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
1941年春,原来驻扎陕北绥德的王震第359旅奉命调往延安以南的南泥湾,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土地肥沃的南泥湾也曾经是一片人烟稠密的热闹之地,但清朝末年战乱频发,后来又闹过土匪,因此百姓纷纷逃亡,早已变成了一片野猪、野鸡出没的荒芜之地。
▲三五九旅官兵修建营房
遍地荒芜
当时南泥湾一带的荒山上,到处是齐腰深的蒿草荆棘,还有成片的羊胡子草、狼牙刺、蝎子草、黑葛兰以及很大的山桃树。这羊胡子草一棵一大堆,软绵绵的,一镢头上去见不到土又弹回来,镢好多下能挖掉一颗;狼牙刺和黑葛兰是多年生的灌木,根粗又多,枝上黑刺长、尖、硬,还有毒,一不小心就弄破衣服、刺伤皮肉,火辣辣地痛。
大家刚上来时缺乏经验,往往都是蛮力清除,结果辛苦干上1天,也最多才开出半亩地的荒。后来通过实践,逐渐总结出了经验,再碰到这些拦路虎,就先从四周挖土,把根扒出地面,然后逐步砍断支根、主根,将其彻底清除,一下子把开荒效率提了上来。
▲官兵们在开荒
开荒竞赛
为了激发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旅部、团部每天测量开荒效率,公布成绩,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之间展开了挑战应战,竞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旅的《战声报》和各团的生产快报,定期报道生产情况,公布各单位开荒成绩和日开荒的最高纪录,各部队你追我赶,捷报频传,开荒纪录不断刷新。
717团劳动英雄、班长李黑旦,1942年首创纪录,1人开荒2.5亩,随后这个纪录又不断被人刷新;718团组织了一次170多个劳动英雄参加的开荒大比赛,有6人创造了日开荒地3亩以上的新纪录。其中李位、赵占奎分别达到3.67亩和4.7亩,被边区评为特级劳动英雄。旅部及时表扬和奖励了这些劳动英雄和开荒先进集体并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于是“向劳动英雄看齐”的口号响遍了部队,从而又掀起了新的竞赛热潮。
▲天刚亮官兵们已在地头
自给自足
当时,359旅从旅长到排长都战斗在开荒第一线,担负和战士们一样的生产任务。旅长兼政委王震、苏进副旅长和王恩茂副政委经常挤出时间参加劳动,和战士们在山上同吃同住同开荒。718团团长陈宗尧,每年开荒都带着团部人员住在荒地,并组织开荒小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镢头下地开荒;团政委左齐虽然在战斗中失掉右臂,仍不甘落后,主动承担后勤工作,给战士们做饭,并挑桶上山送饭送水……
开荒告一段落,为了不误农时,部队及时进行了春播和夏耘,种起了满山遍野的谷子、豆子、玉米和土豆。1942年359旅又开始在河沟两旁平整土地,引水灌溉,种植水稻,使得耕地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自给自足程度也逐年提高。
▲开荒竞赛的场景
1941年,开荒种地1.12万亩,收细粮1200余石,粮食自给79.5%,经费自给78.5%。1942年,开荒种地2.68万亩,收细粮3050余石,粮食自给率达到96.3%,经费自给率达到90.2%。1943年,开荒种地突破10万亩,实现粮食自给的同时,上交公粮约1万石。
▲今日南泥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