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 “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世说新语》
殷仲堪,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清谈大师和重臣殷浩的族人。
他生活在东晋后期,年轻时曾任谢安之侄北府兵名将谢玄的参军。仲堪为人沉静清俭,晋孝武帝非常喜欢他。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荆州刺史王忱死,孝武帝力排众议,以资名轻小的黄门侍郎殷仲堪为荆州刺史,镇江陵。
殷仲堪虽很早就跟随谢玄,见过一些场面,但骨子里终是文士,尤爱清谈的他曾说: “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根发硬。”
当时,面对野心勃勃的桓温之子桓玄的压迫,殷仲堪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桓玄出奇兵攻灭殷的盟友杨佺期,然后挥兵江陵,殷仲堪不敌而自杀。
早些时候,为应对桓玄,殷仲堪与长江中游的另一股势力杨佺期结盟。结盟后的一天,殷于归途中过庐山,拜会了一代名僧慧远。松柏下,名士与高僧盘坐,就《周易》展开辩论,不觉间暮色已染红寂静的山林。
两个人的对话很有趣,殷仲堪问: “《易》以什么为体呢?“
慧远答: ”应以感应为体吧。”
殷道: “铜钟出于山,远山崩而近钟鸣,这就是《易》吗?“
慧远抚掌大笑,惊起飞鸟。大师以佛理中的“感应”来解释《周易》,让殷仲堪折服,而前者对殷的思辨也大为激赏。
那时候,正有山泉潺潺,慧远说: ”“将军才思敏捷、聪明澄澈,犹如此泉涌。”又道: “只是,当下时局动荡,适合跃马纵横者,而以将军的情怀,恐难以应对。“
殷仲堪望着远山的落日,陷入沉默。
告别慧远时,殷仲堪突然有一种冲动:想就此归隐,老死山林,远离那争斗的旋涡。但他终于没有回马再次奔向微笑的禅师。
在庐山留下聪明泉的股仲堪最后还是死了。
殷仲堪死后,桓玄曾问其族人股仲文: ”你家仲堪,是什么样的人?”
仲文答: “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或许这是命运的错误安排吧,殷仲堪原本就不是个政治人物,只是一个文人,一个玄思爱好者,如果生活在东晋中期,自会成为兰亭座上客。而在东晋末年动荡的时局里,他错上舟船,或者说身不由己。
桓玄来攻前,江陵一带逢水灾,收成锐减。作为地方长官,殷仲堪很节俭,吃饭时,米粒掉了,也不忘记捡起来放到嘴里。在饥荒年份,他这样做固然是想做出表率,但更是性格使然。
殷仲堪曾对孩子们说过这样的话: “不要以为我现在官做大了,就可以抛弃以前的生活习惯,其实没什么变化。安于清贫是士之本分,怎能攀上高枝而忘了这根本?"
殷仲堪死了,但他的话却随着那年的洪水漂流至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