灯一直是黎氏父子引以为傲的作品。虽然因疫情防控原因,今年的作品无缘被更多的人欣赏到,但是对他们来说,制作花灯不单单是节庆所需,还是一种情怀。
今年88岁的黎炳生自小受长辈影响,20多岁便爱上制作花灯,无论是传统的花篮灯、宫灯,还是惟妙惟肖的飞禽走兽灯、花鸟鱼虫灯,以及切合时代主题的飞机、火箭等特型灯,黎炳生都能“变”出来。那一盏盏造型各异的花灯,陪伴黎达度过了清贫却快乐的童年时光。
上世纪80年代,黎炳生一家从水街搬到菠萝岭,制作花灯的好手艺让他成了“人气王”,街坊邻里时常向他请教。渐渐地,每逢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挂出自己制作的花灯。在光影摇曳的喜庆氛围里,不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更增进邻里和谐,温暖了人心。
传承 将传统技艺手把手教授下一代
手工花灯富有人情味,也更能体现花灯作为传统工艺品的内涵。
南宁元宵花灯节广泛流行于市区及周边地区,以江南区菠萝岭、石柱岭、五一路及兴宁区的水街、解放路、人民路、中山路、新华路一带最为盛行。2014年,南宁元宵花灯节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花灯民俗文化,菠萝岭社区成为南宁市元宵花灯节传承基地,并于2017年成立了元宵花灯理事会。
如今,57岁的黎达在传承父亲手艺的同时,还将水墨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与花灯相结合,并在家中设置了花灯工作室、书画学习室和作品展示区,不断打磨和发展花灯制作手艺。父子俩还依托菠萝岭社区“四点半”课堂,以及“非遗进校园”的机会,把花灯制作技艺带到孩子们身边,让传统技艺在手把手的传授中延续。(记者陈蕾/文 赖有光/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