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春晚火爆出圈。尤其是《唐宫夜宴》节目,“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高科技元素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舞蹈,绝代风华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大唐。微博上,#唐宫夜宴#这个话题词已经突破7000万阅读,节目在微博的播放量也达到了千万级别。
据说这次河南春晚仅花了500万元,其中很大部分还要花在5G和AR等高科技制作上,流量明星肯定是请不起的。如果论咖位阵容,和大腕云集的央视春晚比,河南春晚差的不是一点点。营销方面,也没听说河南春晚有什么动作。
河南春晚反响这么好,胜在认真用心,胜在对历史文化的执着。媒体报道中介绍了节目的一个细节:唐朝以胖为美,为了让舞蹈演员“丰腴”起来,创作团队绞尽脑汁。偶然从“吃葡萄鼓腮帮”中获得灵感,试了好几种“填充物”,最后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
一个地方电视台能把春晚做到这种水准,而且居然是河南,一个印象中并不算经济文化发达的省份,确实让很多人吃惊。
但在我看来,河南文化的崛起是必然的。它一直在等待一个契机,雄鸡一唱天下白。河南春晚的火爆出圈,背后是河南文化产业的厚积薄发。
河南可能是最让中国人五味陈杂的一个省。历史上,它曾无比辉煌。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天下之中,是中国三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见证过二十多个朝代的兴衰,以及三百多位帝王的更替。
河南最鼎盛时,是在北宋。当时的开封城,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开封有多繁荣,可以看看《清明上河图》。
河南的衰落,起于1127年,那一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徽钦被掳,北宋灭亡。此后八百年间,河南从世界最繁华的地区,饱经兵灾水患人乱,断崖式跌落为中国内地最动荡最贫穷最保守的地区之一。
河南人也从中原,迁到四面八方。
在南方的客家地区,仍有很多河南人后代会在过年时贴上诸如“河南世泽”的春联,以示不忘来处。百家姓中有78个源自河南,“李王张刘,陈林郑黄”几个大姓都源自河南。
有人不解为什么河南地盘上有唐朝宫殿。洛阳是唐朝的东都,长安是西都。武则天时,改称洛阳为神都。司马光曾感慨: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过去的荣光,后来的落后,让河南人时而骄傲时而痛苦。
某种程度上,河南就是中国。同样是从巅峰跌下来,然后长时间沉沦,又努力追赶。两者身上都被贴过一些充满偏见的标签,都饱受外界质疑。
在追赶过程中,中国重新认识世界和自身,河南也是如此。在这样的逻辑下,文化崛起就成了必然。
在河南文化崛起过程中,我觉得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
生于1944年的徐光春是浙江人,在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这是一所牛校,名人辈出,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读书时就担任《杭州日报》特约记者,后来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担任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北京分社社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
2004年,60岁的徐光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掌舵这个人口近亿的农业大省。
当时,河南的形象很不好。徐光春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听说他要去河南工作,还担心儿子到了河南能不能吃饱饭。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发生在河南的一些恶性事件不断被媒体报道,比如诈骗案、洛阳大火、艾滋病村、原阳毒大米、郑州抢劫杀人案等等。在这些事件的叠加影响下,在一些人心目中,河南人成了“坏人”的代名词。
2005年3月,徐光春上任河南省委书记第4个月,深圳市龙岗警方在其辖区的大街上悬挂了“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徐光春从网上看到新闻后,当时就做了批示,要求河南跟深圳方面交涉,不能有地域歧视。广东省和深圳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把标语撤了下来,表示这种做法确实是对河南人的不尊重。
徐光春在河南主政期间,运用他的专长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宣传“优秀河南人”,为河南正名,成功地阻止了社会上对河南的“妖魔化”。一次,他从网上看到身患绝症的河南籍打工妹单晓霞成为河北首位眼角膜志愿捐献者,立即要求《河南日报》赶赴河北采访,并在头版头条刊登。
在他推动下,河南接连涌现出先进典型。2007年,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全国53人,河南占了6席。2002年“感动中国”开始评选,到徐光春2009年离任河南省委书记,7年来,70位感动中国获得者,河南占了12席,并且每年都有河南人物入选,这在全国只有河南可以做到。
作为资深新闻工作者,徐光春知道河南人的诸多负面形象和公共信息传播不平衡有关。
这几年,社会上对河南人的差评确实少多了,这背后离不开徐光春所起的巨大作用。
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徐光春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文化不仅仅是听听戏、唱唱歌、看看表演而已。” 在徐光春看来,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来到河南后,他力推文化建设。
1992年,河南新郑举办了第一届黄帝拜祖大典。往后每年农历三月三,新郑都会举行拜祖活动,但那时拜祖大典只是民间的拜祖。
2000年,拜祖大典开始由新郑政府主办,拜祖大典从民间走到了公众的视野里。2005年,拜祖大典升格为郑州市政府主办。这一年的拜祖大典之后,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干部刘文学,给徐光春写了一封信,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计划,打造以黄帝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
徐光春随即对这一建议作出批示:“要把黄帝文化做大做强,把黄帝文化开发工程作为浩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抓好。”
当年9月14日,徐光春亲赴新郑市考察,再次要求开发好黄帝故里,并希望把这一开发作为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突破口。
2006年,拜祖大典正式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府、省政协、国侨办、国台办等联合主办,央视同步直播。
2006年的大典上还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本来是万里晴空,上香时天空突然出现了彩虹。主持人、时任河南政协主席王全书激动地说,看,看,彩虹。全场为之轰动。
如今,拜祖大典已经成了河南的一张黄金名片,新郑当地也因此受益匪浅。
徐光春到处推广河南文化中原文化,上海、台湾、港澳,每到一地,他讲话的重点都是围绕着中原文化。徐光春对河南文化的营销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对河南文化的营销建设“文化河南”,复兴中原文化。
很多地方以为文化只是点缀品,可有可无。殊不知,没有文化的地方,经济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徐光春一到河南就说,“越穷越要发展文化”,他真是一个明白人。
那几年,徐光春每年都到民营文化企业视察指导工作。有一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八家民营企业联合为徐光春颁发“文化强省特殊贡献奖”,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民奖官”。
徐光春还被聘为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名誉院长”,并亲自教授第一课《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2005年起,徐光春无数次进入郑州大学,为学生做讲座,讲国学,纵论古今,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徐老师”。他所著《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也受到“热捧”。
2013年,我随同原单位的考察团,拜访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开封日报。以前我也多次去过河南,但多是去旅游和走亲访友。因为工作关系来河南考察,这是第一次。通过和当地领导和同行交流,深切感受到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开封吃饭时,热情的主人招待我们的每一道菜基本都能追溯到北宋,什么叫“文化大餐”,那次算是真真正正领略到了。在和同行交流时,他们也盛赞了徐光春在河南五年的成绩,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贡献。
他们对徐光春的好评,让我对这位退休多年的老者充满好感。河南郑州是我母亲小时候生活多年的城市,至今仍有一些亲戚生活在河南,一直以来,我都对河南人充满好感。我接触到的河南人,都很忠厚热情。一个9600多万人口的大省,有一些坏人坏事,很正常。喜欢地域黑的人,通常都是因为书读得少,路走得少。
早就想写一下河南,正好借河南春晚大热的契机,写一写我了解的河南和徐光春为河南做的一些事。
据说,徐光春退下来以后,没有回到北京,而是一直都住在郑州。如果不是真正热爱河南,热爱中原文化,断不会如此。
离开河南省委书记岗位已快12年的徐光春,依然在为中原文化事业奔走。
有理由相信,在徐光春以及其接棒者的接力支持下,河南文化事业必将越来越璀璨。像河南春晚这样的精彩节目,以后肯定会层出不穷。
【作者简介】边城,「码头青年」主编,新闻从业十余年,坚持用新闻视角观察和思考世界。
「码 头 青 年 」往 期 推 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